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威,楊靜軒,魏陽吉,王 鵬,毛 峰
(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的飲食需求日新月異,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1],中國人已經由吃飽轉向吃好,由將就變為講究。在這樣的現實需求之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要求,高品質農業逐步發展壯大。在眾多優質農產品標志中,地理標志既是產品的標志,也是質量標志[2],成為優質農業重要指引。
農產品地理標志與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示基本圖案見圖1。

圖1 農產品地理標志與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示基本圖案
在國際經濟貿易中[3],為保護本國的正常貿易秩序和利益,對有關國家的貨物采取一定的貿易措施、通常會對進口貨物使用“地理標志產品”這個名稱,用于指示一項產品來源于某地、其質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決于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4]。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5]。“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國家地理標志”是我國兩大地理標志系統。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根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規定,農業農村部負責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登記工作。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受理、批準與專用標志的核準等工作[6]。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greenfood.agri.cn/xxcx/ncpdlbz/)的《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信息匯總表》,截至2019年1月17日,共提取2 824個基礎數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網的國內種養殖產品信息(http://www.cgi.gov.cn/Home/Default/),截至2018年8月6日,共提取1 128個基礎數據。
在種植戶采購當季(2018年9月至11月)新鮮小米樣品,分別來自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共10個樣品。
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官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網數據庫的原始數據進行補充、整理、分類,之后完成數據分析。
使用熊貓指南五大標準,對采購的10個小米樣品進行評分,綜合作物品種、種植環境、種植管理、產品品質、物有所值,得出最終得分。
統計及繪圖軟件,Microsoft*Excel*。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自2003年開始評審,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工作啟動稍晚,于2008年開始評審。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糧谷類產品總數后來居上,超過國家地理標志類產品數量。
2種地理標志產品系統糧谷類產品公布總數量及年均數量見表1,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歷年審批數量見圖2,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各省份數量見圖3。

表1 2種地理標志產品系統糧谷類產品公布總數量及年均數量
由表1可知,在糧谷類產品中,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年均批準數量較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年均批準數量要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均具備獨立的國家或行業標準,批準門檻較高,但大多數糧谷類農產品的標準建設工作依然滯后,成為制約糧谷類農產品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障礙之一。
由圖2可知,在糧谷類產品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歷年批準數量較為穩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依年份變化較大,在最初啟動的5年尤為明顯,在近5年中逐漸穩定,呈現穩步增長趨勢[7]。

圖2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歷年審批數量

圖3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各省份數量
由圖3可知,在糧谷類產品中,除廣東省(農產品地標4個,國家地標13個)、吉林省(農產品地標4個,國家地標12個)外,大部分省份的農產品地標數量大于國家地標數量。黑龍江、山西、山東、湖北、內蒙古是糧谷類地標產品大省,黑龍江是產糧大省,實至名歸,山西(雜糧占比82.9%)、內蒙古(雜糧占比55.9%)作為雜糧生產大省,亦因地制宜,結合雜糧強地理生產屬性,做好地標產品申報工作。山東省水稻、雜糧、薯類產品均勻分布,獲得較高的總數量。湖北省水稻優勢明顯,產品占比65.7%。劉曉曉等人[8]研究發現,各省域的地方特產與地理標志產品數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在地級市維度,榆林市的糧谷類(以雜糧為主)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最多,忻州市(以雜糧為主)與哈爾濱市(以稻谷為主)的糧谷類農產品地理標志并列前茅。在縣級行政維度,擁有2個糧谷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縣有10個,神池縣、鹽池縣以4個糧谷類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位居榜首。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歷年審批數量見表2,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類別分布見圖4。
北京、重慶、青海3個省的糧谷類產品未出現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數據內。上海的糧谷類產品未出現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數據內。
由圖4可知,雜糧類產品是農產品地理標志中產品數量最多的品類,占比35.7%,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水稻產品的數量最多,占比44.0%。綜合考慮2個地理標志的數據,雜糧類與水稻類總數基本持平,各占總數1/3。歷年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布產品總數量與雜糧品類公布數量的趨勢基本一致,國家地理標志中水稻類產品亦有相同情況,可以猜測2個系統的重心有所區別。

表2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歷年審批數量

圖4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類別分布
歷年2種地理標志系統總數量與雜糧、水稻類產品數量關系見圖5。

圖5 歷年2種地理標志系統總數量與雜糧、水稻類產品數量關系
在整理數據中發現,有部分地區的糧谷類產品同時出現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數據庫中,這里暫稱之為“雙地標”。此次分析共發現雙地標糧谷類產品27個,雙地標產品。水稻類產品的雙地標最多,黑龍江、寧夏的雙地標數量并列第1位。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各省份數量見表3。

表3 2種地理標志系統糧谷類產品各省份數量/個
雙地標產品同時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與農業農村部的評審,由于2個評審部門側重存在差異,推測這些雙地標產品擁有更多的特點,應在產品推廣中給予更多的關注。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為禾本科黎族狗尾草屬的植株,也稱為粟,去殼后為小米,我國主要栽培作物之一,一年生屬于禾本科。《本草綱目》記載,谷子“易丹田,補虛損,開腸胃”。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變化,現代人對營養搭配越來越重視,谷子成為雜糧之首,人們對谷子的關注度越來越高[9]。
谷子在我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陜西、河南、黑龍江、山東、甘肅、吉林等地,上述10個省區谷子面積占全國的96.9%。主產省為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25.3%,17.9%,15.0%,3個省合計占58.2%[10]。
各省區小米品類產品分布數量見圖6。

圖6 各省區小米品類產品分布數量
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中,山西省小米產品數量為17個,占比34.0%,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各有3個小米產品上榜,占比21.4%,綜合2個地標數據庫,山西省以19個產品,占比29.7%的份額名列全國各小米種植身份之首。在2個地理標志數據庫中,小米產品共出現64個,占比13.0%。
在“雙地標產品”中,小米品類出現2個產品,分別為山西省的“沁州黃小米”和遼寧省的“朝陽小米”,“沁州黃”是傳統中國“四大名米之一”,是耳熟能詳的品牌名稱。朝陽小米較“沁州黃”品牌知名度略有不足。
在上文中提及的四大名米,分別為山西沁縣的沁州黃、河北蔚縣桃花米、山東章丘龍山小米和山東金鄉馬坡金谷米。沁州黃為雙地標產品,河北蔚縣桃花米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為蔚州貢米,山東章丘龍山小米、山東金鄉馬坡金谷米均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分別稱為龍山小米與馬廟金谷。諸如蔚州貢米、馬廟金谷一樣,地理標志產品中還有部分未稱之小米的小米。
特殊命名的小米地理標志產品見表4。

表4 特殊命名的小米地理標志產品
熊貓指南由中化農業推出的中國優質農產品風向標,打造了中國首份針對精準地塊進行評價的優質農產品榜單。通過完整種植季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調查,結合國內外多家頂尖實驗室平行檢測和衛星掃圖,熊貓指南創建了獨有的農產品評價模型和標準體系,為優質農產品提供三星評級,同時公布品種信息、種植者信息和種植農場信息。整個評價過程不收費,以便確保評價的公立、科學和公正。
熊貓指南品牌圖案見圖7。

圖7 熊貓指南品牌圖案
正如上文所述,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雙地標產品、四大名米,有關小米的數據庫、排行榜不勝枚舉,且各自的結論存在差異,基于全國范圍的小米系統性評價鮮見報道。為了探究什么是好小米,熊貓指南糧谷類項目組專門組織了全國范圍小米品類的集中調研,希冀給出最詳實的小米榜單。
在2018年的調研中,熊貓指南北上扎賚特旗、肇東市,南至伊川縣、金鄉縣,向西到達米脂縣,向東涉及章丘市,力求獲得完整的采樣數據。在最終的采樣中,獲取了同一個收獲時期的10個樣品。
此次評價基于熊貓指南五大標準的系統方法,即環境、品種、種植、品質、物有所值共5個維度,每個維度均有各自的評分細則,之后對每個維度賦予相應權重后,得出最終的加權總分。好品質是優質農產品的基礎,環境、種植是好品質的保障,物有所值則是基于好環境、好品種、好種植、好品質的品牌溢價。
基于熊貓指南破解方法的10款小米樣品得分結果見圖8。

圖8 基于熊貓指南破解方法的10款小米樣品得分結果
熊貓指南評價系統擴展了傳統科研學術領域的品質評價方法,對優質農產品的描述更加豐滿、詳實、平易近人,將學術性的品質評價方法引申,生成可以進一步商業化的優質農產品評價系統。
由圖8可知,最高得分為89.0分,最低得分僅為47.6分,變異系數達19.5%,說明各地的地理標志小米產品品質存在較大差異。四大名米中的各個產品亦存在較大差異且并未全部排名于前4位,推測四大名米的說法源自清代,與現在時間間隔較大,產地環境、品種、種植管理等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已不能代表當今小米產品的最高品質。
在感官分析中,由于小米產品領域尚未出現統一的評價方法及相關標準,熊貓指南標準分析團隊依次確定樣品制備方法、品質評價標準、感官特性描述方法,對10個小米樣品進行感官分析。為保護熊貓指南知識產權,亦基于學術討論,避免誤解,對評測結果隱去具體產品名稱及地域,以A,B,C……表示,僅就學術結論進行探討。
小米樣品感官評測結果見表5。
糧谷類產品作為地理標志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穩步增長,2個地理標志產品亦得到行業的廣泛認可,成為衡量當地農業品牌化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為優質農產品發掘提供了統一穩定平臺,淘鄉甜等一批基于地理標志產品數據庫的供應鏈體系得到蓬勃發展。

表5 小米樣品感官評測結果
對地理標志產品數據分析后,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在優質農產品推廣過程中,地理標志系統亦存在不足[11]。在對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某地調研時發現,當地農業種植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已由谷子種植大范圍轉向玉米、大豆種植,當地優質小米產品已經難覓足跡。
對同一地理標志區域,不同種植戶的產品亦發現較大差異。地理標志產品一般橫跨一個縣的若干個鄉,甚至一個市的若干個縣。俗話說,賣雜糧就是賣地皮,不同農戶的水源、土壤、日常栽培管理均存在一定差異,產品品質必然出現懸殊,應當推動地理標志產品的分級評價[12]。
針對上述問題,熊貓指南提出“兩有一無”原則:即有精準地塊信息,不再是泛地理概念;有退出機制,持續評價,不再是一勞永逸;獨立第三方,不摻雜直接商業利益。建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助力中國農業品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