摘要: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在文物研究與領域的進一步深化,當前文物修復工作已經成為我國文物研究中的重點環節。在當下我國的文物界中,文物研究工作開展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決于文物修復的好壞程度,本文中便主要研究了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的運用,文中主要通過分析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的泥塑和模型制作、復原和黏結工作、仿色和做舊工作,來為我國的文物修復行業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雕塑手法;文物修復;運用研究
一、引言
文物修復工作一直是當前我國文物研究領域的重點工作,根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有關于“三國歷史文物陳列展覽中”,展覽了一件出土于20世紀60年代的說唱俑。這則說唱俑由于其獨特的神韻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為考古專家們研究三國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學幫助。但是這則說唱俑剛剛出土的時候,俑身只剩下了頭部和手握小棒的殘缺部位,說唱其余的部位例如:身體、手掌、腳底等全部破損不堪,后來考古專家對其進行了科學的修復補配還原,通過雕塑手法將這則說唱俑完美的復原完整,由此可見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的重要性作用。
目前在文物修復中所應用的補配手法主要有直塑法、翻模法、雕塑法等其他多種補配技術,上文中的說唱俑所采用的便是雕塑手法進行修補。通過雕塑手法在對文物進行修補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第1步,需要對文物模型進行重新地泥塑和制作;第2步需要對文物模型進行復原和黏結;第3步需要對文物模型進行仿色和做舊。
二、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的泥塑和模型制作
在我國的考古研究中,每次文物出土時都有大量的陶瓷器,由于受到了歲月的磨蝕已經損壞,甚至部分是陶瓷器只剩下個別殘肢或是頭部。因此考古專家在對這些陶瓷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古今資料以及相應的出土資料對陶瓷器進行殘片部位的黏結比較,例如:在對上文中的說唱俑進行粘接比較的過程,文物學家們參考了天回山出土的說唱俑造型,對四川成都的說唱俑修復參考。同時由于四川成都出土的說唱俑所剩殘片較少,文物專家在對修復方案進行制定的過程中嚴格的根據歷史相關資料和文物殘片進行結合,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文物進行修復,在修復的過程中絕不參加一點人為的改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文物的原貌。此外在泥塑文物進行制作修復的過程中,考古專家可以將傳統技術與雕塑技術進行結合,首先通過利用泡沫做底然后將出土的殘片與泡沫進行粘接,之后考古學家便可以將說唱俑的面部和基本形狀在泡沫上畫好。接下來便可以對出土文物殘缺部分采用黃泥或是油泥進行補充修復,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的參考相關歷史資料中的原物模型。并且還需要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對修復中的文物進行反復修改,還需要對文物進行翻模制作。在進行翻模制作的過程中要避免原件不會受到相應的破壞,因此可以在制作的過程中采用分塊制作法,來保證原件的完整性。
三、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的復原和粘接工作
在完成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泥塑和模型制作后,文物修復人員接下來便需要對文物開展復原工作。在進行復原工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最古老的燒制方法對文物進行燒制,在燒制中需要采用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方式來防止文物燒制過程中發生的變形和收縮問題。這就需要文物修復工作者準備干燥硫酸鈣、水泥、陶粉、聚酯酸乙烯乳液等相應的修復材料,等待模型制作完成后,修復人員便需要對模型進行干燥處理,然后需要根據原物的殘缺口進行修配比例還原。同時還需要在文物的黏結部分通過E-44黏結材料加入填充劑,這樣就可以使文物的黏結處更加的堅固,從而達到相應的文物修復效果。
四、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的仿色與做舊工作
在通過雕塑手法對文物修復中進行仿色和做舊工作中,文物修復人員需要將粘接過程中所殘留的色差和粘縫進行消除。同時還需要將結縫區域用加有顏色的膩子粉填平,然后通過細沙子將膩子粉進行磨平,這樣就可以到肉眼觀察不出來的修復痕跡。此外文物修復專家還需要通過利用傳統的做舊方法和原料為基礎,對修復的文物進行噴色、刷色和填色等相應的上色手法,讓文物具備與原物一樣的土銹紋理,從而達到最終的展覽效果。并且文物修復工作人員還需要在做舊的文物上方通過噴射一層保護劑,來防止做舊的地方在長時間展覽的過程中出現色差的問題。
例如:在對四川成都所出土的說唱俑進行做舊處理的過程中,文物修復人員通過雕塑手法對由修復的文物進行1∶1的還原,從而讓修復后的文物表現出一個無拘無束民間藝人的形象,來凸顯出當時漢代藝術家們高超的泥塑技藝,同時這件修復后的文物也被我國文物專家局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五、結束語
通過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復中應用,便可以將已經殘缺破損的文物重新修復完整,這樣不僅可以為我國的考古研究帶來更多的參考資料,還可以進一步的促進我國文物修復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慧琳.文物修復和復制與雕塑和色彩藝術[J].文物修復與研究,1999(00):91-102.
[2]郭弘.素捕與雕塑技法在青銅文物修復領域的實際應用[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5(2):57-58.
作者簡介:劉朝俊(1966.4-),男,漢族,籍貫重慶潼南,文博館員,大專,重慶市潼南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研究方向為雕塑及文物修復復制陳列,文創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