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雕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通過此次的實地考察,對民間根雕藝人的深入采訪,探索根雕藝術的制作流程,基于根雕市場的現狀探究影響根雕藝術的因素。
關鍵詞:根雕;民間藝人;藝術市場
一、根雕的歷史發展
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已經開始在木頭上進行雕刻,并且使用樹根、竹根等天然的木質材料來制作成飾品。在長期的人類生產勞動過程中,人類社會的實踐和審美意識不斷提高,開始出現了諸如根雕、插花、雕刻、書法、制陶、青銅器等藝術形式。
二、根雕的制作流程
在此次田野調查中,筆者采訪的民間藝人徐儀兵介紹,一件好的根雕藝術作品的誕生需要具備的條件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藝人要有一雙巧手和對雕刻的純熟技藝,這樣才可以將平平無奇的原生材料化腐朽為神奇;其次根雕藝人需要對所創作的根雕藝術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他指出藝人一定要受過美術的熏陶從而提升對美的感知力。
對于藝術作品的創作來說,構思立意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的好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直接影響藝術品層次的高低。首先,不應急于著手雕琢,而是依照生活常識與經驗,對其造型進行充分的觀察與揣摩。同時,對于單個根材,應從眾多方面,不同角度去審視。據師傅介紹,他會在心里對材料有一個初步的評估,在腦海中不斷思考如何才能更巧妙地雕刻木材以追求更自然的藝術效果,當然也包括思考材料本身的特質,把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后續的創作里。
作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徐儀兵,他家里四代人都從事根雕,自幼接受家庭的熏陶,但是這種熏陶大部分還是來自長輩的口頭傳授和觀摩,因此并沒有專業系統的知識體系,更多的經驗來自他從事了三十年有余的根雕藝術的實踐活動。據其介紹,在拿到一個樹根構思好形象之后,他會用鉛筆在整個樹根上鉤一個大型,確定一下大的比例關系,比如頭的位置和全身的大小,勾勒基本動態,然后用大雕刻刀雕刻大致形狀,接著用錘子和雕刻刀結合去除不需要的部分,大形出來后用小雕刻刀再做深入雕刻,在深入刻畫的同時還需要不斷調整,等形象都出來了再做最后的精細雕刻,雕刻出最細小的部分,比如眼睛、衣紋等細節處。有的時候還要運用寫實結合夸張的手法進行雕刻,并根據所雕刻的物體的特質,運用線刻、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把惟妙惟肖的形象雕刻出來。師傅這幾個作品是在原樹根上雕刻的,因此成色都是原木獨一無二的顏色和紋理,無論是質感還是色澤都很特別。
徐師傅還向我介紹了多種型號的雕刀、打磨器、電鉆(頭部會轉)、小錐頭和卡尺、鋸,打磨器。一般說來進行木雕創作的工具,如鋸、木銼、鑿子、刻刀、扁鏟、斧頭、木鉆、木錘、刨子等,都可以用來進行根雕創作。很多工具市場上并無售賣都是師傅自己制作的。除此之外還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紙(布)、粗細布、棉紗、繩子等。
等打磨好就上保護漆,師傅更傾向于清漆,這樣可以完好地呈現木頭的顏色。有的也上蠟,但都是啞光的,這些都是為了接近自然效果。根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命名。一件根雕藝術作品的名字,不僅是作品表象的象征,更是作者與受眾的一個紐帶,可以使受眾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意圖和所要抒發的情感。一個好的名字不僅可以令其更為廣泛的傳播,使受眾更好地了解根雕作品寓意,也可以為其增值不少。
三、探究影響根雕發展的因素
(一)傳承與創新發展
從根雕發展和傳承的歷史脈絡我們不難看出,這一行中積聚了很多民間老藝人和能工巧匠。這些人,默默地毫無怨言地自覺承載著傳承的重擔,這就是匠人精神。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習俗的變化,掌握這項傳統工藝技能的民間藝人逐漸開始走向老齡化,加上根雕工藝口手相傳的傳承特點,出現學藝者少、傳承難的局面,甚至有些傳統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徐儀兵師傅也提及了這一點。這也是根雕工藝局限在老一輩人的喜好上,與現代的審美趣味脫節的主要原因。在材料的運用上,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能把現代的技術在根雕藝術上進行體現;在傳承的問題上,可以結合現代生活節奏,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對根藝產生興趣。
(二)根雕藝術產業鏈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民間老藝人沿用著老一輩的手工技藝,但隨著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根藝被越來越少的人欣賞和接受,導致他們的經濟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漸漸地放棄了本來的手工技藝另謀生活之路,這就間接地導致了傳統民間工藝的流失。市場管理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市場管理直接決定了什么樣的根雕作品可以進入市場,但是這些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機制。這樣導致根雕作品市場良莠不齊,有些收藏者也經常遇到物有所值、物不所值的問題。這樣會降低人們的收藏積極性,導致市場不景氣。
四、結論
對于現代根雕藝術家來說,應該具有創新精神,在秉持根藝的“天人合一”的原則同時,開創新的藝術形式。對于政府來說,想大力推廣和興盛文化事業,應當給予民間藝人適量的鼓勵,激發民間藝術的積極性;最后最重要是的大眾應該提升對傳統工藝的審美,給予重視。這樣可以激活根藝行業,給予根雕藝術家更大的鼓舞。
作者簡介:沃茜茜,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