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萍,李 虹,朱忠南,喬勇進,劉晨霞
(1.上海崇明特種蔬菜研發中心,上海 202156;2.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保鮮加工研究中心,上海 201403)
金瓜(Cucurbita pepo L.var.medullosa Alef.)又名金絲瓜、攪瓜、茭瓜等,是葫蘆科南瓜屬美洲南瓜(西葫蘆)中能攪絲的一個變種,為上海市崇明島的傳統名特蔬菜品種,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1]。老熟瓜經鹽漬、冷凍或蒸煮后,其瓜肉可自然成絲,加蔥、香油等調味品拌之,色、香、味、形俱佳,清脆爽口,享有“植物海蜇”的美稱。目前通過食品加工企業加工成金瓜絲系列產品,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2]。2014年“崇明金瓜”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金瓜是食用老熟瓜,可通過貯存來實現周年供應、提高產值。由于金瓜果實采收后生理代謝極為旺盛,常溫下貯存期雖較長,但極易腐爛,爛瓜率嚴重的可高達70%~100%,損失較大,嚴重制約金瓜生產的發展。雖然國內外對瓜類蔬菜的保鮮技術已經有了相應研究,但設施與設備投入成本較高,且保鮮效果不佳。因此,以近年來搜集、保存的金瓜種質資源為研究材料,在常溫貯藏條件下,通過鑒定不同金瓜種質的耐貯藏能力,為選育耐貯型金瓜新品種奠定材料基礎。
供試材料為上海崇明特種蔬菜研發中心多年搜集、保存的國內外金瓜種質資源中蔓生型材料,均為自交系,其中上海崇明島22份,國內其他地區10份,國外2份,共計37份。
1.2.1 田間試驗設計
供試品種于2016年3月15日在上海靜捷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大棚穴盤育苗,4月4日定植于連棟大棚內,地膜覆蓋,每份材料種植1個小區,不設重復。小區長40 m,栽植2行,行距1 m,株距0.5 m,立架吊蔓栽培。開花時人工授粉、掛牌記錄,花后45 d采收。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規。
1.2.2 貯藏
收獲時每份材料隨機取50個金瓜果實,置于普通室內搭架常溫貯藏,180 d后進行貯藏效果統計。以腐爛率為耐貯性依據,爛果率低表現為耐貯性較好;反之,耐貯性差。
1.2.3 測定指標
(1)爛果率。

(2)失質量率。
失質量率采用稱質量法測量:

(3)瓜內瓜籽萌芽指數。
瓜內瓜籽發芽情況分為4級,0級:瓜腔內瓜籽未萌芽;1級:瓜腔內小,有部分瓜籽萌芽,芽較短;2級:瓜腔內大部分瓜籽萌芽,芽較長;3級:瓜腔內瓜籽全部萌芽,芽長,環繞瓜腔。

(4)可溶性固形物。
可溶性固形物:將金瓜瓜絲打勻漿,采用手持式折光儀進行測定。
(5)硬度。
硬度采用GY-B型果實硬度計測定。
(6)感官指標。
感官評定:邀請5位有經驗的食品加工企業和農業技術人員組成評定小組。對金瓜樣品進行隨機編號,每種樣品重復評定3次。評分標準采用5分制打分法,瓜絲脆度分為極脆、脆、較脆、一般和不脆5個等級;由高到低對應分值為5,4,3,2,1分[3]。
2.1.1 爛果率
試驗結果表明,37份金瓜種質資源果實貯藏180 d時爛果率的變化范圍為16.00%~100.00%,平均為35.18%。有18份材料爛果率低于25%,占總數的48.65%,爛果率低于20.00%的2份材料分別為HN02和CM30。材料之間爛果率差異較大,說明爛果率是影響金瓜耐貯性的主要因素。
2.1.2 失質量率
37份金瓜種質資源果實貯藏180 d時失質量率的變化范圍是4.02%~10.08%,平均為6.31%。有20份材料的失質量率低于6.80%,占總數的54.05%,失質量率≤4.50%的6份,分別是CM28,CM30,M1-1,CQ和HN02。金瓜種質資源果實的失質量率變化范圍較大,說明失質量率對金瓜果實的耐貯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2.1.3 萌芽指數
金瓜種質資源果實內瓜籽萌芽指數的變化范圍是6.67~100,差異較大,對耐貯性影響較大。平均為47.39,有20份材料萌芽指數低于50.00,占總數的54.05%,萌芽指數≤15.00的7份材料分別是CM28,CM30,M1-1,M1-2,CQ,HN01和HN02。
2.1.4 果肉厚度和瓜絲脆度
果肉厚度變化范圍為2.5~3.3,平均為2.95;瓜絲脆度變化范圍為2.0~5.0,平均為4.2。這幾個貯藏性狀差異不很大,說明不是影響金瓜耐貯性的主要因素。
通過對影響37份金瓜種質資源耐貯性的失質量率、果肉厚度、瓜絲脆度、萌芽指數和腐爛率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試驗中對金瓜耐貯性影響較大的因素依次是爛果率、失質量率和萌芽指數,而在常溫貯藏條件下,果肉厚度和瓜絲脆度對金瓜的耐貯性影響不明顯。故采用加權總分的統計方法,爛果率的系數為4,失質量率為3%,萌芽指數為2,并計算其加權總分,總分越高耐貯性越差,反之較耐貯藏。經分析發現,37份金瓜種質資源加權總分的變化范圍是89.40~630.24,平均為251.22,有15份材料加權總分小于200,占總數40.54%。
將37份金瓜種質資源依據加權總分的大小分為極耐貯型、耐貯型、普通型、不耐貯型和極不耐貯型五大類型。
金瓜種質資源貯藏性能評價及分類見表1。

表1 金瓜種質資源貯藏性能評價及分類
通過對爛果率、失質量率和萌芽指數3項指標綜合評定,選出具有優異貯藏性狀的13份金瓜種質資源。
耐貯金瓜種質資源及其主要貯藏性狀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耐貯金瓜不同種質材料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差異較大,如M1-2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4.6%,而CQ的含量僅為3.0%,2個品種相差1.6%;果皮硬度各種質之間也存在大小不同的差異,但都在10左右,由此看出,果皮硬度與果實的耐貯性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4-6]。

表2 耐貯金瓜種質資源及其主要貯藏性狀
金瓜果實貯藏期間,爛果率反映了果實病害的發生和腐爛的程度;失質量率反映了果皮結構差異和防失水能力;瓜腔內瓜籽萌芽指數是反映了果實的食用品質和商品價值。這些指標直觀反映了金瓜果實耐貯性的高低,且相互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影響金瓜果實耐貯性的主要因素是腐爛(爛果率)和失質量率,各種質資源之間差異較大。通過貯藏性狀分析及鑒定,初步篩選出13份耐貯性優良的種質材料,其特點是綜合性狀良好,爛果率、失質量率、瓜籽萌芽指數等貯藏性狀都表現較好,可作為耐貯型品種選育的核心優質種質資源。
開展金瓜貯藏性狀相關性分析,建立金瓜貯藏性狀評價標準,在耐貯型金瓜品種選育中作為評價指標應用,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