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是
陜甘寧革命老區,是黨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黨帶領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出發點。革命圣地延安見證了那段烽火歲月。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赴延安,看望老區人民,指導脫貧攻堅,強調要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殷殷囑托,滿滿深情。革命年代的延安精神,化作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就在2019年5月7日,延安正式宣布,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小康路上新生活。
2019年5月7日,陜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19.5萬老區群眾告別絕對貧困。這標志著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
按中組部文件要求,我受中鹽集團黨委選派,于2016年深秋,走進革命圣地延安參與扶貧工作。來此之前,對延安的印象是荒涼、落后,烙印在心里的陜北民歌是“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門前刮過”。但我又充滿期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奮戰了13年,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基礎,創造了“延安精神”。想起那個年代“我要去延安”的熱血澎湃,我心中對來到陌生環境的忐忑又少了幾分。一直縈繞心頭的問題,是來這里為群眾做什么,如何融入這個地方,怎樣不虛度未來兩年……
中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耀強到宜川縣入戶走訪貧困家庭
我掛職的地方是宜川縣,地處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黃河壺口瀑布之濱,總人口12萬,面積2931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文脈深厚,民風淳樸,山青水秀,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主導產業以果業、旅游為主。在宜川,我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分管全縣科技工作,協助主管扶貧工作副縣長抓扶貧工作,并聯系指導該縣條件最艱苦、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集義鎮脫貧工作。
中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丁召團在宜川縣實地調研扶貧項目
到縣里擔任行政領導,對我這個一直在企業工作的人來說,是一次挑戰。初到宜川,我就遭遇到了第一道難關—語言不通。雖然在機關大家和我交流的時候,為了照顧我,刻意的都說普通話,但是平時下班了,在街道、鄉鎮、農村,老鄉們大都說方言,對我想急切了解農村、開展工作造成不小的障礙。在第一次正式會議上,我遭遇了到宜川的第二道難關—工作經驗關。在會上發言,由于初來乍到,又想表現自己,結果第一次在縣政府領導出席的正式場合,我非常緊張,以至于表情多、動作大,失去了應有的莊重感。我遭遇的第三道難關,則是對農村的認識關。來這里之前,雖然對陜北的貧窮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從來沒有想到,有些偏僻的村莊貧窮程度驚人,一家人換衣服穿真的不是傳說中才有的,這樣的艱苦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為了克服自身不足,盡快融入當地,我把工作中心放在了基層、放在了群眾中間,主動向身邊的同事、工作人員請教,深入群眾中“侃大山”,聽陜北民歌,學習方言;利用周末、下班時間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間,學習了解宜川的文化、民俗、人情世故。當然,最重要的是每周抽出時間下鄉、進農村開展扶貧工作,讓自己盡快熟悉環境、熟悉農村,為兩年的掛職打好基礎。
中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丁召團到宜川縣調研扶貧工作
農村有廣闊的天地,農村是扶貧工作的主戰場。這里的所聞所見也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所包聯的鄉鎮叫集義鎮,距縣城60公里左右,其間要翻越老虎梁、烏嶺山兩座大山,加上彎多路窄,每去一次都要近兩個小時。位于鎮東部黃河沿岸的馬樹坪、舌頭嶺、李家嶺、流灣頭等一些偏僻的山村,車都無法到達。聽鄉親們講,數百年來他們出山打工、置辦貨物、外出做生意就靠兩條腿翻山越嶺,時常要走夜路,一些老人甚至自出生以來就沒走出過這座大山,改善交通條件成了他們的首要需求。
其次,是住房安全問題。集義鎮全鎮1.2萬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住土窯洞。雖說窯洞冬暖夏涼,但集義鎮和其他鄉鎮相比,土層薄、粘性小,加上大多數窯洞年久失修,多處都有安全隱患。當地政府每到下大雨或者連陰雨的時候都讓人把住在窯洞里的群眾搬出來,等天晴了再回去,就是怕出安全問題。我包扶的一戶貧困戶,原先就住在土窯洞,窯洞破舊不堪,一家四口或殘疾或智力低下,非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產業發展問題。集義鎮臨近黃河一帶,地理條件差,土層薄,肥力差。產業以種植花椒、核桃為主,但品種較老,產量偏低,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而且花椒采摘必須當天就晾曬,不能受潮,否則賣不出去。據當地群眾說,花椒一旦遭遇倒春寒,基本上顆粒無收,前幾年基本上就是十年九荒,所以收成有限,群眾生活艱難。
中鹽集團黨委副書記董永勝接受老區人民送來的錦旗
了解到群眾面臨的這些突出難題,我倍感心焦,也深感壓力巨大,如何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問題,是我掛職履職的關鍵所在,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道路問題,縣委、縣政府已經有規劃計劃,利用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大力推進道路、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我所要做的就是督促有關部門利用有效的施工期,全力以赴趕工期、趕進度。終于,在2018年9月底前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標,特別是打通了馬樹坪等村到沿黃公路的連接線,一位從未出過村的老人孫鳳存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告訴我,他念了幾十年的壺口瀑布,從來沒想過還能看到過,現在道路通暢了,有機會了。
關于住房安全問題,我和鄉鎮的領導們一起督促鄉鎮包村干部和部門包扶干部仔細核查排查,共確定需要危房改造對象1593戶、搬遷戶167戶,及時上報縣住建部門進行研究,并根據情況分兩年度實施完畢。我離開宜川時,危房已全部改造完畢,搬遷的就地分散安置94戶,進社區和縣城建設的集中安置點安置73戶,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我去走訪過的幾戶群眾都十分感激的說:“現在黨的政策就是好呀,我們以前想修修不起的房子都修好了。”還有的說他們想都沒想過能住進縣城這么好的房子里。能夠聽到群眾這樣說,我心里倍受鼓舞。沒有想到在這個偏僻的鄉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這樣的淳樸與真摯,與大城市的感受有如天壤之別。
如何讓貧困群眾增加收入、擺脫貧困,最根本的就是解決好他們的產業發展問題。集義鎮惡劣的地理條件限制當地只能發展花椒、核桃等產業,但是這些產業見效慢、時間長。我和群眾經常在田間地頭商量,他們說以前有人種過木耳,養過蜂和雞、羊、牛等。我想,短期內如何讓群眾增收,養殖是個好辦法,這些想法和集義鎮政府不謀而合。于是,我和集義鎮的同志們積極行動,動員群眾栽花椒、核桃,養蜂、養羊、養牛、養雞、養豬,想盡一切辦法增加收入。到2018年底,集義共發展花椒2401.1畝,核桃188.4畝,木耳36000棒,高粱524.7畝,蜜蜂2178箱,雞2485只,奶羊314只,山羊1237只,形成了“長短結合、種養互補”的優勢產業發展格局,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基本實現了“戶戶有產業”目標。同時,面對花椒晾曬難題,我經過和中鹽集團協商研究,認為可以通過修建廣場,緩解百姓晾花椒難的問題。在公司支持下,一些貧困村修建了廣場,百姓平時可以休閑,忙時就變成晾花椒的最好場地,讓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也讓公司的扶貧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許是陪同中鹽集團黨委副書記董永勝到宜川縣調研扶貧工作
作為扶貧干部,為做好扶貧工作,我協調新農村建設、修建廣場、看望貧困戶等,了解村情鎮情,給貧困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兩年來,我走遍了集義鎮的村村落落,記住了集義鎮每個村的位置、路線,熟悉每一個村支書、駐村干部基本情況。每到一村,老鄉們親切地喊一聲“許縣長好”,他們像老朋友一樣跟我打招呼。我融入了宜川人生活,適應了宜川人的風俗民俗。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和基層群眾打交道,只要你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夠收獲真心,老百姓是最質樸的人,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
歷史上,宜川是個甲亢等地方病多發的地方。我覺得讓宜川群眾吃上“放心鹽”,是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更是自己作為一名來自中鹽集團的扶貧干部應盡的責任。經過一番思慮、積極協調,中鹽集團啟動實施了三年“扶貧鹽”計劃,為宜川縣免費提供優質碘鹽1500噸,分期3年,每年500噸,12萬宜川人,每人每年可領到4公斤中鹽集團的“扶貧愛心鹽”,這一舉措,得到了全縣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我不止一次聽到群眾說:“許縣長,你給我們宜川縣干了一件真真正正的好事呀!”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感覺特別開心,因為中鹽人的愛心,得到了宜川人民的熱切響應,讓我們倍受鼓舞,也倍感欣慰。
許是在宜川縣調研指導送肥下鄉活動
在宜川的歲月里,我經常走街串巷,和群眾打為一片,把自己當成宜川人,結交了許許多多的朋友,和群眾有了共同語言,我深深的愛上這片土地,在這里有了家的感覺。特別是我和當地籃球運動愛好者一起成立了“宜川籃協”,通過協調把縣體育場作為籃球比賽場地,即使在晚上也能開燈比賽。隨著“宜川籃協”組織、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全縣政府機關、部門單位、社會團體籃球愛好者紛紛加入“宜川籃協”,形成了宜川縣參與范圍廣泛、賽制完備的籃球賽事,深受大家喜愛。我用自己的誠心,感染了一批人,還被“宜川籃協”選為協會主席。在我離開的時候,他們還授予我“名譽主席”的稱號。每每回憶起這些可愛的人,我都充滿了感激。
回顧兩年來的生活,走進鄉村,山路崎嶇蜿蜒,百姓淳樸厚實,一次次感動著我。扶貧工作讓我融入了農村,也讓我認識了農村,和農民兄弟建立了深厚感情。讓我真實的體會到:黨中央的密切聯系群眾、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工作原則,從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做好農村工作最有效方法,也是我們做好其他工作的根本之策。
精準扶貧不僅是徹底改變農村貧困地區落后面貌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把人民疾苦深植領導干部內心一項有效措施。每次聽到群眾感激的話語,看到百姓滿意的笑容,我內心深處都充滿感激、慚愧之情。感激是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學到了務實開拓的創新精神,學到了默默付出的奉獻精神;慚愧是因為我掛職的時間有限、責任有限,所能做的事情有限,雖然迄竭盡所能,但還有許多提升的空間。
感謝偉大的祖國,感謝偉大時代。中鹽集團黨委選派我走進延安老區脫貧攻堅一線,為我提供了難得磨礪鍛煉機會;延安市和宜川縣縣黨政領導無微不至的照顧、關懷,幫助我較快的適應工作、投入工作;革命老區豐富的革命故事、濃郁的延安精神氛圍、艱苦的生活條件,深深的影響了我、改變了我,也鞭策著我以更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感恩之情努力工作,立足當下,為建設幸福中鹽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