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言

陳蛋蛋這輩子才過了十個年頭又多一點,多出來的那一點時間又全都用在讀書和寫作上,所以他面相沉穩,身形老練,時常學著保爾柯察金的樣子說:“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 ”
陳蛋蛋太小了,他背著手望天空的樣子,就像學校里未長高的木棉花樹突然開花兒一樣不合常理。每當這時候,那個將教室當臥室的張曉飛總會聯合其他死黨,換著花樣地嘲諷陳蛋蛋。 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崔雪悅笑話陳蛋蛋,繼而遠離他。 陳蛋蛋快要郁悶死了,他還只是一棵小木棉花樹啊。
崔雪悅可是年級里出了名的美女。 初中生這個懵懂年紀,少年們對于“美”的憧憬是不可言喻的。從小備受嘉獎的陳蛋蛋也不例外,這才是令他郁悶的。 吳老師和媽媽明明一直教育他:學習才是最重要的,為什么自己的“愛美之心”一直不死呢? 而張曉飛,這可是學校里讓吳老師頭痛的頑皮學生,對于張曉飛來說, 他就沒有陳蛋蛋的煩惱,因為他的每一天都充滿歡聲笑語,即便考試拿了零分。 好像張曉飛這樣自甘墮落的有點兒“愛美之心”才是正常現象。
陳蛋蛋一邊想要在無涯的學海中遨游,一邊還想著與“美麗代言人” 崔雪悅同學近距離接觸,這讓他心里矛矛盾盾,無法排解。 不過,這難不倒聰明的陳蛋蛋。 陳蛋蛋把對語文老師的崇拜放進《水調歌頭》、放進《將進酒》、放進朗誦里,放進作文中。 他還苦苦“央求”他的媽媽,讓他上吉他培訓班。 他參悟明白一個道理:當他才藝滿身之刻,也是他個人魅力大放異彩之時。 到那時,何愁……哼哼! 于是,小小木棉樹在小宇宙的爆發中瘋長。
作文經常上刊,吉他九級的陳蛋蛋的身邊時常圍繞一些沒見過世面的女同學。 在這一點上,張曉飛無論怎么樣都無法詆毀,這也就使得張曉飛在其他方面更猛烈地抨擊陳蛋蛋。 他們中間從始至終都燃燒著熊熊烈火。
作為班主任,吳園丁一直夢想著自己一手栽培的木棉樹枝繁葉茂。 他一直想著,一直期待著,有那么一天,滿園木棉盛開,他就躺樹下做一個美美的夢。 可是,手下的這些小東西個個不省心:陳蛋蛋品學兼優性子過剛且最近心事重重;張曉飛不愛學習看似卑劣但本性不壞;崔雪悅成績優異卻像孤獨的小公主……
吳老師深深地思索著……
日子,確切地說,是“年頭”,陳蛋蛋接下來的年頭本該就這么矛盾而自然地過下去,興許這樣發展下去,陳蛋蛋會按照既定地路走下去,成為一名大作家,或者音樂人.
如果說陳蛋蛋除了詩書以外需要硬說出個興趣,大概就是在課后仰頭望天空時,不著痕跡地偷瞄崔雪悅兩眼。
可是他被改變了。
他又被動多出來一個興趣:民族舞。
一年一度的 “木棉杯藝術節”來了,學校要求每個班級至少出三個節目,并且每個節目所屬類型不能重復。 用張曉飛的話說:“藝術節就藝術節唄,反正都是學習好的上臺。 俗話是這么說的:天塌下來個兒大的頂著。 ”反正,陳蛋蛋個兒夠大。
那是讓陳蛋蛋五味雜陳的一天。 素來沉穩的吳老師火急火燎闖進教室:“陳蛋蛋!崔雪悅!張曉飛!你們仨出來! ”
這可把張曉飛嚇得魂兒都飛了:“不會是英語老師又告發我睡覺了吧?! ” 陳蛋蛋心里卻甜如蜜糖:“吳老師又要拿我和崔雪悅教育張曉飛?哈哈哈哈!”而崔雪悅一如既往地波瀾不驚。
到了辦公室,吳老師亮出了招牌式地語重心長:“今兒叫你們過來,是藝術節要開始了,我知道蛋蛋會彈吉他,雪悅會民族舞。 ”
“老……老師? 那不是沒我什么事嗎……”張曉飛低眉順眼地小聲說道。 “連這你也看出來了? ”陳蛋蛋順勢補上一刀,氣得張曉飛惡狠狠瞪了他一眼。
“別斗嘴,我交給你們仨一個艱巨的任務! ”
“我們仨? ”陳蛋蛋、張曉飛、崔雪悅異口同聲。
“這次你們仨給我合力組織一下,我考慮了一夜,覺得咱們班一起跳民族舞是最好的,團結就是力量嘛! ”
陳蛋蛋急了, 張曉飛也一臉蒙。 “這不是逼良為娼嗎! ”陳蛋蛋瞅一眼張曉飛,沒敢言語。 而張曉飛在這個節骨眼上,也顧不得陣線對立了,急忙說:“老師,可是我們沒有舞蹈基礎啊! 萬一搞砸了怎么辦,老師,您再考慮考慮好嗎? 老師,您要是想懲罰我,可以換個別的招啊,沒必要連蛋蛋也拉上吧? ”
“好了,就這么定了,我要開會了,你們先練著。 ”說完,吳老師慢悠悠地走了。 留下三個人,大眼瞪小眼。
放學了,陳蛋蛋一如既往地從校門前的木棉樹下路過,這次他破天荒地拾了一片葉,裝進書包里,用來安慰這倒霉的一天。
第二天,上架的小鴨子們便開始學習了。
由于陳蛋蛋此前根本沒有任何基礎,加上中國傳統文人的“熏陶”,他的“骨氣”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張曉飛這種毛手毛腳的性格,原本是適合跳舞的,可是“適合”這個詞,恐怕更該放在街舞上。崔雪悅呢, 這位女同學成績雖優,但不善言辭,她的性格與自身的美麗形成了極大反差,也或許,正是她的性格增添了她的美。
然而事實證明,中國文人的骨氣在藝術節上不會被贊揚,適合街舞的人不一定適合民族舞,表達不清晰并不能形成模糊美。
在第一天,三人就不間斷地產生無差別分歧。 好像雞同鴨講話,鵝在那里翻譯。 陳蛋蛋認為自己明明可以彈吉他,為什么非要從頭學習民族舞;張曉飛覺得民族舞的動作太柔弱,顯示不出自己的男子氣概;崔雪悅本來就不善言辭,又被倆人氣得七竅生煙,整個人都抑郁了。
于是,在后來的幾天里,三人似乎在默不作聲的情況下作出了某種協定。 這是一種很詭異的情景:三人占據各自的位置,互不作聲但又互相對峙。 在無聊的時候,陳蛋蛋將三人想像成魏蜀吳,然后沉浸于“我到底做曹操? 還是孫權?劉備? ”的環節;張曉飛也留戀于將自己當作俠客, 另外兩邊坐著的,一個是匪徒,一個是美女,他正在英雄救美; 崔雪悅是個安分的姑娘,她一直在練習舞蹈。
終于,吳老師過來了。 當他看到這副樣子,就把他們叫出排練室,來到校園里木棉樹下坐下來。 吳老師一一盯著他們,每人盯了足足一分鐘,盯得他們直發毛。 終于,吳老師輕輕吐出兩個字:“合作! ”然后,轉過身,又慢悠悠地走了。
高大的木棉樹下,花開得正盛。微風吹來,花枝搖曳,美不勝收。
三人默不作聲。 仿佛是因未受到責罰而不可置信,又似是羞愧難當。 片刻后,幾人相繼離去,他們在“保持沉默”這個行為上,竟高度一致。
往后的日子里,木棉樹下的少年少女們仍然充滿歡聲笑語,教室里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如既往地掛在黑板上方。 只是陳蛋蛋的郁悶緣由又多了一個,張曉飛也丟了魂兒一樣,崔雪悅這個漂亮而孤傲的小姑娘,眼神里也多了一些偶爾閃爍的光芒。
吳老師這陣子像是消失了,他再沒有過問民族舞的事。
任何事情都是由矛盾組成的,矛盾的過程可以完美展現任何東西。 陳蛋蛋之前的矛盾是單一性的,現在變得復雜了。 木棉樹在生長時也會面臨各種復雜矛盾,可正因為這些矛盾,它才是木棉樹。 這是陳蛋蛋后來在書上得出的結論:我們必須解決這個矛盾!
這個課間時光,我們的陳蛋蛋同學不再仰望天空了。
陳蛋蛋一溜煙跑到正與他人哈哈大笑的張曉飛面前:“張曉飛,你想要讓吳老師繼續失望下去嗎? ”
張曉飛愣了一下,隨即回過神來:“陳蛋蛋你什么意思? ”
陳蛋蛋面色嚴肅:“我們是同學, 吳老師已經為我們失望一次了。 ”
張曉飛眼神飄忽,之后變得沉定:“你說怎么做,我聽你的。 ”
崔雪悅聽到兩人的只言片語了,一向安靜的小姑娘破天荒地直接起身:“跟我走!” “魏蜀吳三國竟然提前大一統了? ”這是陳蛋蛋此刻唯一的念頭,當然,作為大一統的始作俑者, 陳蛋蛋內心無比幸福。 他們再次回到那個排練室,從被動變成主動,排練室外的木棉樹長得更好看了。
陳蛋蛋開始虛心向崔雪悅請教, 時不時跟張曉飛爭相發問,崔雪悅也不再保持以往的沉默,將二人當作自己的小徒弟,毫不吝嗇地授其所學。 當然,陳蛋蛋也會偶爾犯一次從前假裝老練的毛病,但現在已經是士別三日了,從前是為了吸引崔雪悅的注意才這么做。 而如今,也只是特意為木棉樹下的三人增添歡聲笑語罷了。
陳蛋蛋后來認為這段日子大概足以載入自己的“史冊”了。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陳蛋蛋可是靠著自己的修行來學習民族舞的呢! 陳蛋蛋也學會了向同伴傾訴,他終于放棄使用“人云亦云”的言語,開始向他們表達自己離異的家庭,跟曾經互相敵視的張曉飛講起自己可親、 善良的媽媽:那個只有詩歌和音樂中才存在的母親。
而另外重要的是,在藝術節之外的變化:張曉飛也不再以調皮為樂,崔雪悅也及時糾正了過往的孤獨與傲慢。 三人的友誼在吳老師的聯系下,從建立到發展。
日子伴著木棉樹在長,日子與木棉樹也有矛盾:日子不會隨著木棉樹的生長而變得更長,它只會更短。
藝術節一轉眼就到了,三人一直汗流浹背的練習得接受成果的檢驗了。 他們一致認同“名次很重要”,因為他們想要“將功贖罪”,他們認為自己曾經在木棉樹下讓吳老師失望了。 巧了,矛盾又出現了:三人各自的家人一直在說“名次不重要”, 因他們看得到自己孩子的變化,這是令人欣喜的。 而頭頂上高大的木棉樹,什么也不說,它只是默默地盛開著,美麗著。
毫無疑問, 陳蛋蛋三人成功了,他們在藝術節上的表現十分出彩。 眾多家長與同學完全沒能分辨出,這幾人竟是半路出家跳出這般從容的民族舞。 三個人手拉著手,蹦著、跳著、歡呼著。
陳蛋蛋他看到自己的媽媽激動得站起身猛拍手掌流著淚,他跑下臺,將“倒霉時間”里撿的樹葉放進母親手里。 抬頭仰望,木棉樹上開滿了火紅的花朵.......
陳蛋蛋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火紅的木棉樹也映紅了吳老師的笑容。
【點 評】
初中是學生個性鮮明的階段。本文重點刻畫了三個學生:陳蛋蛋、張曉飛、崔雪悅,他們各有特點,充滿矛盾,水火不相容。吳老師卻把這樣的三人搭成一個組合,代表班級來參加學校的藝術節。這真是趕鴨子上架,逼他們上梁山。剛開始,三人仍然無法融合在一起訓練,后來,在吳老師“合作”二字的感召下,在班級榮譽面前,在不能再讓吳老師失望的前提下,三人摒棄前嫌,攜手合作,刻苦努力,最終,在藝術節上的表現十分出彩,取得成功。文中穿插進行的木棉的描寫,包括標題:木棉花開,既是文章的環境背景,也有很好的象征意義,把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木棉花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對于吳老師的描寫盡管筆墨不多,卻側面表現了這位老師精妙的教育藝術,文尾,“火紅的木棉樹也映紅了吳老師的笑容”,體現出吳老師的用心良苦和對學生教育的運籌帷幄。整篇文章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環境描寫以及中心表達和語言描寫,都是十分成功的,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