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此消彼長:歐美學術界視角下的兩岸媒體比較研究

2019-10-11 01:26:14趙屹然閻立峰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年9期

■ 趙屹然 閻立峰

臺灣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而在中國的新聞學研究這一大課題下,臺灣的新聞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西方學界在處理臺灣的新聞問題時,常常表現得模棱兩可:既不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也不愿意把臺灣納入到中國內政的范圍內討論,歐美學界在涉及臺灣新聞業的研究時,往往會刻意將其與祖國大陸新聞業區分看待。

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和媒體改革的不斷深化,大陸新聞媒體正迎頭趕上,無論是在受眾人數、廣告收入和國際影響力上都逐漸超過了臺灣媒體。另外,曾經一度備受歐美新聞學界推崇的“民主自由”的臺灣媒體則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并暴露了市場競爭力不強、新聞形式單一和政治觀點割裂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歐美學界的兩岸新聞研究存在著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缺陷,學者們更關心的是新聞時事話題和概念,或是比較兩岸新聞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生態下的異同,而非兩者的發展脈絡。歐美學者對大陸的新聞發展研究存在著矛盾的現狀:一方面,大陸傳媒產業的崛起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另一方面,對大陸的意識形態又抱有難以消除的偏見。自20世紀90年代起,歐美學者曾在一段時間內對臺灣的“媒體改革”和新聞“民主化”非常推崇,并將其作為一個對立的案例來批評大陸的新聞制度。可是,隨著兩岸新聞業改革的深入,大陸的新聞業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大陸新聞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更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態勢,更充足的資金和更先進的新聞制作理念。而現今的臺灣新聞業則問題諸多:新聞革新的腳步遲緩,新聞輿論出現了極端政治分化,新聞內容過度娛樂化,數字媒體的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因此,本文通過梳理英文文獻,來對比和探究歐美學界是如何看待兩岸新聞此消彼長的現象的。

一、樣本選擇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兩岸新聞交流31年的歷史作為參照,選取1987年至2018年歐美研究兩岸媒體的文獻作為分析樣本。1987年11月1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負責人受國務院辦公廳委托發表談話,歡迎臺灣記者來大陸訪問交流,開啟了兩岸新聞交流的大門。本研究即以此作為時間起點,考察自此之后研究兩岸新聞媒體產業的英文文獻。在搜集文獻過程中,我們首先通過Web of science以“大陸”和“臺灣”為限制范圍的“新聞媒體(news media)”“電視(television)”和“報紙(newspaper)”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大陸”和“臺灣”兩個關鍵詞進行交叉排查,去除重復文獻,分別得到604篇文獻。之后,通過人工閱讀進一步排除明顯不符合本文研究領域的文章,比如主題為“健康政策”“語言學”“應用數學”的文獻,精煉得到最終的有效文獻(見表1)。

表1 Web of science文獻數(單位:篇)

此外,我們也在Google Scholar中采用了同樣的文獻收集方法,并擴充了25項有關兩岸新聞研究的專著和會議論文,最終得到68篇有效英文文獻(見圖1)。其中包括了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學者或海外華裔學者用英文發表的文獻。雖然這部分文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西方視角”,但鑒于其主要的受眾人群是歐美學者,其所呈現的觀點普遍能夠得到西方學界的認可,故而可將此部分文獻也歸為歐美視角文獻。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二、歐美視角和主要論點

歐美學界對于兩岸關系的關注范圍較廣,包括兩岸政治歷史探究、經濟發展對比、文化同源的追溯、意識形態的沖突、科技和宗教的生態等,研究的觀點和立場也呈現出多樣性。在對待兩岸新聞比較這一主題上,比較關注的是兩者的差異和發展。通過主題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本文歸納出了三個英文文獻中最為關注的兩岸新聞議題:首先是臺灣新聞的生態問題。歐美學者研究了30多來臺灣新聞業發展的歷史發展脈絡,從取消“戒嚴令”之后的復興發展,到進入21世紀之后的阻礙和困境。這部分的文獻指出了臺灣新聞形式變得越加單一,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其次是比較了兩岸新聞業主導方式的差異。以經濟為主導的大陸媒體和以政治為主導的臺灣媒體走上了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臺灣的模式受到了其精英主導的政治改革的影響,新聞內容呈現鮮明的二元對立,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臺灣地區極端的政治分化、仇視和割裂。而大陸的模式更加強調市場競爭力,注重受眾需求,依賴廣告收益,最后關注的是網絡媒體時代兩岸新聞產業的對比。兩岸的新聞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娛樂化,但不同之處在于大陸媒體的市場競爭力持續上升,通過經濟的優勢突破了“大陸/臺灣”“記者/網民”的框架,實現了對臺灣的文化輻射和影響。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由盛轉衰:臺灣新聞業生態及其問題

西方社會普遍認為,自1987年取消“戒嚴令”以來,臺灣社會開始了劇烈的政治改革和媒體轉型。“戒嚴令”的解除也深深地影響了臺灣的新聞媒體產業。首先是媒體機構數量上的增長。根據臺灣政治大學學者汪琪(Georgette Wang)和香港的臺灣問題學者羅文輝(Lo Ven-hwei)的研究報告統計,在解除“戒嚴”之前,臺灣只有三家無線電視臺,33個廣播電臺和31個日報。①但這個數字在之后的幾年有了飛速的增長。截至2009年5月,臺灣已擁有2039家注冊報紙,其中定期出版的有30家。①其次,數量的增長也帶來了新聞內容的改變。羅文輝認為,在有線電視出現之前,臺灣的三家無線電視臺分別由“臺灣行政當局”、軍隊和執政黨的三方勢力掌控。但是到了2006年,“臺灣當局”通過了“媒體改革法”,將無線電視臺從政黨的控制中擺脫出來。這三家電視臺的所有權也因此發生了轉換。通過收購和兼并等方式,它們分別被臺灣公共廣播系統、中國時報媒體集團和獨立衛視收購。羅文輝指出,這個變革的意義在于,在“媒體改革法”頒布之前,三家電視臺的政治報道絕大多是親國民黨的,所有權改變之后,三家電視臺的報道立場也隨之改變,從新聞內容上來說,不再明顯偏向某一個特定的黨派或團體,而變得更加“客觀”,其為競選活動和政治活動提供的報道內容也更加“均衡”。②

但進入21世紀以來,臺灣的新聞業開始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首先受到沖擊的是傳統報業。臺灣報紙的讀者數量開始減少,廣告收入也不可避免地大幅下降,導致很多報紙遭遇嚴重的金融困境。包括羅文輝和臺灣學者許榮華在內的學者指出,臺灣報業的蕭條,主要體現在讀者人數和廣告收入的下降。報紙企圖通過裁員和削減內容來降低運營成本,致使其市場競爭力日益低下,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包括《中央日報》《民生日報》和《大中華日報》在內多家報紙的倒閉。③

電子媒體的快速增長和新媒體的發展也沖擊了電視行業。香港浸會大學的學者馬成龍(2003)認為,為了適應這種激烈的競爭,臺灣媒體在選擇新聞內容上,變得更加重視轟動效應,更加喜歡報道娛樂和軟新聞,以促進廣告贊助的吸引力,增加收入。因此,軟新聞的比重一直在增加,新聞和娛樂之間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因過多充斥著瑣碎的新聞和娛樂內容,媒體受到了廣泛批評。④汪琪認為,臺灣媒體的主要問題不再是缺乏新聞自由,而是越來越混淆道德原則,模糊新聞自主和商業贊助商的邊界(Wang & Lo,2000)。總體而言,包括羅文輝(2004)在內的學者對這個階段的臺灣新聞媒體實踐持否定態度,認為新聞的質量在下降,并且逐漸失去公眾的信任。

除了新聞質量下降的問題之外,臺灣的新聞從業人員的結構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根據羅文輝和香港中文大學學者陳韜文(Joseph Man Chan)的研究,早在2004年,臺灣記者的學歷就普遍比大陸和香港的記者高。他們中擁有研究生學位的比例更高,主修新聞或傳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新聞工作的比例也更高。在新聞從業者的性別分布上,雖然臺灣記者主要是男性,但女性的比例在新聞編輯室中不斷增長。新聞業中女性的比例從1994年的37.7%增加到2004年的42.5%。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2012年時,臺灣新聞媒體開始面臨著人才流失、新聞從業人員比例失調的問題。優秀且經驗豐富的新聞從業人員的流失,已經成為臺灣新聞媒體面臨的困境。羅文輝指出,經驗最豐富的記者離開這項行業的比重在持續上升,原因是他們覺得新聞工作的滿意度低、自主權有限、工資待遇差,以及他們所工作的環境缺乏尊重(Lo,2012)。由此可見,臺灣新聞業的由盛轉衰,既有經濟和市場的因素,也有工作環境惡化而導致的新聞從業者心理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了臺灣新聞內容質量的下降和整體產業的疲軟。

(二)大陸的經濟主導與臺灣的政治主導:兩岸新聞業發展的不同路徑

從21世紀開始,臺灣媒體在政治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寧波諾丁漢大學學者加里·勞恩斯利(Gary Rawnsley)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東亞研究學者蔡明燁(Ming-Yeh Rawnsley)指出,這個變化最直接的結果是壓縮了臺灣島內政治自主的空間,導致政客、媒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惡化。在臺灣地區,一直有聲音呼吁政治不要干涉媒體,學界也提倡新聞業需要盡快解決所有權、媒體影響力和偏見等一系列關鍵問題。⑥另外,隨著新通信技術的崛起,特別是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的崛起,受眾開始更多地參與到新聞內容中來。這部分技術革新開辟了新的公共空間,為公眾動員、參與政治議題討論創造了新的機會。⑦雖然媒體的所有權、信息發送和接收的平臺仍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今天獲取信息的方式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豐富、便捷、簡易。在媒體的全球化時代,受眾可以使用計算機隨時隨地獲取新聞資訊,集中管理信息和構建新的公共空間。這個顯著的變化在兩岸媒體行業中都有所體現。在大陸,微博、微信成為重要的通訊工具和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網絡新聞媒體也變得生機勃勃。僅以網絡視頻媒體來說,優酷、騰訊、愛奇藝、Acfun、Bilibili等平臺大有趕超和動搖傳統媒體之勢。臺灣方面的視頻媒體(在臺灣地區稱為“視訊媒體”)不具備那么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但外來的Youtube、Facebook等平臺,在島內也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網絡新聞發布平臺。

造成這種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兩岸媒體在發展中采取的主導方式不同。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的法律學者卡登·史密斯(Kaaden Smith)推崇臺灣媒體的構建形式,認為這更偏向于政治主導,不同政見和立場的媒體在市場中扮演著爭鋒相對的角色。反之大陸的媒體卻更加偏向于以經濟為主導,主動大膽地革新新聞形式,以市場為導向(market-orientated),搶占市場份額,得以飛速發展和壯大。⑧不可否認,市場力量對媒體的發展方向產生了重大且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政治環境還要大。美國學者愛麗絲·朱(Alice Chu)在研究了臺灣的“流行政治”(pop politics)之后指出,臺灣的媒體也發生了變化,但與大陸的模式相反,這些變化反應了由其精英主導的“政治改革”的影響。換言之,臺灣媒體所營造的溝通流程和交互方式,有更多的政治精英和民間社會的參與。⑨

西方學界一直對中國的改革進程存在質疑。也有論調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不利于建立開放的政治體系。卡登·史密斯的觀點認為網絡媒體的興起進一步凸顯了兩岸對待媒體立場的差異,并進一步指出大陸的這種狀態不夠現代化并且缺乏活力(Smith,2017)。鑒于此,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中國問題學者魏樂博(Robert Weller)提出了反駁的觀點。在比較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商業組織和政治團體之后,他首先承認了臺灣在中國政治版圖中的特殊性,同時他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前景持有樂觀的態度,認為這部分的經濟力量已經開始將中國的媒體改革推上了正軌。但這個改革并不是克隆西方的新聞模式,而是在參照西方模式的前提下發展出了適合中國新聞業的“替代性文明”。⑩

大陸和臺灣在文化上同源,但政治生態上存在著不同。在兩岸媒體發展的角力中,研究者發現,兩岸在文化上都表現得有親和力,但在政治立場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比如,臺灣媒體所標榜的“新聞民主”“新聞獨立”等概念,并不能保證其媒體業更好地發展;政治民主的實現并不能保證媒體更有能力、更專業或更負責任。

在探討祖國大陸與臺灣媒體之間的關系時,不能忽視經濟和商業力量對媒體業的沖擊和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經濟改革成為大陸現代化的市場驅動力,這使得大陸的媒體變得更加活躍而且富有生命力(Lo & Chan,2004)。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包括經濟特區的創建,都提升了大陸的消費水平,改變了受眾的需求。美籍華裔記者查建英認為,相較于臺灣地區,大陸的新聞制作水平提升更為明顯,新聞形式變得更加活潑,發布方式也更加注重市場需求,突出娛樂和生活方式。這種大環境造成了大陸新聞產業對廣告收入的依賴。雖然過去大陸的新聞一直被批評為過于嚴肅,不夠貼近受眾和不懂市場,但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于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大陸的新聞變得更加貼近受眾,更加懂得把握市場動向。

勞恩斯利和蔡明燁認為臺灣的媒體改革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市場依賴性,臺灣的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和廣告收入的競爭已經改變了新聞業的一些固定操作,這在流行的電話電視節目(即“叩應”節目)中最為明顯。這些節目打破了信息和娛樂、發送者和接收者、受眾和表演者之間的界限;以前臺灣的媒體文化保留著對政治機構和政治家的尊重,但這些特質在現在的許多電視節目和出版物里均消失了:電視上會播放政治人物戲劇化鏡頭,或是曝光聳人聽聞的新聞內容;所謂的“黃色”新聞或小報新聞也開始變得繁榮。上述現象也引起了學界的反思,比如:臺灣媒體在報道災難、犯罪或個人悲劇時仍然缺乏足夠的專業自律和自我監管。

“理想化”的新聞產業結構并不等同于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即使是西方學界對臺灣的“媒體改革”如此推崇,互聯網的沖擊和總體新聞產業的縮水仍然給臺灣新聞業帶來了負面影響。愛麗絲·朱指出,除了商業收入被大陸媒體趕超之外,臺灣新聞業面臨著內容和形式上的落后,其中令人擔憂的是媒體中“危機話語”的流行,即“危機問題的儀式化”(2004,p.91)。政治問題被簡化并減少到單純的二元對立,由此出現了:“大陸與臺灣”“統一與獨立”“外省人與臺灣人”“國民黨與民進黨”“藍營與綠營”等一系列簡單粗暴的對立概念。這些概念的刻意簡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有利于政治觀念的宣揚,但無法在有媒體素養的受眾群體中形成共鳴。陳舊的框架對于理解臺灣的政治生態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而政治和社會身份的單一性違背了新聞市場的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臺灣地區極端的政治分化、仇視和割裂。

相對地,隨著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媒體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祖國大陸新聞媒體開始主導越來越多的國際話語權。澳大利亞塔茲馬尼亞大學的中國研究學者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認為,有線和衛星電視技術有力地代表了中國大陸實現現代化的愿望。作為電視行業中最商業化的部門,有線和衛星服務一直是大陸現代媒體系統的動力引擎。對大陸來說,媒體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長時期的國家項目,力圖“用中國模式作為基本原理,用西方模式實現技術應用”。在政治新聞領域,黨和政府致力于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加大報道國家建設內容的比重,體現了現代媒體技術服務于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思路。哈里森相信,中國大陸將國家媒體發展的希望寄托在了復雜的媒體技術革新上。

(三)網絡媒體的興起:上升中的大陸和困境中的臺灣

21世紀初網絡媒體正式誕生并成為大眾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時,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學者布魯斯·賓貝爾(Bruce Bimber)就推測網絡有可能改變公民身份的各種舊有概念②。近年來網絡媒體的發展使得兩岸的新聞交流變得更加便利和快捷,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那就是網絡身份認同。將互聯網視為虛擬的公共社區,在這里討論重要問題的用戶被定義為“網民”。這一術語暗示了在線用戶的基本行為,例如搜索信息的行為和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行為。但網民的身份邊界應該到哪里?應該如何與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記者區分?或者兩者應該融合?這在歐美學界也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議題。

目前將這種身份完全規范化也許不現實,因為數字技術的鴻溝仍然是存在的,不同社群的網民和他們的政治參與水平也各不相同。比如大陸網民的數量已經從2006年的1.23億③激增到了2017年年底的7.72億④,這個數字的陡然增長帶來的是網絡新聞市場的壯大,而非解決“記者-受眾”身份的答案。韓國學者郭海云(Haewoon Kwak)等人認為,網絡媒體的普及模糊了舊有的“記者-受眾”的邊界,使得這種網絡身份的范圍變得更加寬泛。傳統媒體中的受眾一般很少創制新聞內容,也幾乎不參與到新聞制作的流程中,這部分的工作都是由具備“新聞工作者”身份的記者和編輯來完成的。但是在網絡新聞時代,如美國新聞學者卡琳·豪恩(Carleen Hawn)指出的,受眾也能夠生產新聞內容,而記者的身份也能和受眾進行互換,成為新聞內容的接收者。由此,網絡新聞記者的身份認同也變得與時俱進了。網絡新聞記者不再局限于報道其職責范圍內的區域新聞,臺灣的網絡記者可以報道祖國大陸的新聞,祖國大陸的網絡記者也可以報道臺灣的。

臺灣社會面對的新興的身份認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涵義。第一種是包容性的,認為臺灣仍然是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因為一些尚未確定的制度形式使其和大陸處于尚未統一的狀態;第二種是排他性的,僅指臺灣及其周圍較小的幾個離岸島嶼的居民共同構成了一個所謂的“自治和主權的民族國家”。國際主流的看法更傾向于第一種。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學教授羅威爾·迪梅爾(Dittmer,2005:p.71)在他的研究中承認,在現今的國際社會,認同臺灣是“獨立”的這一想法是完全不現實的,它仍然只是一個沒有根基的輿論手段或黨派手段。而在新聞領域,這種身份認同就變得更加模糊了。雖然在官方報道的內容中,在使用一些政治措辭時,兩岸的新聞記者都還是會相對謹慎,但在經濟、娛樂、體育等其他領域,已經變得非常交融和諧了。從西方視角來看,這種全領域的和諧交流更有利于向世界展現“一個中國”的形象,大陸和臺灣不光是在文化上同源,在政治和經濟上也越來越融合與統一。

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的旅英學者童景榮(Tong Jingrong)認為數字媒體技術改變了兩岸商業報紙的新聞文化。兩岸的新聞文化有著高度的重合,無論是兩岸的記者對新聞的處理流程,還是在線平臺和印刷出版物上發布的新聞內容,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數字媒體時代,兩岸的新聞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小報化(tabloidization)和新聞記者聲望的下降。相比較而言,兩者之間也還存在著一些顯著差異,比如臺灣的新聞在“多技能化”的運用上更為突出(multiskilling:即要求記者能適應多平臺的新聞操作,具備多任務的新聞工作技能),而大陸媒體則更專注于清晰地展現黨報的新聞特征。與此同時,大陸媒體中與政治無關的新聞內容比重增加,呈現了娛樂化的趨勢。

不可否認,兩岸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割裂正在被媒體交流瓦解,這背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和市場,而其中網絡新聞和社交媒體的作用又尤為突出。社交媒體的日益普及使得廣告商更加舍得對社交網絡投入精力和注入資本。在商業需求的模式下,對于很多兩岸的網絡媒體機構而言,品牌推廣和搶占市場比處理政治背景差異顯得更加重要。世新大學公共關系學者戚栩僊(Hsu-Hsien Chi)列舉了三種西方學界認為最主要的“受眾對社交媒體的需求動力”:社交需求、社會資本需求和心理需求。這三項都可以在兩岸新聞的發展和交流中一一找到對應。而這又是以大陸對臺灣的主導姿態呈現的:兩岸的貿易往來變得更加頻繁,學術、藝術娛樂等多方面的交流也在不斷加深,大陸的文娛節目在臺灣成為收視熱門,實現了大陸對臺的文化影響。

三、結語

從現有的英文文獻可以看出,歐美學界在對待中國媒體的問題上還是比較矛盾和復雜的。一部分的學者會刻意地將大陸和臺灣割裂開來。他們既不愿意完全公開承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默認臺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由此可見,想要得到西方對于“一個中國”原則口徑一致的認可,仍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不過,中國學者或華裔學者所著的英文文獻數量在近幾年來有所增長。這得益于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以及隨之帶動的科研能力和著作水平的提升。由此也豐富了文獻的多樣性,表現為西方學界對大陸的媒體和制度不再只有一味的對立和批評,而是有保留地肯定大陸新聞業的崛起和大陸媒體產業的繁榮。這反映了大陸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性,并且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大陸媒體的組織結構、工作機理和新聞內容也因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而發生變化。

不可否認的是,在意識形態的層面,西方學者較為推崇臺灣的模式,認為這更加符合“普世”價值,而把大陸的模式放到了對立面。但是通過對英文文獻的梳理發現,歐美學者也意識到了臺灣媒體的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在對待重要政治議題時,臺灣媒體無法解決好一系列的媒體所有權、影響力和偏見的問題。不同政見的批評者在媒體上的態度特別強硬,相應的政治報道也隨之出現了明顯的偏袒。這一現象是經濟實力、新聞業的構建和從業者的新聞道德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在市場份額角力中,為了抓取讀者“眼球”,臺灣新聞從業者采取了過分激進的手段,明顯缺乏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精神。這部分從業者繞過了本應該遵循的新聞操作原則,轉而有選擇性地報道能夠符合自己政治觀點的新聞內容。這不是一個健康的新聞業應有的現狀。

大陸對臺的超越是伴隨著大陸媒體的強勢和臺灣媒體的式微的。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大陸的新聞更加扎實有效,也更加反映出經濟蓬勃發展的國家精神面貌。部分歐美學者因此轉變了之前對大陸新聞的偏見,肯定了大陸新聞業的轉型,以及在兩岸政治關系對話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這種觀點的盛行是伴隨著學界對西方“新聞自由”和“新聞客觀性”的質疑而產生的。原本被認為是毋庸置疑的西方“普世”價值,不斷地在實際操作中暴露了過于理想化和過于偏激的弊端。在兩岸新聞發展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照搬西方“普世”價值的臺灣媒體的日漸衰弱,和堅持走中國特色道路的大陸媒體的日益壯大就是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

對比兩岸媒體的發展脈絡,不得不承認的是雙方在體量上的差距明顯。大陸新聞媒體業發展起步晚,但是觀眾基數龐大,市場潛力大,發展迅速。反之,臺灣媒體業早期受到西方媒體行業的影響,起步較早,但是觀眾基數小,可以挖掘的市場潛力小。因為中國社會環境的特殊性,生搬硬套西方的新聞學理論往往并不能取得好效果。被認為更貼近西方“普世”價值觀的臺灣新聞行業呈現了越來越多的亂象,反而是被質疑和批評的大陸模式越來越生機勃勃。在大陸新聞業強勁崛起的勢頭前面,歐美學者也承認,現在的大陸新聞業資金更加充足,市場競爭力更大,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比起困境中的臺灣新聞業更加具有活力。鮮明的對比下,一些歐美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普世”價值,重新探討“新聞自由”“新聞客觀性”等一系列概念在中國媒體生態中的適用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激情综合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va视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自拍欧美亚洲|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亚洲乱伦视频|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国产一级片网址|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亚洲精品黄|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 v天堂中文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天天综合网色|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不卡网|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二级毛片|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91青青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播放|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亚洲综合九九|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