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興
[摘 要]新課標指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怎樣理解“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就是對我們終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幫助的、能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白尣煌膶W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揭示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必須讓學生在自信心、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關鍵詞]數學課;趣味;實用;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89-02
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一門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是一切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石。說到數學課,很多人都把它跟“枯燥”“乏味”“深奧”畫等號,因此,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上數學課,進而造成數學成績不理想。于是數學成績靠后的學生沒有音樂課、沒有美術課、沒有體育課,數學作業改了一遍又一遍,放學總是被教師留下補課,不能按時回家,很少得到教師的表揚……這些學生今后回想起來,都會覺得數學課是回憶里的“痛”。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怎樣理解“有價值的數學”?就是對我們終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幫助的、能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白尣煌膶W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揭示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必須讓學生在自信心、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這一點必須正視,教師要對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給予更多理解和寬容。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多方面的總和,成績只能體現教學成效的一部分。教師不能為了達到全班成績高合格率和優秀率的目的,就拼命地給“后進生”補課,這會令教師精疲力竭,學生疲憊不堪,甚至對數學課產生恐懼心理。教師正確對待成績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成績的認識,學生若能有良好的心態對待成績,將來也一定有良好的心態對待數學。
看淡成績,并不是不看成績,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教學隨意。相反,教師更應該為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而認真鉆研教材,尋求更適合學生的教法,去上好每一節課,努力讓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成就感,也讓成績低下的學生為自己學到的知識而感到喜悅。這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也是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我也以這樣的態度對待我的每一堂數學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一旦形成,學生便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
在教學“年、月、日”時,我用創設問題情境的導入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提出一個疑問:“李想今年滿11周歲了,每年生日那天,爸爸媽媽都給他買1個大大的雙層蛋糕??墒堑浇衲隇橹?,爸爸媽媽才給他買過3個雙層蛋糕。同學們,你知道為什么嗎?”學生不解:“應該是11個蛋糕才對呀,為什么才3個?”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在“9的分與合”鞏固環節,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讓9個學生分別戴著數字1至9的頭飾表演。表演9的分與合時,戴數字3的學生站出來說:”我是3,9可以分成我和我的好朋友。他是幾?”全班學生答:“他是6”。然后戴數字6的學生走到戴數字3的學生旁邊說:“我是6,9可以分成3和6?!比鄬W生一起說:“9可以分成3和6?!庇眠@種方法教“9的分與合”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充分體現了“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
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數學知識。例如蘇教版教材的“算24點”,用撲克牌來做游戲算24點,把抽到的4個數字通過加減乘除的運算算出24點。如此,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又如,烙餅中的數學問題:一個鍋每次只能烙兩張餅,餅的兩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分鐘,(1)烙一張餅至少要( )分鐘,(2)烙兩張餅至少要( )分鐘,(3)烙三張餅至少要( )分鐘。對第三個問題,一般的做法是先烙兩張餅,再烙第三張餅,耗時12分鐘。其實用時最少是9分鐘,把三張餅輪換烙,每次都保證鍋里有兩張餅,這樣只要9分鐘就可以了。這種從多種方法中找出最優方法的題目具有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再如,工程問題中的進水和出水的問題:一個水池,單開進水管,3小時可以把水池注滿;單開出水管,5小時可以把一池水放完,若是兩管齊開,幾小時可以把水池注滿?解這道題的關鍵是怎樣找工作效率。這個工作效率是每小時進水和出水抵消后留在水池里的水,也就是進水管和出水管的效率差。這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時,要把學生的需求變為學習動力,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中,教師要遵循這一規律,抓住知識的源頭進行教學,讓學生徹底掌握新知識。
在教學有關計算的知識時,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還要讓學生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學“加減乘除”時,可以利用小棒教學,讓學生理解運算結果的由來;在教學“四則運算和運算律”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理解算理,讓學生在掌握計算方法和技巧的同時,充分體會計算的嚴謹性。否則,學生只記住了計算方法,而不理解算理,不利于以后的學習和應用。
例如,學生已經能熟練地計算8×3/4,但如果把這道題改為用直條表示8×3/4,有些學生就不知該怎么畫了。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理解分數乘法的“源頭”——分數乘法的意義。同樣,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硬套單位“1”、分率對應量和對應分率來判斷該題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不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那么學生在碰到分率對應量和對應分率比較隱晦的應用題時就無從下手了。
數學的每一個內容都有其關鍵知識點,關鍵知識點就是一扇大門,掌握了關鍵知識點就如同掌握了打開一扇門的鑰匙。讓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能有效刺激和加強學生理解關鍵知識點。
例如,在教學“垂直與平行”時,畫垂直線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提出問題“怎樣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呢”;然后讓學生分組,四人為一組,展開合作學習;提出學習要求——(1)小組討論畫法,(2)每個組員在小組里反饋畫法和理由,限時3分鐘。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后,進行小組匯報,每個小組匯報一種畫法,其他組點評。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對“在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有了深刻的認識。
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實現了三維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把學生熟悉的內容以數學語言呈現在輕松活潑的課堂上,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知識的關鍵點,讓學生腦、口、手都動起來,深刻體會數學的魅力,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數學,這樣,數學將不再是學生回憶里的“痛”。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