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陳明海
摘要:本文以“后新時期”安徽話劇的探索分析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話劇需求為依據,從“后新時期”中國話劇變化和“后新時期”安徽話劇研究進行深入研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推動安徽話劇發展。
關鍵詞:安徽話劇;后新時期;話劇市場
進入90年代,社會心理和文藝實踐在將近三年的困惑中得到調整。從主觀到客觀,從社會到文藝具備了對新的文學時期進行觀察、研究和體認的可能性。1992年9月1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和《作家報》聯合發起、召開“后新時期:走出80年代的中國文學”的研討會,以此次研討會作為“后新時期”文學的開端。之后迅速延伸到藝術和文化范圍內,作為藝術領域中的戲劇,也積極參與其中。
一、“后新時期”中國話劇衍變
1982年,林兆華導演將《絕對信號》搬上首都舞臺,這是小劇場話劇的良好開端,在隨后幾年發展中,小劇場逐漸融入不同國家中,從而導致小劇場話劇出現危機,演出逐漸變得不景氣。在話劇最輝煌時期,觀看話劇的觀眾不斷減少,市場面臨前所未有困境,在全國領域內所有話劇面臨著不同危機,話劇基本處于癱瘓狀態,需要國家補助才能維持生存。甚至一個話劇團幾年都接不到一臺戲,整個團內空蕩蕩。很多城市劇場中缺少話劇演出,被迫在激烈競爭時期轉型,不斷尋找自身價值。所以近些年國內的從業者針對話劇進行調整,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做好小規模探索和實驗工作,真正突破以往話劇限制,吸收更多觀眾重新回到劇場里。此時期嘗試小劇場演出,做好小制作,借此形式留住觀眾,不斷縮小演出具體規模,減少演出經濟費用,始終堅持話劇演出,從而可以成為一個現實性選擇。
二、“后新時期”安徽話劇發展歷程
在當前大的環境下,安徽話劇工作者勵精圖治,開拓出具有特色的安徽話劇發展之路,并在全國的話劇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后新時期”安徽省話劇無法和時代同步發展,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很長一段時間安徽話劇陷入迷茫期,因為無法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戲劇,同時沒有做出合理的定位,導致市場低迷,無人關注。安徽各地方的話劇場相繼倒閉或者多個話劇場合并一家,多年并未演出問題不斷涌現。和外部環境不利對比,戲劇機制不完善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從而限制了話劇活力。以往文化體制缺少改革形式,力度不足,加上文化市場發育不好,演出法律法規機制不足,管理不到位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出現。
在種種困難下,安徽基本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推動了戲劇發展,演出的《風》《脊梁》《魂系小崗》等三農題材話劇內容,雖通過演出確立自身品牌,但對于后新時期安徽話劇卻依然無法擺脫困境。所以不得不再次審視和定位,開始新時期變革之路。2011年推出了《記憶底牌》《小話西游》等話劇,成了安徽省話劇變革的開端,這些演出和現代話劇結合起來,借助上海演出市場,拓展安徽話劇領域,將話劇人才推向全國領域,最主要的是可以借助成功經驗以及劇目打開我省戲劇市場,引導人們觀看話劇。
三、“后新時期”安徽話劇的特點
第一,話劇形式風格多樣化。話劇中具有懸疑、哲學道理和本土爆笑喜劇,形式風格各異,從而打開安徽話劇觀眾視野,打破了以往觀眾對話劇的印象,加深了人們對話劇的認識。第二,在安徽話劇困難時期,安徽話劇人秉持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通過幾年市場化探索,朝著兒童劇進軍。發展至今安徽話劇中兒童劇在全國領域內地位較高,最主要因素就是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兒童劇地不斷發展取得很多成功經驗。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探索精神,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化路線,在文化體制改革后期,及時轉變話劇身份,加強人們對話劇市場的追求。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話劇的一部分,安徽話劇工作者堅守自身的美學追求,發揚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其他戲劇團體相呼應,成為“和而不同”的陪伴者,并且在話劇舞臺低迷時,勇于創新,找準方向,為安徽省話劇開辟了新的道路,帶領話劇走出困境。不僅給地方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還為話劇藝術培養了一批少兒觀眾、青年觀眾。在這個過程中涌現了一批高質量、正能量的話劇作品。
參考文獻:
[1]徐翠.精品、經典、原創:論校園戲劇的后現代主義傾向[J].當代戲劇,2019(02):22-24.
[2]陶建群,趙毅,艾秀廷.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安徽省話劇院繁榮文藝創作創新的實踐探索[J].人民論壇,2018,609(28):126-129.
[3]張志強.中國話劇史[M].解放軍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本文是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安徽話劇歷史與現狀研究》(項目號SK2019A07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曹磊(1989年9月-),男,漢族,安徽淮南人,碩士,講師,安徽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戲劇導演表演;陳明海(1971年11月-),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博士,副教授,安徽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儒學與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