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小學生記憶發展有三個特點:從無意記憶轉變為有意記憶;從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過渡;從具體形象記憶向抽象邏輯記憶的方向發展。他們擅長記憶具體的事物或形象,很難記住抽象的概念、公式。小學數學中的“解決問題”的題目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抽象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題目,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將題目轉化為直觀的線段圖。
[關鍵詞]線段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86-02
小學階段的“解決問題”涉及面廣,尤其是高年級的題目文字多、難度大。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達不到快速理解題目的水平,這個時候如果能用線段圖來分析題目,就能較快找出題目中有用的信息,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更好地理解題意,從而提高解題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使用線段圖來分析問題,培養他們用線段圖來解決問題的意識。
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他們的社會經歷欠缺,在解讀題目時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指導、幫助。對于文字敘述比較抽象、數量關系比較復雜的題目,教師可適當用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題意,理清題目中所包含的數量關系,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題意,解題思路就更加清晰。
如題:學校食堂的工作人員去超市采購食品,計劃購買50個橘子,要買的面包的數量是橘子數量的2倍,牛奶的數量比橘子的數量多3倍,一共需要采購多少個面包?多少瓶牛奶?
中低年級學生對于具有倍數關系的問題還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分別畫出橘子、面包、牛奶數量的線段圖(如下圖所示),再根據線段圖列式計算。
從以上線段圖可以清晰看出各個數量的關系:橘子的數量是50個,面包的數量則等于橘子數量乘以2,牛奶的數量則等于橘子的數量乘以4,分別列式計算出面包的數量=50×2=100(個),牛奶的數量=50×4=200(瓶)。中低年級學生剛剛利用線段圖解題時,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根據數量關系畫圖。從線段圖入手,不但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且還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全面發展數學素養打下基礎。
學生喜歡做能直接從題目中看出等量關系式的題目,例如“水仙花的花期是玫瑰花期的3/4”,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列出等量關系式“水仙花的花期=玫瑰花的花期×3/4” 。然而對于題目中含有未知數的問題,他們則猶猶豫豫、遲遲不肯下筆。例如,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一道例題“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2/3,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4/5,12歲的悠悠體內有28kg水分。悠悠的體重是多少?”通過分析題目可知,題目中有四個關鍵詞:成人體內水分、成人體重、兒童體內水分、兒童體重。有兩個等量關系式:成人體內的水分=成人體重×2/3,兒童體內的水分=兒童體重×4/5。題目要求的是悠悠(兒童)的體重,因此第二個等量關系式對本題來說是有效的。然而,這道題文字多,學生沒有完全理解題意,他們一時間無法由等量關系式直接寫出算式。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如下圖所示)解決問題。[ ][體重?kg][水分28kg][兒童體內水分占體重的[45]]
根據題意,直接忽視“成人體內的水分=成人體重×2/3”,找到關鍵等量關系式“兒童體內的水分=兒童體重×4/5”,利用線段圖就非常快速地建立了數量關系模型。如上圖所示,把悠悠的體重看作單位“1”,水分對應量是28kg,水分所占體重的分率為4/5,可利用“單位‘1的量=分率對應的量÷分率”,直接列式計算:28÷4/5=35(kg),即悠悠的體重是35kg。
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喜歡列方程解題,由線段圖直接看出等量關系式:水分的重量+其他重量=體重。設體重為未知量x,則其他重量為(1-4/5)x,由此列出方程式:28+(1-4/5)x=x,解得x=35。
數學貫穿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乃至于實際生活中。小學階段是數學思維培養的關鍵期,所以這個時期讓學生打好基礎尤為重要。數形結合作為一種有效的解題方法,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喜愛。巧妙運用線段圖,將數字與圖形結合在一起,將抽象的文字、難理解的數量關系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使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快速解題,促進思維發展。
如題:植樹節,學校計劃種植柳樹240棵,種植松樹的棵數比柳樹少20%,學校計劃種植松樹多少棵?這道題看似簡單,但是很多學生并不能直接列出正確的算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文字轉化成線段圖(如下圖所示),把柳樹的棵數看作單位“1”。
從線段圖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等量關系式:柳樹的棵數=松樹的棵數+松樹比柳樹少的棵數。根據等量關系式,學生準確地給出如下解法:
(1)240×(1-20%)=192(棵);
(2)x+240×20%=240,x=192。
由此可見,把題目信息轉化成線段圖,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用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有把握,而且可以使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得到加強。另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強化,對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乃至其他科目都大有裨益。
選擇一種合適的解題方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線段圖憑借其簡單明了、形象直接的優勢,成為小學生在解答“解決問題”一類的首選方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先從簡單問題入手,使學生正確理解并使用線段圖,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畫圖意識,既能降低學習難度,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輕松又有效,學生學起來輕松又快樂,達到雙贏的效果,畫線段圖的方法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冬梅.實現從形到數的抽象是關鍵[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2(01).
[2] 吳波,李華.線段圖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應用[J].教法研究,2013,19(24):86-87.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