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爆棚的“愛情隧道”、清幽浪漫的情人塢、泉水淙淙的龍泉古寺、創意滿滿的藍山灣木藝小鎮,還有種著各色水果的生態農業示范區、手工掛面和粉絲制作基地……安徽肥東縣橋頭集鎮102平方公里的鎮域內,大大小小幾十個景點星羅棋布,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映襯,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有機融合,構建出豐富多彩的全域旅游形態。一撥又一撥游客來到這個魅力山鎮,飽覽生態之美,品嘗農產品和特色小吃,體驗鄉村旅游的同時,也為橋頭集鎮帶去了豐厚的旅游收入。據統計,2018年該鎮接待游客19.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3.8萬元。

游客在西河灣村的河道里游玩
夏末的“愛情隧道”,兩條早已廢棄的鐵軌,蜿蜒向前,兩邊綠樹成蔭,猶如一條天然的綠色長廊。這條位于龍泉山下綿延20公里的昔日鐵道,近年成為受人追捧的“網紅景點”,每年吸引著數萬對情侶來此打卡。“誰承想,這條修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運輸線路,在時光的沉淀下,竟綻放出如此之美。”據橋頭集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10月,肥東縣在這條“會讓游人變詩人”的浪漫之地,舉辦“中國詩歌創作基地”授牌儀式暨首場“愛情隧道”詩歌朗誦會;2017年5月20日,又舉辦“肥東愛情隧道詩會暨全球愛情隧道聯盟成立大會”。之后,“愛情隧道”詩會每年一屆,別出心裁的活動,讓“愛情隧道”名聲更響。
出“愛情隧道”,一路向北,是風景如畫的梅山,可以爬仙人洞,喝山泉水,聽古老的“仙人”傳說;一路向南,則是雙山天池、雙山寺、數個生態園、情人塢、尖山、馬龍山、白馬山,讓人盡情享受青山綠水。每隔一段路程,會有一個社區餐飲點和農家樂集群,游客可以駐足停留,品嘗口味地道且價格公道的當地土菜,恢復體力后再出發。
如果繼續向南,可至占地3000多畝的藍山灣木藝小鎮,帶孩子去兒童樂園游玩,去生態農業示范區采摘桃子、葡萄、獼猴桃、藍莓等各色水果,體驗抓捕山地雞、泉水魚的樂趣,還可以到灶文化體驗區加工菜肴。若意猶未盡,可在小鎮住下,鎮上的50余間民宿可容納300余人住宿。
“這里毗鄰合肥、蕪湖,又很有傳統文化底蘊,景點多、旅游內容豐富,吃、住、游、玩全部兼顧到,大人和孩子都能找到喜歡的項目,適合周末兩天帶著家人來個深度游。”和家人一起從合肥開車來游玩的周女士告訴記者。
一張巴掌大的木制明信片上,雕刻著茂密的樹木,掩映著一條向遠方延伸的鐵軌,左上角刻著幾行字:“全世界有很多條‘愛情隧道’,但只有龍泉山下這一條是最美的……”這是肥東縣橋頭集鎮龍泉村村民席冬梅自己設計制作并出售的明信片。
席冬梅家6口人,只有三四畝地,種地收入低,家里一直不富裕。“自從申請鎮里免費提供的‘愛心攤位’,出售水果、蔬菜、雞蛋等土特產,家庭收入有了保障。如今旅游越來越熱,依靠旅游的年收入從最初的一萬多元增加到現在的五六萬元。”席冬梅說,2016年底,她家便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正朝著富裕的目標邁進。
在“愛情隧道”所在的龍泉村,鎮、村對周邊貧困戶進行DIY明信片定制培訓,探索“旅游+郵政”新模式,迎合年青游客對新思想、新事物的追求;打造12個愛心攤位,免費給扶貧戶使用,讓他們售賣自家的農特產品,促進增收。同時,發展農家樂,吸收周邊貧困戶就業,以農村土特產品、綠色無公害食材為原材料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與旅游公司合作,將閑置農房開發成鄉村民宿,既吸納附近村民就業,又示范引領更多農戶的轉型發展。
在旅游線路沿線的社區,橋頭集鎮重點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47歲的山王集社區大湯組村民湯翠銀開辦的農家樂,目前年收入達到五六十萬元,帶動6位村民就業。大韓社區韓東組54歲的丁云霞,從2015年開始養雞,之后又承包了108畝魚塘,鎮上川流不息的游客讓她養殖的雞和魚不愁銷路,如今年收入增加了10多萬元。
藍山灣木藝小鎮則通過土地流轉、景區內就業等方式,優先吸納周邊百姓就業,使當地百姓的年收入增加約6000元,讓100余人吃上了旅游飯。
旅游的發展,也吸引著能人回鄉創業。創立于2013年的合肥潤枝農業生態有限公司,這幾年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迅速發展壯大,從最初的“稻蝦共養”發展到如今集稻蝦養殖、甜櫻桃種植、休閑觀光、采摘餐飲、文化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園,為周邊農戶提供了近400個就業機會,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