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山
羅自德,喘呵呵,
急忙坐上大巴車。
腦袋瓜子直冒火,
(白)怎么啦?
聽說兒子鬧了撞客。
(白)這可不得了啦!“撞客”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您聽過鬼魂附體嗎?這個人說別人的話,做別人的事,神經錯亂。要不趕緊破解這人就麻煩啦!
撞客在鄉下可不得了,
死人附體活人說。
羅自德,早年攤上過這種事,
撞客撞了他遠房舅舅的二表哥。
說話變了娘娘腔,
走路就像老太婆。
說完了“四清”說社教,
說完了社教說“文革”。
他二十郎當的大小伙,
這事他根本就沒經過。
要不是請了個半仙體,
掐訣念咒凈水潑。
燒了個,神三鬼四的黃錢紙,
二表哥估計沒法活。
這一回,聽說兒子得了撞客,
差點沒嚇死羅自德。
兒子明哲是個獨生子,
全家人,供著明哲上大學。
在科大是個高材生,
剛剛畢業要工作。
眼看著,孩子就有出頭日,
誰想到,黃鼠狼專咬吳山大白鵝。
羅自德急得手無措,
找了半仙“藍采和”。
討來了,陰陽水,勾魂饃,
咒語是“摩的單車彌陀佛”。
他找到高新區的創業園,
正碰見,資源官名叫賀曉禾。
羅自德把來歷講一遍,
把曉禾笑得了不得。
“大伯,明哲在創業是創客,
科技攻關有選擇。
他的項目馬上就有新突破,
我們大家都非常期待羅明哲。
(白)大伯,他是創客不是撞客!”
“創(撞)人啦?明哲從來不開車。”
曉禾說:“大伯,創客就是今天的創業者,高科技服務咱們的新生活。
明哲他科研追求新突破,
在研發中外語音翻譯盒。”
(白)“翻譯盒?”
“對,現在大家眼界多開闊,
都想旅游到外國。”
“是啊,不能老在家里坐,
可出國心里又忐忑。”
(白)“忐忑什么?”
“外國話咱們聽不懂,
不知道他們滴里嘟嚕說什么?
打聽道都不知該咋辦,
只能倆手瞎比劃,
倆人對眼倆納悶,
都跟啞巴差不多。”
“明哲開發的新項目,
研發語音翻譯盒。
把所學的知識都用上,
還自費考察去外國。
開發的芯片很獨特,
語言能翻十幾國。”
(白)“嚯,十幾國呀?”
“是啊大伯,到時候您帶它出國去,
跟外國人,隨便聊天把話說。
商店買特色,
出門能打車。
什么佛得角,科摩羅,
科威特,摩納哥,
丹麥,布基納法索,
直布羅陀,布拉格,
有了語音翻譯盒,
您不怕轉轉聯合國。”
“好啊,明哲這是干大事呀,
這個創客了不得!”
“可最近他也遇難事,
研發資金缺得多。
政府支持大家幫,
還差幾萬沒找落。
明哲急得直上火,
吃不下也睡不著。”
羅自德一聽噗嗤樂了:
“這孩子差錢不早說。
咱們家祖傳好手藝,
專做吳山大貢鵝。
全國各地都訂貨,
跟著‘一帶一路,咱們貢鵝暢銷到外國。
十萬八萬不算事,
我出錢,支持他研制翻譯盒。
不過……”
(白)“怎么啦?”
“不過,我出錢不能算贊助,
投資參股算合作。
我看好,翻譯盒市場很廣闊,
讓外國人也愛上咱的翻譯盒。”
兩個人說得正高興,
走過來保潔大嫂夏月娥。
一聽說是明哲的父親到,
說:“老爺子,你兒子可是了不得。未來的兒媳婦也不錯,
曉禾和明哲,兩人談得正熱火。
明哲創業有內助,
曉禾全力幫明哲。
這才叫,鳳凰落在了梧桐樹,
到將來,事業蓬勃子孫多。”
說得曉禾紅了臉,
樂壞了大伯羅自德。
這正是,創客鬧了個錯中錯,
年輕人,迎來朝陽日噴薄。
點評:
淮河琴書是流傳在安徽省北方的地方曲藝。《錯中喜》通俗易懂、輕松幽默地講述了一個我們身邊人的身邊事。作者賦予了它濃厚的地方特色。首先他運用了方言,本地人“撞”和“創”兩字的讀音是不分的,“撞”就念“創”的音。作者把“創客”這個現代高科技的創業者與迷信中鬼魂附體的“撞客”聯系起來說事兒,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甚至是對立的事物,由此產生誤會,展開了故事。故事完整且豐滿,由“撞客”引到創客,創客在創新中取得成績,又在創新研發中遇到真愛,當父親心急火燎地趕到創業園解決“撞客”問題時,迎來了雙喜臨門。
一段梭坡轍的唱詞,轍韻工整,平仄有序,朗朗上口,且運用了“說白”“ 夾白”“ 五字坎”“ 小垛子”等演唱技巧,給演員提供了展示技巧的空間,也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同時偶爾甩出的兩個小包袱增加了幽默感和親和力,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值得一提的是,唱詞中有這樣幾句:“咱們家祖傳好手藝,專做吳山大貢鵝,全國各地都供貨,跟著“一帶一路”咱們貢鵝暢銷到外國,十萬八千不算事,我出錢支持他研制翻譯盒。”寥寥六句唱詞反映了國家大政給人民帶來了實惠;反映了安徽傳統名吃“吳山貢鵝”遠銷國外;反映了父親全力支持兒子搞科研的高尚品質。
只是覺得唱詞最后兩句中的“這正是,創客鬧出了錯中錯”還應該是“錯中喜”為好,既點了題,又更準確些。
這是一個有品位、有特點、接地氣的好作品,不限于淮河琴書,其實大鼓、河南墜子等鼓曲形式都能很好地表演詮釋。
(點評人:安徽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