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摘 要]簡算的初衷是為了改進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效率。簡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計算技能,學生本應該是自覺應用的,但因為教學不當,反而使得簡算成為學生的負擔,對此,教師有必要改變一些不當的簡單教學方式。
[關鍵詞]簡算;實用性;步驟;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59-01
長期以來,多數教師固執地認為簡算既有趣又方便,應該很受學生歡迎,沒想到教師一些不當的簡算教學成為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覺得教師應該對簡算教學重新反思與評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學生的痛點入手。
首先來審視學生的第一個痛點:能簡算的要簡算。這句話有不妥之處嗎?并沒有。這句話旨在提示學生認真審題,仔細觀察算式結構特點,將一些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等聯系起來,促使計算過程不斷簡化,逐步形成簡算意識,提高簡算能力。但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究竟算到哪一步才能稱為簡算”。眾所周知,在小學課本中,有些算式結構特征很明顯,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會暗示答題者進行簡算,如暗含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提取算式中的公因數,其余數作差或作和。學生很容易根據算式的形式做出辨識和判斷,因而簡算起來也得心應手。但這種情形(指算式形態與某一運算律的形式完全相符)是少數的,多數時候,學生遇到的算式結構特點并不明顯,學生很難一下子聯想到某一個運算律。面對這樣的算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思路會產生不同的做法。如16×25,教材、教輔資料的做法是將16分解成4[×]4,然后再與25相乘,即16[×]25=4[×]4[×]25=4[×]100=400。這種方法一直被奉為圭臬,因此沒有人將其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形成定式思維:25只能和4相乘,才能將算式簡化。一旦遇到18[×]25這種變式題目,學生的思路就會被堵死。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簡算時只盯著少數幾個特殊的算式形式,以及一些成型的算法來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的思路狹窄,將靈活計算變成死記硬背,專為考試服務。而學生平時很少主動應用簡算方法,使得簡算的方法喪失了其真正的價值。
如果教師在教學簡算16[×]25時,不是一味將16[×]25=4[×]4[×]25=4[×]100=400設為標準,而是釋放自由探究空間,讓學生自主摸索簡算方法,學生憑借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將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果,如,16×25=4×4×25=4×100=400,16×25=8×2×25=8×50=400,16×25=(10+6)×25=250+150=400,16×25=16×(20+5)=320+80=400,16×25=16×5×5=80×5=400。這些方法都是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即使有的學生列豎式計算,也不能否定這種做法,因為列豎式計算的本質還是將一個因數分解成十位數和個位數,然后應用分配律計算,相當于16[×](20+5)=320+80=400或16[×]25=(10+6)[×]25=250+150=400。學生的這些算法很難分出高下,更沒有對錯之分,因為以他們的認識層次、理解水平對簡算的認識是存在差別的,公認的簡算方法得不到他們的青睞,他們自創的方法對他們來說也許更方便。如果教師能將各種各樣的算法集中展示和交流,那么在教學諸如算式18[×]25時,就不會讓學生陷入困惑。
再來診斷第二個痛點:寫出必要的簡算過程。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和正確運用簡算方法,讓學生寫出計算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但計算過程究竟是簡潔一些好還是精細一些好?題目明確要求“寫出必要的簡算過程”。既然是必要過程,那就不能太復雜,也不能太簡略,筆者認為點到為止即可,就是完整地展現學生思路即可。根據學生的反映可知,他們也反感冗長的計算步驟,認為這樣反而不簡便,這說明教師對“必要的簡算過程”缺乏強調和說明。學生少寫了要扣分,多寫又浪費時間,兩相權衡,為了保證得分,只能將計算過程寫得細碎,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簡算失去興趣。以16[×]25的簡算為例,16[×]25=4[×]4[×]25=4[×]100=400,16[×]25=8[×]2[×]25=8[×]50=400,16[×]25=(10+6)[×]25=250+150=400,16[×]25=16[×] (20+5)=320+80=400,16[×]25=16[×]5[×]5=80[×]5=400。學生只要能寫出第二步(下劃線標識)就足以證明其是簡算過程。當然,有的學生運用起簡算來還很生疏,難以一步到位,這時仍需要按部就班。因此,對于“寫出必要的過程”的要求也因人而異,區別看待。一般地,學生對簡算運用得越熟練,計算過程越簡潔,甚至先看出答案,再補充過程也不足為奇。
在此,筆者有兩點建議:第一,簡算方法呈現多樣性,要讓學生取決,對于不同學生的不同算法,教師要包容,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避免因教師的誤導而導致學生恐懼簡算,這樣,學生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簡算,而是千方百計揣摩教師的心意,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第二,簡算與繁算不是絕對的,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簡與繁是相對的,學生對簡算的理解與運用需要一個過程,有的方法對學生來說簡單些,就可認定為簡算,而有些簡算方法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引導和優化,否則,學生與簡算就只會漸行漸遠。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