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刊物,登載各類作品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一般名稱固定,按順序編號,裝訂成冊。根據其發行對象(受眾)來劃分,分為內部刊物和公開發行兩種。”刊物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和歷史的見證者,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出現和發展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中文化的面貌,也記錄下各界學者當時的觀點與看法,成為每個時期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音樂刊物自20世紀出現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前經歷了很大變化。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文化環境,對于音樂刊物的產生和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音樂出版物是音樂家從事各種音樂活動和思想、經驗交流、及時反映和交流的重要載體,但它的發展不能不受客觀環境的種種制約,其自身經驗也是一個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過程。”作為出版物的一種,音樂刊物成為了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記載下當時中國音樂的發展概貌,同時也對歌曲創作、音樂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抗戰時期,在激烈的軍事戰爭外,相關的文藝運動也成為此時必需的抗戰活動之一,音樂刊物的出版相應的延續下來,值得注意的是,從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結束,大部分音樂刊物都經歷過停刊,但是出版音樂刊物的這一現象卻在這一時期中一直斷斷續續的存在。經過音樂刊物發展的萌芽時期,進入抗日戰爭時期,音樂刊物具有了新的表現,根據地與國統區兩大地區在音樂領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從時間和地域劃分,抗日戰爭可以分為兩段,前期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開始、日本侵占東北為標志,中國人民所發起的局部抗日戰爭,這一時間段為抗戰初期。這一時期的音樂刊物從數量上來看,出版較少,共有11本,從內容上看還沒有完全反映關于抗戰的相關內容,原因主要包括,第一,音樂刊物的發展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在30年代之前僅有12本音樂刊物得到了發行,其中《音樂雜志》、《新樂潮》、《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刊·音》、《樂藝》是比較重要的幾本,得益于當時專業音樂在中國的發展,使得一些音樂社團和專業音樂學校成立起來,豐富了音樂的發展形式,那么30年代以后的音樂刊物則延續了之前刊物的發展;第二,音樂刊物發展的時間較短,在國內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抗戰期間日本首先進攻東北,由于并未波折到其他地區,因此刊物的內容基本與抗戰無關;第三,民國在20年代中后期才結束軍閥混戰局面,對于音樂的發展除了專業音樂人才和院校、社團進行關注,文藝的宣傳與普及相對欠缺。因此,在抗戰開始后,音樂刊物的確呈現出了數量少且內容與抗戰聯系不夠緊密的特點。這一時期只有《音樂教育》、《音樂雜志》和《今虞琴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音樂教育》是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編,《音樂雜志》則是由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編,兩本音樂刊物都是有正規的機構進行出版發行,同時內容同比這一時期的其他音樂刊物更為詳實。而《今虞琴刊》則是這一時期中唯一一本完全關于“古琴”的刊物,包括對于古琴的研究和一些珍貴的琴譜。1937年“七七事變”后,音樂刊物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直至1945年8月抗戰結束,根據能夠查明的資料進行統計,這一時期共發行了53本音樂刊物,這一時期的音樂刊物已經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并且出版數目多、內容更加豐富、涉及范圍更廣,原因表現在,第一,音樂刊物經過30年時間,已越來越成為專業音樂人士、音樂院校及社團推動音樂發展的手段,同時向大眾進行音樂知識普及已成為當時文化教育中較為重要的一環;第二,“左翼音樂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影響到了當時的音樂創作和研究,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和蘇聯音樂的認識,使得我國在新文學發展史上第一次樹立起無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同時這一運動也在朝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向發展;第三,“七七事變”之后,全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對于抗戰的呼聲、抗戰精神的鼓舞,音樂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音樂運動”的繁榮為音樂研究和歌曲創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全面抗戰時期,音樂刊物表現出不同的形態。這一時期的《新音樂》、《樂風》、《民族音樂》以及《音樂藝術》等刊物比較具有代表性,雖然在文本上有一定缺失,但是其中的內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時音樂界所討論的問題,尤其是在“新音樂運動”、全面抗戰后的影響下,很多音樂家對于音樂創作提出了各種問題,包括對抗戰音樂的探討、對于國樂的提倡和未來走向問題以及對專業音樂知識的普及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除這幾本之外,如《音樂月刊》、《音樂世界》、《音樂知識》、《青年音樂》、《歌曲半月刊》等刊物也具有一定影響力,出版數量和文本質量在同時期的音樂刊物中都較為突出,通過這些刊物可以不同程度的了解到這一時期音樂界的發展情況。
抗戰時期的音樂刊物的特點之一可以總結為“數量眾多、生命短暫”,在它們出版的過程中,有許多刊物都是“曇花一現”,但也有一些刊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經歷了創刊、停刊、再出刊的過程。這些刊物往往“消失”了一段時間,又以新的名字命名出現在大眾眼前,例如1940年9月由延安陜甘寧邊區音樂協會編的《歌曲月刊》,只出版了三期就暫停發刊,到1941年4月又創刊了《歌曲旬刊》,三期之后又更名為《歌曲半月刊》,雖然是刊物名字出現變化,發刊時間也在延長,但是創刊主體基本上是一樣的。音樂刊物的發行受到物質條件的影響,國統區一直以來具有較好的物質條件,有專門的印刷公司負責印刷,根據地的刊物多以油印、石印的方式出版。從兩地對比來看,國統區音樂刊物發行更成體系,保留也更加全面,而根據地由于環境和條件的限制,音樂刊物在發行和保存上具有困難。這些背景都是促成音樂刊物特點形成的關鍵,從這一時期刊物發行的特點來看,可以發現其中既有好的一面,也可以認識到負面的一面。優點就是刊物在不斷組合的過程中,越來越能夠突出抗戰文化,同時刊物的發展也越加成熟。而比較負面的就是,“曇花一現”也成為了抗戰時期音樂刊物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但音樂刊物并沒有因此停滯,而是在不斷地發刊中促進了抗戰文藝的發展。
叢刊本的內容上來看,可以用“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形容,在這一時期出版的各類音樂刊物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文論研究與歌曲創作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音樂刊物,另一種是以發表歌曲創作為主的歌本性質的音樂刊物,有的歌本刊物中會發表少量的音樂理論,通俗來說表現為“歌多文少”。其中,第二種類型的音樂刊物是抗戰時期比較突出的一種,這種歌本性質的刊物到建國前都十分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許多歌本都得到了出版。由于歌曲傳Ⅱ昌度高、宣傳性好,因此在抗戰期間歌曲一直是作為宣傳抗戰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歌本在這一時期非常流行,但是抗戰期間的歌本的確沒有得到很好地保存,只有部分歌曲留存下來。
從發展程度來看,這一時期的音樂刊物取得了很大提高,不僅得益于專業音樂人士對于音樂的推動,也借助于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重視,而刊物只是作為一種媒介,以方便簡潔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除了專業音樂的高度發展之外,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的革命人士也逐漸認識到到群眾中傳播革命音樂的重要性,種種舉措為新音樂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以及研究就體現在相關的音樂刊物當中。可以發現,刊物更表現出了以下特點,第一,專業音樂知識更加全面,國內音樂家除自己進行研究外,也對一批外國音樂文獻進行翻譯,對于國外的音樂知識進行了豐富;第二,“新音樂運動”的發起對于讓大眾更加忠于對抗戰音樂、民族音樂的研究與創作,出現了一大批時代需要的文章和音樂作品;第三,音樂刊物的數量急劇上漲,不僅針對專業音樂人士,也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群眾所需要的革命音樂得到發展。
這一時期的音樂刊物中,音樂作品占據了很大比例,包括國內外的歌曲作品和器樂作品。這里的音樂作品主要還是以歌曲為主。這些歌曲形式多樣,有經過戲曲改編的歌曲,有的是歌劇中的作品,有的是通過民歌所創作出來的,還有一些是具有“模仿”痕跡的作品,都是這一時期非常重要的抗戰作品。可以說,歌曲作品是這一時期音樂刊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音樂刊物中占據了很大比例,只是隨著社會環境和時局的變化,歌曲在音樂刊物中也呈現出不同形態。歌曲的創作要求代表了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一個方向,而歌曲又表現出了不同的思想:這一時期的歌曲基本上奠定了以抗戰為主題的基調;表現大眾性的民族音調;歌曲體現出開放、進步的思想。可以說,抗戰歌曲的出現推動了我國民間音樂教育的發展,歌曲成為了“武器”。
除音樂作品外,理論研究是音樂刊物中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部分,文論集中反映了當時文藝界中的現象和主要討論的問題。通過對文獻的閱讀與整理,刊物中的文章主要圍繞以下三點進行研究,對民族化和大眾化的討論、對抗戰音樂的發展的思考、以及國樂和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音樂的發展同國內形勢是結合在一起的,關于文論的發表,它保存了以往音樂刊物的特征,依然普及中西方的音樂知識,但是理論研究的傾向性更加突出了,文章寫作更加關注“抗戰”的問題。由此從抗戰引發出對于不同問題的探討,包括對“新音樂”和“新音樂運動”的研究、音樂對抗戰的作用、抗戰歌曲的創作以及歌詠工作的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可以看出音樂與抗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在國家的危難時期,音樂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和國樂的探討依然在進行當中,在接受西方作曲技術的背景下,如何運用民族民間音樂創作歌曲、如何理性看待西方音樂的影響,正確對待國樂發展,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當時的文藝界人士都紛紛加入討論,在這一時期內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受到當時國內環境影響,抗戰后的音樂刊物在理論研究上發生了很大轉變。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國內的思想、文化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改變,民國的局勢雖然混亂,但國內進步人士對思想、文化的追求卻從未停止。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禮教伴隨著清朝的覆滅也逐漸被新的思想所取代,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相繼出現為當時的中國注入了新的活力,體現在社會中的各個層面。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從古至今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表現出了不同的面貌和特色,對于大眾來說,以前不能觸手可及的高雅藝術也在這時滲入到了生活當中。這是時代進步為大眾帶來的便利條件,也證明了在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被動接受逐步轉變為主動學習新文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思想和文化是體現最為直觀的方面。變革的發生得益于思想的進發和落實,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化啟蒙運動,真正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傳入中國,在國內產生了巨大影響。綜觀不同歷史階段的時間脈絡,文化總以其獨特的魅力表現出不同的形態,音樂、美術、戲劇、文學各類藝術都在蓬勃發展著。音樂作為眾多藝術中的一支,從學堂樂歌到新中國成立前,對音樂的創作與探討始終和時代、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創作和探討需要一個平臺,而音樂刊物就是支撐音樂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平臺,音樂刊物可以看作是一種媒介,更是歷史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