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下午,由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趙德山教授主編、科研處副處長王碩和沈陽大學音樂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趙楠任副主編的《中國歌劇百年——精選唱段集萃》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大劇院正式發布。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彭云、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二級巡視員黃小駒、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季惠斌、副院長趙德山、國家大劇院趙佳琛以及王祖皆、張卓婭、印青、徐占海、雷蕾、欒凱、楊燕迪、居其宏、蔣力、劉輝、曲波、王麗達等出席了此次活動。發布會由趙德山主持。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歌劇作為舶來品傳入我國已近百年,并在本土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品質,以其題材的時代性、劇本的生活性、歌唱的情感性與表演的真實性四大特征,以及以文化人、以戲感人、以歌動人、以劇育人的重要作用成為了中國文化重要的表現形態之一。2017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原文化部開始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對民族歌劇的創作生產、普及推廣、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等進行大力扶持,為發揚中國民族歌劇優良傳統,堅守民族文化本體,促進民族歌劇藝術繁榮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支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歌劇誕生百年之際,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趙德山主編,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王碩和沈陽大學音樂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趙楠擔任副主編的《中國歌劇百年——精選唱段集萃》(以下簡稱“集萃)適時而出。該曲集以年代為編輯原則分為九冊,共收錄了117部歌劇中的355首唱段,其中,第八、九冊集中收錄了2017、2018年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的十三部劇目,是一部系統化、專業化,集樂譜、伴奏、講解于一體且國內收錄曲目最全、時間跨度最大、擇錄作品時間延至今日的歌劇教材,為原創劇目、新創劇目的推廣做出了貢獻。《集萃》中所有唱段均以五線譜記譜,并全部附有鋼琴伴奏譜和文字闡釋,其內容包含作品的創作背景、劇情介紹、音樂本體分析和演唱技術指導等,整套曲集總攬新舊、史為中繩,多元包容、取其精選,從中國歌劇的源頭尋起,將零散的歌劇作品進行統整,在諸多優秀作品當中提煉精選唱段,既便于查閱,又能夠直觀而清晰地了解整部作品的年代歸屬與時代特性,不僅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學術價值、實踐價值和文獻史料價值,而且為推動中國歌劇創作、演唱和理論研究、歌劇人才培養,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唱好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書發布會上,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季惠斌、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米加德,國家大劇院趙佳琛、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著名作曲家、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分別致辭。“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喬佩娟、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與季惠斌、趙佳琛、米加德共同為《集萃》新書發布揭幕;會上三家主辦單位領導分別為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歌劇院、上海歌劇院贈書。
發布會劇目賞析環節舉行了歌劇劇目選段賞析音樂會。由沈陽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崔姝聲、張晶晶、鄭招娣、徐威、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教真玉、沈陽大學音樂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趙楠、遼寧歌舞團青年歌唱家關彤,分別演唱了不同時期、不同劇目、不同風格的七首歌劇唱段,讓在場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歌劇的發展脈絡和音樂風格,傳播經典唱段,開展音樂惠民。歌劇《沂蒙山》的女主角、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教師王麗達也來到現場,為大家演唱了《沂蒙山》的主題唱段《沂蒙山,永遠的爹娘》。

在隨后的中國歌劇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集萃》進行了點評,對該套曲集的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圍繞中國歌劇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國歌劇的傳承與發展、中國歌劇的創作與理論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熱烈討論。王祖皆表示,一部歌劇的排演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經費,有限的演出場次所惠及的也只是極小部分人群,要將這些精彩之作的精選唱段進行最大范圍的傳播,真正實現其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提高民族歌劇唱段、尤其是當代經典民族歌劇中的精選唱段在聲樂教學中的比例,并在教學內容中實時加入新創作品,至關重要。因此,這部曲集的出版既是惠及萬千學子的好事,是對教學體系構建的有力支撐,更是為民族歌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原沈陽音樂學院院長、遼寧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劉輝表示,《集萃》是一部集中國歌劇之大成之力作,對歌劇理論、傳承、創作、融合、創新研究意義重大。著名作曲家印青、徐占海表示,《集萃》記錄了中國歌劇百年傳承發展史,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性、系統性、專業性的典藏書籍。著名音樂理論家楊燕迪、居其宏、蔣力都紛紛表示,這是為歌劇事業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好事,將對未來歌劇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著名作曲家張卓婭、韓萬齋、欒凱都對《集萃》出版紛紛發言,并表示祝賀。
新書的出版和本次活動的舉辦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更好地響應“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號召,積極推廣和普及民族歌劇經典劇目,推進民族歌劇教材建設,推動民族歌劇創作與音樂教育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