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華 馮強強
(陜西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1)
城市規劃展覽館作為城市文化承載的載體和對外展示文化魅力的舞臺,全面、深刻的展現的城市發展和前進的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的發展和不同歷史文化的相互交融提供嶄新的平臺。在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建設建成前提下,整個不同地區城鄉的經濟、文化、人民素質都在其影響下穩中有快的逐步提升。
該設計是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西南方向的一片區域,建筑整體處于地形規則的長方形地勢之中,基地長136.3M 米,寬95.4 米,周邊為城市交通干道,用地面積13003.02 ㎡,建筑南部馬路對過為流經當地的一條河流,周邊道路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整體環境優美,使得該建筑能完美的融入其中。
該工程等級為二級,項目用地13000.00 ㎡,總建筑面積控制在9000m2(±10% ),建筑密度35%。容積率0.9,綠地率不小于40%。建筑高度小于24m。建筑主體包括展覽及休息空間、文化宣傳及放映技術單元、餐廳及消費場所、行政管理用房以及圖書閱覽室等五個主要功能區間。建筑抗震設防烈度7 度;建筑物耐火等級二級;建筑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使用年限50 年。
位于涇陽縣的該城市規劃展覽館不僅作為單純的地域文化展示空間,同時還為各地參觀者了解本地文化提供了巨大幫助。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建設不僅是對當地文化的極大程度宣傳,而且讓當地文化得發展歷程在本地區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刻,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城市文化得宣傳,同時也使得城市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揚。該設計讓所到這里參觀的游客都全心全意的融入到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之中,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于這座城市的獨特的文化魅力,該設計功能齊全,意在最大限度的展現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包容和展望。
該設計是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西南方向得一處展覽館設計,建筑整體處于地形規則的城市區塊之中,基地長136.3 米,寬95.4 米,周邊為城市交通干道,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3003.02 ㎡。建筑周邊地勢平緩,南部有一條河流,附近多是文化教育類建筑。該建筑放置于此既可以方便附近人們參觀和學習當地文化,在局部地區形成文化宣傳鼎盛、教育氛圍濃厚的城市區塊,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文化開放型建筑落戶于此。周邊擁有立足于城市之中的茂密的植被和綠化,與新型的文化宣傳展示空間互相映襯。
3.2.1 主入口的選擇
對該項目的周邊地區環境分析,該設計場所南部為橫穿整個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將該建筑的主入口以及廣場放在建筑主體南部,建筑四周皆與城市道路相連接,南側馬路南邊為流經該城市的一條河流,給該建筑在風景布置緩解了些許壓力,建筑西邊為一片綠地有豐富的綠植,建筑主體東邊為當地的一處教育基地。因為停車場主入口位于西側,從而決定在東側以及南側布置大量的綠化及景觀樹,保證不同文化場所的相對獨立。建筑一樓的就餐場所、圖書閱覽室,展示空間在建筑門廳的有效結合下,可以使人流通過主入口以及南側廣場有效疏散。
3.2.2 建筑的布局
在本次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建筑設計中,基于用地面積十分廣闊,在對地形分析完后,對功能及防火分區有一定了解。在通過對信息整合的情況下決定在南北兩側各設置一處集散廣場,同時也使得南北兩側的集散廣場周圍有限的綠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建筑設計采用集中式布局,整體結構緊湊,內部空間相互協調。建筑內部西側為相對環境需要更安靜主要的管理以及服務用房,建筑內部東側為展覽館、售賣場以及設置在頂層的部分教學空間和實驗用房。建筑內部人流主要通過內部直線走廊上面布置的四部樓梯來進行疏散,并輔助設有兩部電梯緩解正常使用情況下的人流疏導壓力。在建筑外部,各主要出入口都直通室外廣場,并且人流活動主要在南北兩側,車輛的停放以及行進主要在東西兩側,保證了人流和車流 的相對獨立,消除了人與車之間并行存在的安全隱患。南側靠近主要干道的集散廣場,為城市展覽館所到來的大量的參觀者提供了暫駐空間,體現了該設計的包容和大氣。
4.1.1 建筑平面設計
該城市規劃展覽館的總體布局采用集中式布局,盡量集中建筑設計所需要的場地空間進而為周邊環境布置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既可以使整體布局緊湊,也能通過大量的景觀布置使該建筑融入到該城市環境之中。建筑首層北側主要為展覽空間,南側為游客咨詢,餐廳以及消費空間。二層為展覽空間。三層為臨時展覽空間以及實驗與教學場所。在建筑展示空間部分間歇性的加設休息廳,可以隨時為參觀者提供更好的臨時休息場所。建筑1-3 層西側主要為辦公管理用房,遠離建筑整體東側的嘈雜區域,為管理辦公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辦公區域擁有獨立的人物流動空間,加設一部貨運電梯方便運輸展示物品至各層展覽空間。
4.1.2 剖面設計
在該項目中首層層高6.00 米,二、三層層高6.00 米。外加地下車庫,附帶消防控制室直通室外。地上與地下的軸網間距為6 米二層右側出挑6 米與首層右邊線形成錯位,二層南側內收12 米。三層中間位置南側向里凹進,常設展廳部分采用大面積金屬網格玻璃幕墻,辦公部分采用輕質金屬格柵包裹。
4.1.3 垂直交通設計
在本項目設計中,垂直交通設置主要分為兩部分:辦公以及貨物人流依靠分布在建筑西側的貨運電梯和疏散樓梯進行流動,展覽區人流以及教學試驗區人流依靠位于建筑內部右側的兩部疏散樓梯來進行疏散,其他空間中部分穿插帶型走廊。
4.1.4 水平交通設計
該建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人車分流、參觀者與管理者的流線劃分。消防車道西側為本設計地上停車場,其中包括汽車停車場和自行車停車場。南側為觀影廣場、集散廣場與主入口,是參觀人流進入場地的絕佳方位。東側與北側為次要出入口疏散場地,北側設有一個一定規模的集散和活動場地。東西兩側設有足夠面積的綠化空間,蜿蜒小徑穿插其中。
建筑與人的需求與周邊景觀相結合是大多數城市展覽館建筑所追求的風格,整體上城市自然景觀與建筑體相輔相成,使得建筑自然融合在四周環境里面。建筑置身于優美的城市景觀的重重環繞之下,兩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得參觀者置身于此的時候可以有一個自然舒暢的身心,得到一個良好的參觀體驗。城市規劃展覽館建筑在建筑體量與設計風格上要求同存異、相互協調,建筑與內部休息空間與外部景觀的結合尤為重要。選擇適合于展覽館建筑的開窗方式與體量關系組合,表達出這個建筑想要展現出來的建筑語言,讓參觀者即身臨其境又有無限遐想。
在本次城市規劃展覽館的設計之中,取決于平坦規整的地勢地形。我們采用集中式布局可以很好地利用現有土地以及風景綠化資源,建筑設計盡量與城市地域文化掛鉤,與城市文化相輔相融,又能使建筑的獨特魅力展現出來,營造一種身處其中但卻獨樹一幟的感覺。建筑內部布局整體協調、分區明確。 全身心的為參觀者創在一個文化融合、思想開放、環境舒適的城市規劃展覽區。
該建筑共設有四部疏散樓梯,疏散距離均滿足不大于三層公共建筑規范要求,每部樓梯疏散凈寬均為1.5 米,滿足設計計算的實際疏散寬度計算。全樓設計采用消防自動噴淋系統,保證發生危險情況時整個消防系統能正常運行,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4.3.1 總平面防火設計
基地內消防車道整體環繞建筑主體一周,消防車道全程無景觀以及其他建筑體遮擋、沒有干擾,消防車道設計寬度4 米,轉彎半徑不小于9 米。可以保證在安全事故發生的時候,消防車可以及時有效的到達撲救場地進行消防作業。
4.3.2 防火分區
該設計共三層外加負一層地下停車場,建筑防火等級為二級,因此要求每個防火分區面積不得大于1500 ㎡。出于人流密集及其他方面的考慮,該建筑整體采用防火噴淋系統,建筑首層為四個防火分區,二層和三層分別有三個防火分區,每層設置兩個以上安全出口。首層防火分區一面積1163.03 ㎡、防火分區二面積1157.76 ㎡、防火分區三面積1090.63 ㎡、防火分區四面積907.20 ㎡;二層防火分區一面積1091.55 ㎡、防火分區二面積1196.03 ㎡、防火分區三面積1413.60 ㎡、;三防火分區一面積1100.60㎡、防火分區二面積1084.49㎡、防火分區三面積1089.86㎡。樓梯間設乙級防火門。所有安全場所設計均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 要求。
根據每層的空間布置和人流密集程度計算得出以下疏散計算數據表格(如表4.1)。同時與設計值進行校對使之滿足疏散寬度計算要求。

表4 .1 疏散寬度計算表
通過本次設計,掌握了城市展覽類建筑的流線的安排與設計,對建筑尺度的深化了理解和掌握。設計這種展覽性質的建筑,學會了考慮當地民俗和歷史文化對建筑的影響,學會分析建筑語匯在實際案例中的表達。這次設計對我國展覽類建筑的設計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