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封臣
2009年底,我國要建一座跨海大橋——港珠澳跨海大橋??绾4髽蛭覀冊爝^,但港珠澳跨海大橋建造難度不一般,最要命的是它有一段在海底下,得建一座港珠澳海底隧道。這條隧道,全長5.6公里,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沉管隧道。這條海底隧道只有3.51公里,咱們這個5.6公里,比人家的多60%。這段海底隧道總共需要33節巨型沉管,每一節長180米、寬38米,重達8萬噸!8萬噸什么概念?您知道美國有艘“尼米茲”核動力航母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9.1萬噸。咱中國的“遼寧”號航母滿載重量6.75萬噸。也就是說,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下的哪是33節沉管啊,分明放了33個航空母艦啊。而且不是說把這些管子扔下去就完事,下面有挖好的基槽,33節,必須一節節地準確沉入基槽中,兩節之間的接口還得天衣無縫?;墼谀膬海亢5?0米處!
“納尼?納尼?納尼!”看到這個情況,聘請來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技術顧問花田幸生直搖腦袋:“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至少是極度困難的事情!”
這位花田幸生那可是世界頂級隧道施工專家,參與過厄勒海峽、博斯普魯斯以及釜山海底隧道的施工,有著35年的隧道工程經驗,經驗十分豐富,但從來沒見過港珠澳海底隧道這么大困難的。

“首先,隧道距離非常長,沉管數量多,如果時間允許,安裝還是可以的。但是,工程要求的時間太短太短了。其次,這是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沉管隧道,施工海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天有4000多艘通航船舶,這么多船在上邊跑,下面怎么施工?而且,隧道建設對所在海域氣象、海浪、海潮有苛刻的要求。8萬噸的沉管,本身就會產生巨大的阻力,而湍急的流水將會對沉管產生很大的反作用力,浮運拖航掌控困難。必須在天氣、海洋潮汐和海浪、海流等條件都合適時才能施工,也就是需要找到滿足兩個因素疊加形成的作業保障窗口期。要知道,一個月僅有兩個短暫的窗口期。這怎么可能完成任務!你們中國只做過幾個長不過幾百米的江河沉管隧道,這次來海里做,還是把工程包給外國有經驗的公司吧?!?/p>
是啊,這些困難我們都知道,要做世界最大規模的外海沉管隧道,咱心里也沒底。開始,確實希望有施工經驗的國際沉管專家能夠帶著我們,這樣心理壓力和工程風險會小一些。結果這么一找,外國有經驗的公司把手一伸,“要我們幫著做,得用我們的專利。這樣吧,我們可以派出26個專家到工地上,提供技術咨詢服務,但不負責安裝,也不提供設備?!?/p>
“哦,那好,多少錢呢?”
“大概1.2億歐元吧?!?/p>
“多多多少錢?1.2億歐元!”
“啊,這還是給你打了八折的團購價呢!”
好嘛,1.2億歐元,在當時相當于10多億人民幣??!您猜咱的整個沉管安裝工程預算多少?五六千萬,差距太大了!“這,這我們接受不了?!?/p>
“哦,那就沒辦法了,你們應該知道,安裝33節海底隧道沉管最大的風險是來自于在基槽內外海流流速的未知與突變,監測海水流速及海流方向的預報是關鍵的關鍵。這套精確到每米海流的預報系統技術是我們專有的?!?/p>
“你們專有,也沒辦法,報價太高,我們用不起。只能自力更生,靠我們自己研發了?!?/p>
“什么?你們自己研發?哦哦,我們衷心地祝福中國人能夠自己研發這套系統。但是,丑話說到前頭,如果一旦研發不成功,再找我們,那時可就不是這個價錢了?!?/p>
中國人從來不受威脅!外國人靠不住,就靠自己人!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程序,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終承擔起港珠澳大橋島隧對接窗口保障系統的研制任務。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總工程師叫王彰貴,纏著繃帶就來到了工地現場。怎么還纏著繃帶啊?沒法不纏。王彰貴,年近六旬,身材單薄、頭發花白,雖然精神矍鑠,但是有嚴重的風濕病,手腳都腫得厲害,這不,昨天還在打吊瓶,今天纏著繃帶就來到了現場。怎么?工期太緊張,任務太艱巨,必須親自上陣,所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嘛!能頂倆嘛?像王彰貴這樣的國寶級科學家,一個頂兩百也不成問題!他可是參加過蛟龍號深潛、雪龍號極地科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人。但是,對環境預報的要求如此精細,預報時效如此長,規模還如此浩大的工程,從沒見過!珠江口外海海底深槽里的海流分布狀況,國內外研究都實屬空白。難度空前!王彰貴對團隊說:“這意味著什么?面對深海中的諸多未解之謎,我們的觀測要從零開始!哎呦……”怎么?風濕病鉆心疼啊。
“總工,海上風高浪大,潮濕不堪,您還是留在營地指揮,我們入海觀測就行了!”
“哎,這算什么?一輩子能碰到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很難得。能夠讓所學、所研的知識,用到祖國這樣一個世紀工程上,我自豪還來不及呢。別說了!出海!”
就這樣,憑借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預報經驗,王彰貴帶著團隊成員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珠江口海域進行數據觀測和分析,終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規律。緊接著,王彰貴帶領團隊又建立了一套24小時運轉、每分鐘都能觀測潮位、海浪和海流的監測網。自此,團隊得以穩定地向建設方預報施工“窗口”,沉管安裝的環境預報工作也走上正軌。
走上正軌是走上正軌,但每一節沉管的安裝都驚心動魄啊。比如,2014年,沉管E11、E13安裝時都遭遇了兩次臺風夾擊。但根據王彰貴的預報,兩節沉管在前、后臺風的縫隙中成功安裝。2016年,安裝沉管E33時又遭遇了新的問題。什么問題,臺風來了!這剛才都說了,趕在臺風前或后安裝就成了唄。問題這次臺風就在施工海域外290公里處原地打轉,它不走,那意思:“我就在這里轉圈圈,看你工程怎么施展。你施工,我有可能就吹過去,你面臨的風險翻幾番。不施工?時間就得往后延,拖四五個月,你還得看看天!”這次臺風代號“山東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