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順女
教育固然有文化傳承與創新、為社會服務和培養人三方面功能,其中培養人卻是本體功能。所以關注個人發展的教育理念,即使不合時宜,也自有其參考價值。由于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被異化的現實,又具有機器大生產、文明社會、科技發達、高等教育普及等物質與文明的基礎條件,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消除人的異化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同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相伴隨的觀點,應該說,人本主義、全人教育理念在后工業時代的西方提出,是合乎西方發達國家當前時宜的良好教育理念,也是我國將來可以考慮采用的理念。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世界教育報告,高等教育入學率超過15%就由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超過50%便進入普及教育。北美1992年已達到82%。而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教育,教育擴張帶來的問題尚未消化。我國目前尚處于工業化、現代化中途,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文明建設正在進行。在并不具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教育能力條件下,筆者認為,當前推行的教育,才是我國當前良好合適的教育理念。而且素質乃發展的基礎和可能性,當前的素質教育正好可以參考借鑒全人教育思想,作出必要改進,為下一時期推行全人教育提供教育思想能力體制基礎。
我們看到,一些大趨勢正在影響與勾劃未來的時代面貌。信息技術、快速交通、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聯盟,促進著全球一體化;冷戰結束、移民浪潮與民族主義運動,迎來了多元音樂文化并處共存的時代:高科技與大生產大流通的結合,區域組織的興起,資本與商業的全球流動,消解著國家、地區、產業之間和產學研、農工商之間的壁壘:知識老化加快,新興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填補了不同文化部門、專業領域的鴻溝:經濟社會的迅速轉型使由原來的專業教育、功能教育所針對的工作、職業和技能很快過時,各種新生職業大多需要跨專業復合知識。
所以,今天的學生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已經變得復雜,需要具備多方面素質,才能自如應對。筆者認為,要使學生在這種未來時代與環境中,順利生存、自由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素質教育,應當是多元音樂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與多元的音樂文化原來是美國為改變音樂教育中單一歐洲音樂教育模式而提出的。因為歐洲崛起后200多年中,在世界范圍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主義的思潮,直至20世紀前,以科技創新的崛起美國,打破了這個格局。使地區、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美國是一個有270多個種族的移民大國,民族問差異巨大。要將不同文化的民族凝聚起來,困難很大。這種同化總是以被同化一方的文化消亡為代價,其結果不免是少數民族被邊緣化,成為民族團結的隱患。后來改為讓學生同時平等地學習幾種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終于促進了跨文化理解、文化融合和民族團結,又使美國文化特別是它的音樂文化,發展成為包含多種族文化的多元文化。
美國的音樂教育者全國大會在1993年9月的《音樂教育者》月刊上,以首篇位置,刊登了艾奧瓦大學肯尼斯·菲利普斯的一篇題為《為音樂教育確立更強有力的基本思想》的文章,總結了這一成功經驗。指出多元音樂文化教育使學習音樂成為:人生學習的基礎、人生學習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等等。由此可見,90年代美國已超越學科本位,將音樂教育視為多種文化的結合體,把音樂的價值上升為人類交流、增進世界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的有力形式,并且把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進世界各民族之間的了解作為音樂教育的基本方針。國際音樂教育學會(1SME)又以信仰宣言對此加以肯定:“全世界音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的各文化之間相互學習的機會,是值得贊頌的事業。”顯然,多元文化教育并不必然限于音樂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指出:“學校必須面向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成為一個富有成果的對話場所,并將其視野擴大到世界上的各種文化,不論是區域性文化、國家文化或地方文化。”這樣做,實際上就是培養國際型人才,實現大學的國際化;就是培養促進區域、地區、民族交流與融合的人才:對于我國擴大國際活動能力與影響,對于消除地區差距與壁壘,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意義重大、作用深遠。
所謂廣義的多元文化教育,是說還應該進一步擴大視野,把同一社會中不同的亞文化,不同的文化形式與領域,作為元素,通過廣義的多元文化教育,培養能夠自如地游走棲息于多元文化之間的跨文化(形式、領域、亞文化群體)人才,來促進這些元素間的溝通融合。如同在同一文化部門內培養機電一體化、影視歌舞多棲化等跨專業人才,曾經促進了復合專業與綜合藝術發展一樣,這類多元文化教育也會促進文化形式、領域與群體的相互作用,形成文化創造、創新成果,和促進不同文化的溝通、融合。
特別是,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與社會轉型正向縱深發展,城鄉、干群、貧富、地區和職業、階層、性別、年齡、宗教等社會群體間的差別,有擴大的趨向,會使社會人際環境復雜化。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受教育者,適應與改變不利的社會人際環境和消除這些亞文化群體間的偏見、隔閡與誤解,關系到社會穩定與和諧,同樣意義重大。
此外,在大學中推進文理結合,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多種不同文化形式的素質教育,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世界潮流。因為人文、藝術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錢學森才認為這是培養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當然,多元文化教育所賦予學生的多元文化素質,將作為全球化時代寶貴的文化資本,充實他的人力資本,使他在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就業,職業生涯,業績、成功和晉升方面獲得更多機會,是不言而喻的。
我國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之初,學校教師卻是應試教育下未經素質教育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困難可想而見。經過十幾年努力,局面終于改觀,中小學方面的素質教育進展較大,主體性教育、成功教育、新基礎教育、合作教育、情感教育、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審美教育等等都進行著探索,有了成功典型。這些名目不一的教育,往往以某種單一素質為目標,它們雖然確實屬于素質教育范圍,由于缺乏某種核心素質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綱領,來統轄各單一素質教育的力度和配伍,自然各自為政,偏執一端,不免顧此失彼,使全面素質教育淪為片面素質教育。
大學由于受專業教育影響過深,素質教育教材內容大多是外專業教材的翻版,而不是其他文化門類的文化要素與認知體系:又跳不出智力開發窩臼,仍以灌輸具體專業知識技能為依歸:加以受到就業的市場壓力,學校與學生選課目光集中于職業素質與資格。同樣不成其為全面素質教育。
以上現象表明,我們的素質教育仍然處于探索時期,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教育理念演變的規律性認識告訴我們,任何良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注目于解決民族、社會、個人日后必然面臨的根本性教育問題,并且要與時俱進。既然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的一定發展以及與這種發展相適應的交往的限制”,人的素質也必然受現實社會文化環境制約,是歷史的產物,并且也要與時俱進地變化其構成與程度。換句話說,過于超越時代、現實的素質教育,就像“屠龍術”、“豢龍術”那樣,不但實現不了,而且沒有必要。所以應該將教育資源用于提高學生在未來時代、環境中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的素質能力養成上。筆者認為,如果以廣義的多元文化教育為核心與綱領,則可以將現有的諸多零敲碎打的單一素質(如情感、通識、審美、合作性等)教育有機配合起來,有可能形成合乎我國時宜的良好的可與時俱進的全面素質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