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在云南地區有著舞蹈姿態千變萬化的民間舞蹈——布朗族舞蹈,作為云南地區民間藝術的靚麗的瑰寶,其展現出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淳樸的民風,反映出布朗族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以云南地區的布朗族舞蹈為點進行研究,對其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舞蹈等特色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旨在高度的宣揚布朗族舞蹈的文化價值和審美趣味,不斷的傳承和發揚,融入現代的審美觀念,讓其在舞臺上大放異彩。
關鍵詞:民間舞蹈;布朗族舞蹈;舞蹈表演;文化
布朗族舞蹈隸屬于我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范疇,在云南等多地廣為流傳,地域性的不同造就成了布朗族舞蹈的風格性不同。一般而言,布朗族舞蹈的功能特征可以分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等其他的功能特征。例如“布朗族蜂桶鼓舞”就是當地最具典型性的舞蹈,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豐富多彩的舞蹈形式,而布朗蜜蜂桶舞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一種寶貴而又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而作為西南邊際的部落民族,受到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創造了具有云南特質的布朗族舞蹈文化,這也是作為一種具有典型性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在其富饒的土壤里漸漸發展而壯大,使得布朗族舞蹈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圖,這就是云南地區的布朗族舞蹈。基于此,布朗族舞蹈在眾多的舞蹈庫中占其中之一,但其作為表演性的舞蹈卻是具有深厚的舞蹈文化,也曾多次搬上國內外的大型舞臺,除了廣為人知的布朗族《大鼓舞》外,布朗族的《辣條舞》和《宰蹦舞》也是具有相當大的潛力的,同時也具有很好的可觀性。布朗族人民不僅柔情似水,而且也非常有活力,他們的舞蹈同樣也非常的柔情和具有活力。大多數布朗族的舞蹈都是以“美”為基礎的審美基調。另外,它所與人體相結合的體態都是基礎均勻的,并沒有像其他民間舞一樣超乎正常的熱情奔放,相比之下,它的舞蹈具有非常厚重的表演價值,使人贊不絕口。
一、布朗族舞蹈文化形成和生態起源
人與文化的起源和創造并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原因多層次進化造成的。舞蹈是一門藝術,但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來支持它,并且與人類發展,經濟因素,生活水平,生活環境,語言背景等密切相關。舞蹈藝術有很多方法,因此您可以在需要反思時行使主觀能動性。已故民俗學家張紫晨認為:“民間風俗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內容、氣氛和表現環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體中有形傳承的重要表現,”自然環境影響著舞蹈的發展,例如原始男人跳舞是為了生存,而不是審美。原始人可以在崇拜,求愛和城堡中使用舞蹈,例如廣東省主要城市的客家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當地人在杯子道具犧牲的基礎上,進行了神圣的舞蹈“客家杯花舞”,江西等地的“儺舞”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為了乞求上蒼的庇佑,還創造了一種名為“儺舞”的地方舞蹈。
而對于布朗族而言,群居部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兩個主要方言地區沒有國語,以至于造就了布朗族人的口頭文化非常豐富,仍然保留著其母語,服飾,歌舞和風俗的最獨特特征。
除此之外,布朗族人民最信奉鬼神之說,他們認為鬼神眾多,他們各司其職,基本上每個行業都會信奉一種神靈。西雙版納氏族中最受尊敬的鬼神是管理水的“庫拉”。傳說是一個帶有人頭和蛇的怪物。每當發生洪水或山體滑坡時,它就會出現。因此人們必須在每年的閉幕式上向“庫拉神”敬拜,以此達到逢兇化吉的效果。也正因為如此,布朗族的舞蹈就可以追溯到最初,他們非常的具有原汁原味,按照當地的傳統來說,他們的歌和舞蹈密不可分,常常形影不離,根據相關調查統計,現時代的布朗族舞蹈藝術分為歌舞、鼓舞及武術舞這三種。西雙版納布朗山區的布朗人喜歡跳“刀舞”,在舞蹈的語境中,他們的立場越來越強,平日里的青年男女都喜歡一起跳舞,圍圈成了一種“圈舞”。還有個別地區流行“跳歌”和“二排舞”。
二、布朗族舞蹈文化現狀與表演特征分析
我國哲學家龐樸先生在《文化結構與近代中國》一文中把文化結構分為物質文化層次、制度文化層次、心理文化層次三個方面。在這里借助龐樸的分析,將其劃分為物質方面的舞蹈進行布朗族的文化現狀。
在布朗族的地區我們不難發現,它的舞蹈很原始,就拿它的蜂桶鼓舞來說,參加表演的人數不限,可以根據類型分為“三步舞”或者“五步舞”,他們動作大方,用象腳鼓、铓、镲來進行伴奏,動作粗獷有力,步伐鏗鏘且富有強大的動律特征,節奏歡快明烈,具有相當大的感染力。
布朗族蜂桶鼓舞的相對于傣族的其他舞蹈而言,更加的令人歡快且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傣族的其他舞蹈有靈動的特征,而布朗族的蜂桶鼓舞卻在靈動的基礎上在此增添了些許的活潑;此外,傣族的其他舞蹈都具有形象性且逼真的特點,而布朗族蜂桶鼓舞在此基礎上更具備了敏捷且生動的特征,更不亞于其他有特色的舞蹈。再拿舞蹈的表演風格來說,正所謂每個舞種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蹈風格,而布朗族的舞蹈也不例外,在布朗族舞蹈當中,歡快,靈動,大方是它的表演風格典型性。本文之所以拿布朗族蜂桶鼓舞來說,一是源于此類舞蹈保留了原始的特性,在后來又廣泛而深刻吸收了前人、前作的優秀經驗,二是因為布朗族舞蹈驗證了古老的圍圈而舞的個性特征,并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后來發展成熟登臺后就包含了舞蹈的體態、動律、隊形、音樂、服飾、舞美等各個方面。
三、布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其次,課堂與教學,藝人與民間,這兩者將會是影響著布朗族舞蹈的發展。發展離不開讓民間走進來,走下去與引進來。此外,民族民間舞蹈表演或者是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根”留住,而筆者認為,布朗族舞蹈想要傳承,絕對不能丟失本民族的特性。布朗族舞蹈表演要從“心”而發,由“情”所動。每一種對舞蹈的感受都不一樣,感受不同,所表演的風格也必定不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接觸到布朗族舞蹈的風格,從而了解其特質的布朗族舞蹈文化,才能讓它們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布朗族舞蹈的發展源于中國文藝創作大環境的日新月異,也源于藝術家們對民族文化越發全面、深刻的感悟和認知。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布朗族舞蹈的發展,那就是每個舞種都植根于民族,以人民為創作導向,在前人所建立的堅實基礎上注入創新元素,反映時代精神,而這將會是布朗族舞蹈持續前進的根本動力。在國家“中國夢”、建設的發展背景下,布朗族舞蹈不僅是云南地區,也是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它匯集了幾代舞蹈家的智慧和心血,需要保護、繼承,更需要發展和創新。需要我們每一位有信念、有勇氣、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舞蹈工作者沿著這條光明道路繼續前行,而在這里得出的結論便是——主要以教育去推廣和傳承!
四、總結
布朗族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民間藝術瑰寶,其作為一種舞蹈表現形式,是云南地區人們展現出生活的載體,在布朗族的舞蹈動作語言的展現中千變萬化,配合各種各樣的舞蹈動作,體現出舞蹈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娛樂價值,全民參與的蜂桶鼓舞在重要的節日和場合都會隆重地表演,而且布朗族舞蹈的表現手法十分豐富,動作技巧多樣,是一個時代的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其的分析,展現出布朗族舞蹈的藝術魅力,從而不斷地創新其的動作語言,將布朗族舞蹈推上全球的舞臺,不斷發揚其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2]張紫晨.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J].裝飾,1988(04):4-5.
[3]龐樸.文化結構與近代中國[J].中國社會科學,1986(05):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