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美國失去中國市場,還是中國失去美國市場,對雙方而言都不是“末日降臨”。中美處在同一個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之內,這與冷戰時期美蘇各自領導一個國際體系進行競爭對抗的格局有著本質的不同—世界也絕不會退回到那樣的黑暗年代去。失去美國,中國仍可以全世界范圍內配置石油;失去中國,美國石油也不會爛在鍋里。路透數據顯示,2018年8月,印度預訂從美國運抵的原油總量為994萬桶(31.9萬桶/日),這幾乎是印度7月從美國進口的11.9萬桶/日的3倍,而且遠高于2017年11月19萬桶/日的單月最高紀錄。對美國原油出口商來說,印度是一個適合擴張的市場。從運輸成本上來看,墨西哥灣到印度西海岸的航程與到中國東海岸的時間大致相同。
目前,石油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每年交易價值接近15萬億美元。這么大的交易體量,加之買家和賣家眾多,誰想控制都不易。自有石油價格記錄的1861年以來,石油價格體系演變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石油“七姊妹”(??松⒚梨凇P、殼牌、德士古、海灣石油和雪佛龍)壟斷市場,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后主導定價,再到多元定價時代,每個階段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國際政治學家羅伯特·基歐漢曾說過,“美國全球影響力建立在三種主要利益機制上,而盟國正是通過這些機制獲取利益。這三種利益機制是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開放的市場和保持石油價格的穩定”。而金融危機前后的歷史表明,美國影響世界的三種利益機制都瀕臨解體:美元體系受到質疑,美元越來越成為各國不信任的貨幣;自由貿易談判屢次受阻,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石油價格大起大落,權力重新回歸產油國手中。美國對世界影響力和控制力日漸弱化,甚至被反制。
當前世界主要石油期貨交易機構都是純商業機構,國際石油市場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假設,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今天的美國操縱不了石油價格!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組織或企業能長期掌控石油話語權?!敝谢瘓F經濟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能全稱,世界石油工業已走過了160年的歷史,油價暴漲暴跌循環往復是其歷史主線。認真細分僅在三個非常短暫的時期,洛克菲勒、石油“七姊妹”和歐佩克時期擁有過石油話語權。
洛克菲勒及其標準石油公司無話可說,作為托拉斯的杰出代表,他曾占據著當時美國石油市場90%以上份額。憑借托拉斯這種新型組織形態,洛克菲勒成功造就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時代—壟斷時代。壟斷給他帶來規模經濟,獲得了新興石油市場上的幾乎全部租金。但好日子沒過幾年,美國政府就出臺了反壟斷法,他的公司被拆的七零八散。石油“七姊妹”憑借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租讓協議”,控制了中東地區大部分石油資源,同時將由跨國石油公司單方面決定的石油價格強加給中東產油國,因此二戰以前3美元/桶的油價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殖民價格。然而隨著中東油田開采量逐步超越美國,產油國為了分享更多資源收益,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OPEC),逐步從“七姊妹”手中奪取原油定價權。歐佩克同樣盛極而衰,影響力日漸式微,其根源在于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以及由俄羅斯、墨西哥等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所組成的維也納聯盟日益壯大,導致歐佩克石油閥門的引導作用十分有限。
“忘掉石油輸出國組織吧,市場會解釋一切!”歐佩克官員穆罕默德·巴爾金多的呼吁,讓人感慨歐佩克時代的落幕。一個試圖通過控制供應來操縱油價的卡特爾組織,現在卻開始說“相信市場的力量”,這聽起來多少有些黑色幽默,但這就是石油大變革時代的現實。
在過去幾十年里,國際石油市場屬于一個卡特爾市場,OPEC作為一個卡特爾,成功地將油價提至遠高于成本的水平。但隨著俄羅斯天然氣、美國頁巖油氣、致密油、加拿大油砂和巴西深水鹽下石油的崛起,市場結構悄然發生變化,漸漸走向近乎完全競爭的市場。
站在每桶60美元關口解讀石油市場多少有些短視,觀察油市演進需要一個更寬廣的時間尺度。長期來看,決定油價基本因素還是供求關系,而其他屬性的影響不過是過眼煙云。很多人認為,期貨投機機構具有操縱市場的能力,但一個個投機大鱷翻船,讓我們不得不感慨油市的無常。伴隨2014年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一個又一個對沖基金和投資機構倒下去。這些“烈士”有著名國際投行高盛前交易員理查德·佩里,他在金融危機期間曾為其客戶豪賭次級抵押貸款而獲利超過10億美元,但在2016年也關閉了他的同名對沖基金。2017年春天,高盛集團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埃里克·明迪奇關閉了伊頓公園資管。據彭博社報道,在明迪奇之前,至少有10家跟原油類自然資源有關的資管公司被關閉,其中包括克萊夫資本等。而被投資者奉為“原油之神”的美國石油期貨交易員安德魯·霍爾遭遇巨額虧損后,關閉了對沖基金。《華爾街日報》評論道,他的離去,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當前世界主要石油期貨交易機構都是純商業機構,國際石油市場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假設,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王能全稱。微觀經濟學認為,符合四個假設條件就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第一,大量的買者和賣者,任何一個生產者或消費者都不能決定市場價格。第二,產品同質性。第三,資源流動性。第四,信息完全性,市場上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掌握著與自己的經濟決策有關的一切信息,做出自己最優的經濟決策,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對照以上假設條件,國際石油市場基本上就是一個近乎完全競爭的市場。第一,國際石油市場存在大量的石油生產和消費者。第二,常規和非常規石油都是無差別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第三,世界上任何一個石油生產者(國)可以自主地銷售自己的資源,石油消費國也可以按最經濟原則進口所需的原油。這就是說,國際石油貿易是充分流動的。第四,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石油現貨和期貨交易的興起和不斷流行,加之世界范圍的信息革命,國際石油市場和交易基本處于透明狀態。
“具有完全競爭屬性石油市場,對我國石油石化企業經營海外業務及其有利?!眹倚畔⒅行慕洕A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研究員張茉楠認為,排除了壟斷,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生產效率低和無效率的生產者會在眾多生產者的相互競爭中被迫退出市場,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得以繼續存在。同時,又有生產效率更高的生產者隨時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因而可以促使微觀市場環境保持高效率。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資源能不斷地自由流向最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商品生產者,達到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眹野l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宋建軍認為,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對我國石油企業海外經營無疑是有益的,但事實上,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都是一種極端的市場類型,是一種理論抽象,在現實經濟實踐中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一般情況下,幾種市場類型同時存在、相互循環。比如賣化工品商家互相競爭,如果只有完全市場競爭機制,結果只能越賣價格越低,最終大魚吃小魚,實力強的勝出,形成新的壟斷。當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這個壟斷組織就是這么形成的,后來它又被美國政府強行解散,分成若干家公司。壟斷就被打破后,若干家公司又會形成競爭,周而復始。所以,在自由市場經濟里,盡管沒有政府的干預,壟斷和競爭也是相互循環的。
對中國石油石化企業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資源國市場環境和機制問題,而是如何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提升企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國際分工鏈條中所處的環節或位置上。要想提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就要占據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成為全球資源的組織者。也只有企業升級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能力,才能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打造新動能、新優勢。
由于礦產資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世界儲量前4的國家占全球儲量的53.75%),使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依靠自身資源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而,大宗資源能源商品全球化戰略將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