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軍 羅雪芳
2017版語文新課標將語文教材按“學習任務群”進行了分類,旨在引導師生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真實情境下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可嘗試以下策略。
一、以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任務驅動型作文注重材料的啟發和引導作用,要求學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按照任務要求進行寫作。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應在教學中借助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一是任務要明確。教學前,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研究學情,制訂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具體任務。教學中,要以問題為核心列出學習任務清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布置自學任務。比如,在教學《祝福》時,可以探討“祥林嫂死亡之謎”為主任務,引導學生分別對大伯、四叔、四嫂、劉媽等角色進行分析,思考他們有可能成為兇手的依據,逐步揭示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與人性原因。然后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列出字詞、文學常識、語言修辭等方面的學習任務清單,鼓勵學生圍繞它們進行自學和思考,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在確定任務時要做到簡單明了,切忌無主任務,或任務多、碎、雜。
二是任務要有趣。有趣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可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學習,即以即將破產的通靈公司招聘得力的總經理和助理為名,請學生在探春與寶釵、王熙鳳與平兒組合中挑選一個最合適的組合擔任總經理和助理,并探討其原因。在這個趣味十足的任務驅動下,學生通過人物演繹、辯論等方式較為深刻地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此外,還可采用課本劇、讀后感、劇中經典人物對話以及美段賞析等形式進行討論和體悟,活動時間則根據教學內容與活動的規模和復雜程度確定。
三是任務由學生定。用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時,可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范圍,再由師生共同商討學習任務,然后集合學習共同體的智慧,最后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參與到任務制定的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任務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總之,任務驅動型學習,既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符合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要求。
二、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被認為是西方教育近幾十年來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之一。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能夠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它也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強調了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和優勢。因此,課堂應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由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利用學習共同體,鼓勵學生以互助的形式解決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等學習品質。
一是組織要有序。教學中運用較多的合作學習共同體有常規學習小組、課外讀書興趣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等。在接到一項學習任務后,組長需要調動每一個組員的積極性,將任務細化,然后進行反思與總結,以取得最佳效果。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成員分工要明確,確保每個階段每個人都承擔一項與之對應的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以順利開展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習。
二是形式多樣化。在學習內容難度大、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展開討論。當無法得到一致答案時,教師應適時點撥,以避免討論成為學優生的個人表演。此時,可采取組間PK的形式,鼓勵學生們進行積極辯論,并對其他小組的意見進行補充。當然,合作學習也應拓展到課外,如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研究性課題、詩詞賞析和課本劇創作等。
三是反饋角色多元化。反饋要遵循時效性原則,要對合作學習效果進行即時的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互評,還可以是學生自評,以此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三、利用學習成果展示激發興趣
在任務驅動下進行自學和合作學習時,如果沒有將學習結果進行公開展示,就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在開始階段,當學生對某個任務沒有太大的興趣時,教師就要通過展示活動促進學生學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害怕在眾人面前出丑,為了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即使對自己不熟悉、不感興趣的東西,也會努力學習。由此,展示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如在教學中,筆者以“魚躍龍門”展示活動督促和激勵學生高質量完成每周的讀書筆記。筆者一直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但由于他們對其重要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有時會隨便摘抄一點文字應付了事。因此,筆者設計了“魚躍龍門”活動,即每周隨機搖號抽取三個學生,被抽到的學生為“躍出龍門的魚”,需展示自己的讀書筆記。由三名課代表根據內容及展示效果進行評分,并在期中、期末時按分數評出等級。盡管活動的隨機性較大,但大家都能認真對待。同時,學生也在展示中找到了自信和樂趣,極大地調動了讀書的積極性,并激發了寫作興趣。
上述這種師生圍繞同一個學習目標設計學習任務,圍繞學習任務設計主問題,圍繞主問題進行學習探究,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并達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模式,即學生“自學、互學、展學”、教師“組織、指導、評價”的教學模式。
運用“自學、互學、展學”模式開展教學,需要注意以下五點內容。一是先學后教,以實現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二是進行合作研討,讓學生通過小組這個學習共同體實現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三是有展示提升,即通過展評,讓不同學習小組之間相互學習,分享學習所得;四是合作共同體的形式要多樣,如有常規和非常規之分、長期和短期之分、自由組合和合理分配之分等,以便更好地發揮集體智慧和個人特長;五是堅持教師的“組織、指導、評價”,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各種能力有限,他們在自學、互學、展學中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與幫助。
當課堂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記),而是學生自學、互學、展學的全新學習模式時,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善于運用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并將任務活動化,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能夠積極主動、有創造性地展開語文學習活動。這樣,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課堂。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