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發俊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導入;時事導入法;故事導入法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181—01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課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樣的導入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一、時事導入法
時事導入是把相關的課堂教學內容與當前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巧妙的引入,引起學生討論。這樣既能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的時效性,拓展道德與法治課的外延,又可以激發學生們探求新知識的主動性,使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如在講解“敬畏生命”這一框時,引用2019年1月份發生的陜西李家溝礦難事件,以此讓學生們能夠意識到自己也要積極對待困境、勇于戰勝挫折、堅強面對人生。在學生們討論時,教師要把握好尺度,及時調整討論方向,不可使之偏離主題。
二、故事導入法
“ 故事 ” 這里是指真實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及民間傳說等。教材中有許多饒有興味的故事,運用它們恰當導入,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但是,教師必須注意把握度,不能喧賓奪主,把重點放在故事本身,進而造成對教學內容的忽視,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如在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這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故事。學生從這個故事中很容易體會到我們應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從而順利地過渡到新課。當然,若能精心選取當代社會中的一些優秀故事來導入新課,學生會更感興趣,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生活情境導入法
品德源于生活,生活中蘊藏著品德。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教育素材,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來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生動活潑、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使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生活的聯系—品德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品德。如教學“身邊的誘惑”這一課時,筆者選取的是“手機的誘惑”來進行導入:老師的手機號碼前天收到了中50萬的短信,這對我是個很大的誘惑,但條件是先交手續費3000元,扣除個人所得稅后,會把剩余的錢匯入我的個人賬戶,你們覺得我該不該交這筆費用?你們聽說過類似的事情嗎?通過設計學生們身邊的案例進行導入,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引起學生們的興趣,較自然地揭示出了“誘惑就在人們的身邊,要正確看待誘惑”這一主題。
四、名言警句導入法
名言警句大多出自名人、偉人之口,往往言簡意賅,而且富含哲理。名人名言也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能給人以教育和啟迪,也是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師精選內容健康、催人奮進、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用于新課的導入,可以激發的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生活處處有挫折”時,引用“失敗是成功之母”“不以成敗論英雄”“失敗也是財富”等,讓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有足夠的勇氣和思想準備去戰勝它。
五、游戲小品導入法
這是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與新課內容有關的游戲或通過學生們自編自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品來導入新課的方法。通過游戲、小品等形式導入新課,既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突出他們的主體性,又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快樂中接受新知識。如在上“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做一個游戲:路邊有一個乞丐行乞時,有一個過路人鄙夷地將施舍的錢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臉上,該乞丐不滿這種施舍態度,認為有傷他的自尊,他說: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需要這種施舍。通過游戲,使學生感受到,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不能因為施舍了別人錢物就有權利去侮辱別人的尊嚴,從而引出該課課題。
六、溫故知新導入法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這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常用方法。可通過練習、提問等形式復習鞏固前節課已學知識,在教師對問題進行總結時又提出新的問題。這種方法是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他們的聯結點,從而達到:一是鞏固已學過的知識,點出新課的重點、難點;二是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促進師生互動。如教學“法律伴我成長”一課時,教師可根據復習“法律就在我們身邊”一課的內容設置問題: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享有權利的同時,要忠實地履行義務等。那么,怎樣才能讓我們忠實履行義務?這樣就順理成章點出新課要學習的內容。
七、設疑尋思導入法
設疑尋思導入法,是指教師圍繞教學主題設疑問難、制造懸念、引發思維,以此導入新課的方法。 如上“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時,教師問:每個人都有好朋友,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這個問題提到學生心里去了,學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從而進入學習狀態,新課導入順利實現。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