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蕾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對臺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全方位的融合發展是在深刻把握兩岸關系發展大局、深入了解兩岸民意基礎上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基本路線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
在講話中,習總書記特別指出,有關方面要發揮利用各地區文化優勢與特色,以共同的中華文化為紐帶,不斷與臺灣民眾分享大陸各具特色的文化精品,持續推動兩岸文化藝術界人士和團體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繼續推動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促進兩岸文創界攜手共贏。
近些年來,兩岸交流越來越頻密,合作越來越廣泛,同胞親情越來越深厚,心靈越來越契合。而兩岸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融合一定是人心的全面融合,人心融合又一定要依托同根同源同宗同脈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又在哪?在秦磚漢瓦、亭臺廊坊里,在唐詩宋詞、翰墨丹青里,在古訓禮儀、鄉風民俗里,在山歌小調、昆曲彈詞里。它既在廟堂,又在民間,既在過去,也在未來,既看得見,又看不見。它是中華民族的生命符號,滋養著中華兒女的美好心靈,它強大的凝聚力與吸引力,更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臍帶和紐帶。
曲藝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藝術門類,近年來在海峽兩岸藝術交流中大放異彩。以蘇州評彈而言,蘇州評彈團、上海評彈團曾多次攜傳統精品曲目與新創作品赴臺交流演出。以盛小云為代表的評彈名家已經十多次赴臺灣,她更舉辦了“天籟云間”“盛世云霓”等個人專場活動,所到之處一票難求,盛小云亦被臺灣觀眾稱為“畫上走下來的美人”。上海評彈團這兩年也把《四大美人》《林徽因》等新創佳作帶去了臺灣。蘇州評彈也因在臺灣不斷地推介展示,被臺灣同胞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這樣常態化的交流,切實加強了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進了兩岸中國人心手相連的情感,搭建了一批藝術交流平臺,樹立了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的意愿和信心。這樣的交流不僅推動了藝術發展,對改善兩岸關系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深遠而不可替代的。
在進一步聚焦未來,擘畫兩岸文化交流的更廣闊藍圖前提下,我有幾點建議。
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是藝術交流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搭建健康的交流平臺是促進兩岸藝術界互通有無、相互促進的正確途徑。兩岸要摒棄政治上的嫌隙爭議,本著文化優先發展的原則,減少政策性壁壘,制定長期穩定的鼓勵扶持政策。在常態化、機制化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優化,統籌安排,以進一步提升融合的效率和交流活動的影響力,為兩岸的藝術家們更好地展示舞臺藝術、交流創作心得、深化理論研究、建立友誼與凝聚共識提供切實保障。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不僅是文化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藝術家們應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好中國形象,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己任,共同創作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既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與美學精神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佳作。蘇州評彈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曾創作過一批以海峽兩岸人民骨肉親情、盼望早日統一為題材和內容的經典作品,如麗調創始人徐麗仙演唱的《千朵桃花一樹生》《望金門》,著名評彈作家朱寅全創作的《臺灣歸來》,彭本樂創作的《臺灣同胞的心聲》,評彈名家吳迪君、趙麗芳夫婦創作表演的《海峽兩岸架金橋》等。2013年,蘇州評彈作曲家潘益麟先生還把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作《鄉愁》以評彈的曲調進行音樂創作,由盛小云在文化部電視春節晚會的舞臺上演繹。在第九屆海峽兩岸歡樂匯的交流舞臺上,有個評彈節目叫《兩岸母子情》,就是以昆山的臺商救助大陸的殘疾孩子,二十多年后又因這個孩子的智慧化解企業危機為故事內容的原創作品。這個作品突破了評彈說唱的固有形式,嘗試和戲劇小品進行嫁接,使得人物更立體,情感更濃烈,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它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昆山之路”的縮影,也表達出了海峽兩岸經濟相互依存,人民相互信賴,互惠互融互助互愛的精神局面。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不僅是文化共同體,也是命運共同體。藝術家們應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好中國形象,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己任,共同創作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既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與美學精神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藝術佳作。
我們作為歷史變革時期的文化藝術的傳承者、傳播者,要緊密結合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文化交流與發展的現狀,著眼新技術、新媒介、新思潮對當代文學藝術的影響, 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積極推進文藝擁抱全媒體時代,在深刻把握新時代文藝發展的規律,充分認識全媒體時代曲藝藝術所面臨的復雜形勢后,迎難而上,順勢而為,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牢牢把握中華文化的根脈和魂魄的基石上,不斷推動曲藝藝術創新創造,及時熟悉、掌握并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新技術新媒體及時快捷、覆蓋廣泛、互聯互通的優勢,從新時代的藝術實踐中提煉出曲藝新范式,創造出曲藝新業態,呈現出曲藝新表達,為曲藝事業增添更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生命力。
當今的時代是產業化的時代,受到市場的沖擊,曲藝也不能再固步自封、自娛自樂,否則,僅憑政府的扶持包攬,卻缺乏獨立創造經營價值的能力,曲藝藝術也是無法獲得長遠發展的。蘇州評彈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于江浙滬有五六百家書場,均以市場為主。而今,隨著環境的變化,原有的市場消失了,演員們靠政府補貼過日子,漸漸失去了競爭的活力和能力,也弱化了出人出書的鮮活土壤。這就要求這些傳統藝術也要與時俱進,除了吸納當代新的文化因素,推陳出新,利用現代科技之外,還要轉換經營理念。其實,大陸的文化產業擁有深厚的底蘊、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近年來,由娛樂、演出、網絡文化、藝術品等市場組成的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正在逐漸形成。而臺灣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早,在創意研發、營銷、品牌經營、資本運作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所以,通過兩岸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我們可以積極吸收、借鑒臺灣文化產業的先進經驗,來發展大陸自身的文化產業。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兩岸的曲藝人勠力同心、攜手并肩,以積極開放、互惠融合的姿態共商中華文化弘揚傳承與創新發展大計,共同致力于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我們的曲藝事業也能迎來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