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忠
(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湖南 長沙 410015)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機合作社建設,于2014年啟動“千社工程”。“千社工程”方案設計時,農機合作社首先定位于既能自行組織糧食生產且有一定生產規模(500畝流轉耕地),又能參與為周邊農戶機械作業服務的合作社。所以湖南省的農機合作社從一開始就同時具備種植合作社功能,糧食種植成為農機合作社的主業。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組織調研隊伍深入到具有丘陵區、平原區、山區不同生態特點的鄉村,就糧食安全與農機合作社建設進行了調研。通過對湘潭縣的安農新農機專業合作社、汨羅市的康勝農機專業合作社、平江縣的羅仔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現場考察、座談了解、數據采集分析,結合平時下基層對農機合作社糧食生產的了解,初步得出湖南只要穩住了農機合作社建設,就穩住了糧食安全的“基本盤”的結論。據初步統計,“千社工程”每年財政投入1.5億元,五年共扶持現代農機合作社2592個,2018年全省工商注冊農機合作社5334個,五年增長4700多個,累計流轉耕地1000萬畝,主要發展糧食生產,向周邊提供種糧服務輻射帶動2000萬畝(1畝=667m2,下同)。

農機合作社已成為湖南省糧食“穩面積、穩產量”的主導力量,為糧食安全發揮著支撐引領作用。
農機合作社對糧食安全的支撐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具有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科技裝備優勢和競爭力。調研的三家農機合作社共有農機具103臺,其中拖拉機9臺、插秧機53(含同步側深施肥機7)臺、植保機械6臺、聯合收獲機9臺、烘干機26臺,每個合作社均有耕整地、機插、深施肥、植保、收獲、烘干等各個環節全程作業農機裝備,技術成熟、先進可行。在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缺乏和種糧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當下,農機合作社的這種科技裝備優勢是普通種糧農戶甚至是種糧大戶都無法比擬的,這種優勢最終體現為種糧成本的下降和種糧競爭力的提升。二是具有糧食規模生產能力和經營活力。調研的三家農機合作社共流轉土地6600畝,自身種植水稻7900畝,其中早稻1600畝占20.3%、中稻4900畝占62%、晚稻1400畝占17.7%,每年為國家穩定提供糧食3820噸,除種植水稻外還種植油菜2900多畝。農機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多為原種糧意愿不強的小戶田塊,通過農機合作社對這部份土地的“經營權”流轉進行規模生產經營,既較好地避免了棄荒,充分利用了土地,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又增強了這部份土地生產經營活力,特別是糧食生產活力,提升了糧食生產規模效益。三是具有糧食生產的帶動力和農事服務支撐力。調研的三家農機合作社共為周邊種糧農戶和種糧大戶提供糧食生產全程機械作業或主要環節機械作業服務23800畝,包括早稻機械作業服務5400畝、中稻機械作業服務18100畝,晚稻機械作業服務300畝。其中從機耕、工廠化育秧、機插機播、防蟲治蟲、機收、烘干、谷物收購等保姆式服務,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作業服務面積3200畝,水稻生產主要環節機械作業服務20600畝。在提供水稻生產環節農機化作業服務的同時,還向周邊種糧農戶提供糧食生產經營社會化農事服務。調研的三個農機合作社共為周邊種糧農戶提供質優價廉肥料300噸,優質水稻良種37噸,幫助銷售稻谷8000多噸。有效解決了周邊種糧小農戶和大戶在各作業環節缺人手、缺機械、缺技術、缺市場和賣糧難的后顧之憂,也消除了災害天氣搶種搶收、顆粒歸倉、減少損失之憂。而且農機合社在收購稻谷價格上有更多優惠,普遍比市場上的稻谷銷售價格每50kg高出2~3元。有的合作社簽訂訂單提供優質品種和全程服務,并負責收購的高端優質稻谷,價格比市場上的糧食銷售價每50kg高出30元,使周邊種糧農戶每畝增收約300元。農機合作社對糧食生產的帶動與支撐作用,符合經濟學中外部效應內部化原理,農機合作社向周邊種糧農戶提供有償的糧食生產機械作業和社會化綜合農事服務,直接轉化為種糧農戶的綜合收益增長和種糧積極性提升。
農機合作社雖然實現了糧食規模種植,規模綜合效益比小戶種糧效益高,但在進一步發展糧食生產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難,需要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關注和重視:一是農機合作社投資回籠周期長,投資風險化解機制缺乏。一個中等規模農機合作社(500~2000畝),投資100萬元購買機具,雖然有一部份補貼和項目資金支持,但倉儲、烘干機配套附屬設施、場地建設、機庫棚建設等還需投資100萬元或更多,加上土地流轉費用,資金占用比較多。但糧食生產屬于高成本低收益產業,加上自然災害和市場糧食價格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對利潤空間的擠壓,所以農機合作社靠糧食生產利潤回籠投資的周期較長,存在長期投資風險。目前除種植環節有政策性保險外,尚無其他風險化解機制。現在農機合作社主要采取“收益互補”來緩解,通過向糧食產前產中產后提供多元服務或產業鏈延伸來增加收益、抵抗風險。如康勝農機合作社主要通過機械化病蟲綜合防治與幫助農戶推銷稻谷來獲取利潤,安農新農機合作社靠高端大米加工銷售與肥料供應來獲取利潤,光靠生產稻谷賣稻谷收回投資較慢。二是農機合作社發展后續支持政策缺乏,擴大糧食再生產能力存在較大壓力。農機合作社創建時,有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和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項目資金支持,但合作社建起來后,糧食生產經營運行過程中和擴大再生產方面缺乏進一步后續政策支撐。如擴大生產和稻谷收儲需要國家短期政策性貸款就無法落地;擴大購買糧食生產相關環節先進機具及配套設施,除購機補貼外,后續項目資金支持基本沒有渠道。由于先進農機具往往價格高、投資大,造成有的農機合作社想買買不起,在擴大糧食生產和作業服務上有想法但沒辦法。例如羅仔農機合作社已經與周邊37家種糧大戶商量好,準備購買10臺高速插秧機和配套設施,為他們提供有償機插秧服務,但購機費用加上要新添置育秧等配套設施設備,除了購機補貼外合作社自身還需增加投資160萬元以上,鑒于投資壓力大,遲遲不敢向前跨越一步。三是糧價不穩和種糧扶持政策多散小,對種糧戶與農機合作社種糧積極性的提振作用下降。種糧雖有多種補貼如育秧補貼、雙季稻補貼、種糧關鍵機具累加補貼等,但與之相應增加的生產成本、及糧食價格下行壓力(最低108元50kg稻谷),加之早稻谷銷售市場不暢等因素,老百姓綜合考量覺得雖補了錢但種雙季稻綜合效益仍不劃算,種糧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反觀一季稻,生育期長便于發展高端優質稻,價高且暢銷;直播不受氣候變化影響,成本十分低,比集中育秧后實行機插或拋秧每畝節省成本100元左右。所以調研的三家合作社仍一季稻和直播居多,調查統計一季稻占62%、直播占79.7%。為周邊種糧戶提供全程服務面積中,一季稻占81.2%、直播占75%。存在這種情形主要原因是市場調節決定的結果,同時也體現為政府輔助調節的失靈,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部門要生態要糧食,與種糧農戶及農機合作社要市場要效益,兩者存在差異的結果。
調研中反映出的問題,給農機工作者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這就是如何持續推進農機合作社數量規模建設的同時,持續推進質量效益提升,實現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其核心問題是要解決以種糧為主業的農機合作社可持續發展質量,同時進一步擴大農機合作社對糧食生產支撐帶動的外部效應內部化,達到政府要糧食要生態與種糧戶合作社要市場要效益相契合的目標。因此建議:一是加強本土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養,引導農機合作社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續盈利能力。人才是農機合作社保持良性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有必要建立農機合作社人才培養機制,利用農業新興職業農民培訓等各類人才培訓項目,采取進課堂與進田間地頭(車間)相結合,加大對農機合作社三類重點人才培養,即培養一名懂市場善經營管理的理事長、一名懂技術會種田的農業職業能手、一名懂操作會維修的農機職業能手。以人才素質提升促進農機合作社生產經營科學化管理水平提高,以科學管理水平提高促進可持續盈利能力提升。二是改革創新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機合作社種糧支撐引領作用。加大糧食價格政策支持,糧食價格調控要有別于其他農產品,建立以“大穩定小微調”和保護種糧積極性為核心的糧食價格支撐政策;加大政策性銀行貸款對農機合作社糧食收貯和農事服務支持,建立政策性信貸額度與種糧規模及農事服務規模相匹配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現有糧食生產不同類型補貼包括集中育秧補貼、雙季稻補貼、農機具累加補貼的整合力度,適當集中用于1-2個帶動糧食生產關鍵引領環節的支持,形成政策集聚效應。如農機合作社機插秧或機插秧同步深施肥作業補貼、糧食產業鏈延伸獎補、綜合農事服務鏈拓展獎補等,實現關鍵環節重點突破和產業整體提升。機插秧或機插秧同步深施肥,不僅可以增產穩產,還可節肥節藥,節肥30%以上,少施除草劑60%~70%。

這是確保糧食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好舉措,能有效疏解糧食直播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使禁直播和減肥減藥“變堵為疏”。可予以機插秧與育秧設施累補、獎補,或推行機插秧作業補貼,加大項目資金支持等。延伸農機合作社產業鏈和綜合農事服務鏈,不僅可促進農機合作社自身種糧綜合效益提升,還可通過為周邊種糧戶提供全程服務或主要環節訂單服務、統一品種質量、統一標準生產、訂單收購銷售等,使周邊種糧戶不愁種、不愁管、不愁賣,增產增收有保障,達到政府要糧食要生態與種糧戶要市場要收益的有機統一。可予以合作社小微企業同等優惠政策扶持、收貯糧食或生產資料供應政策性信貸扶持,對添置農事服務設備設施累補、獎補,以及擴大項目資金支持比重等。從而引導農機合作社由“種糧+農機作業服務”型向“種糧+綜合農事服務”型提質轉型,成為現代糧食產業主體和服務主體,支撐和帶動全省糧食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土地“經營權”的監管和托管,讓農機合作社有地可種有好地種。出臺更嚴厲的土地“經營權”監管措施,對棄耕或改變耕地屬性(栽樹、挖塘)行為進行嚴格監管和處罰,提高棄耕或改變耕地屬性行為的違規成本和代價,防止棄耕沒有代價還得補貼、寧可荒田或栽樹也不肯流轉的現象。在保證耕地“所有權”“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經營權”自愿有償流轉和制度性(強制)有償托管并行制度機制,讓不愿種糧的人依法讓出土地“經營權”,讓愿意種糧的農戶和農機合作社依法享有更多的土地可種,用制度和經濟雙重保障引導耕地規范有序流轉和托管,使耕地棄荒“變禁為疏”。四是建立糧食作物農機農藝融合機制,加快推進農機合作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與現代化。糧食主產市縣有必要建立糧食作物農機農藝融合體制機制,形成思想合力、技術合力、工作合力和政策合力,綜合施策。按照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并重、種糧面積產量與種糧綜合收益相統一的原則,加大對農機合作社種糧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與引導,加大對農機合作社種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率先推進農機合作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與現代化,為糧食產業提供重要支撐和驅動引擎,率先把農機合作社建成連接小農戶與現代糧食產業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