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好
[摘 要]數學實驗是兒童學習的有效途徑,應當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要利用體現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打造一個空間,使之成為一個即時即地的地方,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平臺。教師要構建體現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活動,包括主體性數學實驗、游戲性數學實驗和結構性數學實驗。通過數學實驗,激發學生數學思維,催生學生數學想象力,讓學生的數學學力不斷進階、認知不斷深入。
[關鍵詞]數學實驗;兒童文化;應然取向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6-0049-02
當下,對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探討日漸多了起來,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開展數學實驗的目的是激發和保持兒童的學習興趣,豐富兒童的學習方式,所以對小學生來說,數學實驗應當具有一種兒童特質,應當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應當體現兒童興趣、需要、話語、活動以及價值觀念,回歸兒童主體,這也是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應然取向。
中小學應當創建兒童數學實驗室,讓兒童數學實驗室成為兒童的數學創想空間站、數學創造工作坊,成為兒童自由玩樂的“少年宮”。因此,構建體現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場域就顯得尤為必要。兒童數學實驗場域應當是兒童“玩數學”的空間,應當配置有教具、學具、計算機、電子白板、數學圖書資料等。體現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場域應是一個應有盡有的空間、一個即時即地的地方、一個無處不在的平臺。
1.一個應有盡有的空間
很多學校數學實驗室里的材料總是“缺斤短兩”,導致學生想開展數學實驗,卻由于缺乏實驗素材、器材而擱淺,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學校應當加大投入,打造一個應有盡有的數學實驗空間。這個空間的類別應當由學生的需求而定,應當與學生數學實驗的階段性、層次性、序列性相匹配。比如,可以從數學學科本身的視角分類,分為“數與代數”類、“圖形與幾何”類、“統計與可能性”類、“綜合與實踐”類等,也可以從實驗素材材質的視角分類,如木質類、塑料類、金屬類、紙質類等,還可以從實驗功能的視角分類,如模型類、組合類、轉換類、測量類等。
2.一個即時即地的地方
由于數學實驗室打造了一個應有盡有的空間,因而能成為學生即時即地進行實驗的地方。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量杯,采用“水測法”,或利用橡皮泥,采用“塑形法”,或利用電子秤,采用“稱量法”,又或利用水、沙子,采用“代物法”,等等,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借助具體的器材,設計了不同的探究方案,進行了不同的實驗探究。通過數學實驗將數學問題實際化,學生經歷了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即時思考、即時探究,不斷嘗試和建構,有效地提升了數學學習力與創造力。
3.一個無處不在的平臺
數學實驗不僅包括數學實體實驗,還包括數學思維實驗;實驗的素材不僅包括各種硬件,還包括各種軟件。“互聯網+”時代使得數學實驗場域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平臺。教師可以將互聯網設備引入數學實驗室,讓數學實驗室不僅擁有各種器材,而且擁有各種學習軟件、視頻、音頻等。學生在數學實驗室中不但可以開展真實的數學實驗,而且可以開展虛擬性、移動性的實驗。在這個平臺中,學生隨時隨地可以訪問。換言之,數學實驗室應當具有“泛在性”。比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時,除了教材介紹的探究方法外,學生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在班級微信群中研討其他方法,或在班級虛擬實驗室(網上實驗室)中合作研究,這樣就能讓課堂實驗得以拓展、延伸,讓數學實驗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平臺。
兒童文化視野下的數學實驗,不僅僅是一種數學學習方式,還是一種育人的載體、媒介。基于兒童文化的視野,數學實驗應當成為兒童手腦并用、做思共生的具身認知活動,成為一種跨學科、跨邊界、跨領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深化、拓展數學實驗的育人價值。
1.主體性數學實驗
傳統的數學教學常常將學生作為學習的客體,導致學生在數學實驗中往往成為教師組織的對象,出現各種“被實驗”,具體表現有實驗目標、實驗內容、實驗方式都由教師確定等。回歸兒童文化,數學實驗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創造。無論是操作類實驗、模型類實驗、對比性實驗還是模擬性實驗,都必須讓學生成為實驗主體。比如,教學“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時,對于約定俗成的數學表達方式,如“北偏東”“南偏西”等,許多教師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造成學生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筆者在教學中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進行主體建構:第一層次,向學生出示海上救援圖,讓學生自己確定搜救路線,產生“北偏東”“東偏北”“距離”等概念;第二層次,出示指南針,啟發學生關注和研討“測量方向基準”,初步形成以南北方向為基準的共識;第三層次,給學生提供量角器,引導學生逐漸準確表示出被搜救船只的位置。整個實驗過程層層推進,不斷逼近知識內核,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完全彰顯,思維力、探究力、學習力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提升。
2.游戲性數學實驗
福克斯認為,兒童文化以多樣的游戲形式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說,兒童文化可以被看作是適應兒童存在方式的游戲。構建體現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還可以融入游戲的元素。游戲性數學實驗兼具數學性、實驗性和游戲性,對學生更具吸引力。比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性數學實驗。①擺一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出多個不同面積的長方形;②看一看:觀察每個擺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厘米、一共用了多少個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并用表格將相應的數據記錄下來;③想一想:當小正方形不夠擺滿一個長方形時該怎么辦?在游戲性數學實驗中,學生邊玩邊做、邊玩邊思,樂此不疲。通過實驗,學生認識到“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它所包含的面積單位的數量”“長和寬的乘積就是長方形包含面積單位的總個數”。
3.結構性數學實驗
數學實驗材料從結構性程度上分,可以分為零結構材料、半結構化材料和結構性材料。零結構性材料如小棒、方塊、繩子等,是常見的學具;半結構化材料是為了減少無關因素的干擾而形成的材料;結構化材料是結構完備、功能齊全的材料。從復雜性上看,結構性材料最復雜;從創造價值看,零結構材料可能性建構種類最多,因而更具創造性。蘊含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可以引導學生經歷材料的結構化過程。比如,教學“認識厘米”時,可安排如下教學:①借助小棒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長度表象;②用1厘米小棒測量物體長度,體驗用小棒測量物體長度的局限性,引發將小棒結構化的心理訴求;③拼接小棒,建構出直尺雛形,使學生學會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這種對實驗材料不斷結構化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數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考、數學探究的過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體驗到結構化材料的便捷之處,體會到數學實驗帶來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回歸兒童文化的數學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催生學生的數學想象。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學力不斷進階,認知不斷深入。教師應當始終立足于兒童立場,從兒童視角出發,引導學生自主研發、設計、開展數學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獲得顯性知識,更獲得“帶得走”的隱性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
[ 參 考 文 獻 ]
[1] 夏永立.重視數學實驗 促進學生發展——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初探[J]. 遼寧教育.2014(19).
[2] 莫高芹.在數學實驗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具的功能[J]. 數學教學通訊.2019(01).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