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梅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善于學習,善于創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氛圍,傳承文化。那么我們要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呢?
在古詩、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品讀中汲取作品中的語言和思想精華。如上《游子吟》時,先讓學生深情地朗讀:“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教師再講解:“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期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濃濃的母愛就是在這樣樸素的語言:‘密密縫和‘遲遲歸中表現出來的,多么親切感人?。 痹僮寣W生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眳^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那如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呢?通過引導學生品讀,不但能喚起了他們親切的聯想和對母親真摯的愛戀,還會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語言文字是有生命的。
在誦讀時,要關注詩詞中的字、詞、句及盡量去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和所描繪的意象,還要加以大膽地想象等。
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國的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
例如端午節時,開設“屈原專題講座”,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教學,通過讀屈原的作品,講屈原的人生,評屈原的精神讓學生領悟屈原的偉大人格,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中秋佳節之際,事先讓學生搜集一些望月懷人的古詩在課上交流。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舉辦各類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講座、古典詩詞朗誦會,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觀看表現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的影視作品并開展討論,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或歷史文化遺跡等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其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古典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如果能每天抽出一點兒時間讀一讀,對學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幫助。
傳統名著里,蘊含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其博大、深厚,正等待我們去探索。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經典著作加以推薦和引用,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好途徑之一。比如在學習課文《草船借箭》《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我鼓勵學生們去閱讀整套四大名著,這樣他們就能從書中獲取更多有趣的東西,每個人物的角色性格,每篇文章蘊含的道理,他們都能細細品味。
而且這些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于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近了傳統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于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
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歷代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雖然選錄的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卻能飲到中華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它對于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積極作用?!昂脮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語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
總之,我們要不斷提高在傳統文化中發現美的素養,不僅要能夠把傳統文化中美的東西講出來,而且要發掘其美質,把美的東西傳給學生,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熱愛了,才會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