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莫雷風波持續發酵,應對失當的NBA陷入兩頭不是人的尷尬局面。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一些美國政客和意見人士對NBA的批評,比中國網民更激烈,他們要求NBA不要為了利益對中國服軟。
一些美國媒體也將對此事的報道引到一個扭曲的方向,它們把過去一段時間在中國“遇到事”的西方企業拼湊出來,宣稱中國市場“到處都是雷區”,西方在華企業已經有些手足無措。說穿了,就是西方輿論中有些人想顛倒黑白,想把這件事怪到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上升上去。中國發展了,中國強大了,中國人為此而感到自豪。這件事讓有些西方媒體人感到不舒服,他們便要借題發揮。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任何國家都有很多“政治正確性”,一些事情是共識是底線,不能破壞。
比如,在德國公開為“納粹”唱贊歌的行為是被明令禁止的。在美國,隨意評論不同民族的習俗是犯大忌的。任何人的言行舉止若侵犯到這些事兒,就會受到懲罰。在美國的籃球協會里,給黑人送西瓜都會被認為是侮辱黑人運動員,因為在美國歷史上南方的農奴主曾經用送西瓜給黑人吃來堵住黑人奴隸的嘴。有些運動員因為不慎而觸犯了這些“政治正確性”的戒條會受到懲罰,會被處以幾萬美元的罰金,還要公開道歉。
那么,為何當美國球隊的經理刺激了中國民眾的感情,美國籃球協會就不該向中國人民賠禮道歉呢?中國民眾最感到憤怒的其實是這種雙重標準。
不必否認,近些年,有些西方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確“踩了雷”,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抵制。那都是因為它們的確有不當的言行。對本土消費者要有 起碼的尊重,要尊重他們的感情,不能故意刺激當地人。這應該是跨國公司在外國市場上經營的起碼標準。跨國公司在外國市場上賺錢。如果它們連尊重外國當地的消費者都做不到,當地的消費者為何還要當冤大頭,買他們的東西,讓他們賺錢呢?這不是什么中國消費者抵制不抵制外國公司的問題,是個起碼要尊重別人人格的問題。
對外國跨國公司,中國人一直抱有非常歡迎的態度,否則世界500強的公司不會有那么多扎堆到中國來。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最近的調查顯示,8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他們沒有也不打算將業務遷出中國;83%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過去一年他們沒有削減或停止對華投資。中國消費增長仍然強勁,許多美國企業正在向中國二三線城市擴張。這些事實足以證明中國市場的友好開放態度。
跨國公司都有公關部門,也有危機處理機制。如果這些制度性安排不能讓它們妥善處理在中國出現的這些“踩雷”現象,那只能說明它們的這些部門沒做好功課,沒能妥善處理危機。或者說,在出現了危機后,沒能認真總結經驗,誠心誠意向中國消費者和民眾道歉,沒能獲得中國民眾的諒解。
說實話,有著兩千年儒家教育傳統的中國人是非常善解人意的。除非中國人的感情受到了嚴重傷害,否則中國人不會故意敵視外來事物。▲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環球時報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