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與文學作為藝術中兩個不同的門類都具有形象性與情感性,同時也相互區別、相互影響。區別表現在美術用線條、色彩等物質媒介塑造形象,而文學是依靠抽象的語言符號塑造形象;影響表現在不僅文學為美術的創作提供題材,美術也可以為文學的創作提供素材和主題,并通過繪畫內容啟發作家的靈感。美術與文學不僅僅只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它們還通過融合的方式出現在文學作品或美術作品中。
關鍵詞:美術;文學;融通關系
美術與文學作為藝術中兩個不同的門類,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彼此通過取長補短,吸收對方的優點與養分,使自己得到發展,顯示出優勢互補,相互融通的關系。
一、美術與文學都具有形象性
首先,美術與文學都具有形象性,它們的主要區別是:美術用線條、色彩等物質媒介塑造形象,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具體、鮮明、生動的特點,可以被視覺直接把握;而文學是依靠抽象的語言符號塑造形象,所塑造的形象不能被視覺直接把握,只能通過文字間的邏輯關系在頭腦中聯想出一個形象,并且這個形象因人而異,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其次,美術與文學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都是人們描寫生活、表達感受的載體,不同的是,文學表現的范圍更加寬廣,對時間和空間的描繪以及對人物內心多層次和細微的展示中,都具有美術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美術具有靜態性特征,只能將所描繪的對象凝固在一瞬間,通過這富有啟發和想象的一瞬,讓觀者在聯想的作用下去追溯事物的過去和延續它的未來。
最后,美術與文學都是情感的藝術,沒有情感的藝術是說教,美術與文學都是用以情感人的方式使人的心靈得到啟迪,達到啟發人、教育人的目的并使人獲得美的感受。
二、美術與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
美術與文學正是由于它們之間有共通的地方,所以才能建立聯系;也正是由于它們之間存在差別,所以才能相互影響,取長補短,相映生輝。美術與文學的相互影響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文學為美術的創作提供題材,這表現在許多美術作品往往是根據文學著作進行創作的。例如徐悲鴻創作的《田橫五百士》就是取材于《史記》,描繪的是田橫與五百壯士離別的場景。作品以歷史故事為題材通過典型形象與具體情節的刻畫,讓觀者感受到撼人心魄的悲壯氣氛。畫家之所以會選擇這樣文學著作進行創作,除了文學為美術的創作提供了題材,更重要的是文學中所表達的情感與高尚情操無疑是觸發了美術家進行創作的動機,美術家在文學中感受到了崇高的精神和不可遏制的情感,驅使著美術家去表現去創作。這說明,情感性和精神性是美術和文學共同的基礎,使得美術對文學題材的借鑒成為可能。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就是根據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辭賦名篇《洛神賦》創作出來的,反映了作者對洛神的愛慕以及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的惆悵。作為千古名畫與千古名篇的《洛神賦》在歷史中閃耀著光芒,凸顯出文學與美術的交相輝映。
同樣,美術也可以為文學的創作提供素材和主題,通過繪畫內容啟發作家的靈感。例如楚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被放逐之際,彷徨于川澤之間,游蕩在平原丘陵之上。四下游覽之后,身體疲憊,于壁畫下修養精神,抬頭正看到所繪圖案,引發聯想,將想象與內心對事物的求索熔鑄于詩的創作中,形成了“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天問》。可見美術形象為文學創作的想象提供了依據,激發了詩人的靈感,才能創作出這樣的奇作。
三、美術與文學之間的相互融合
美術與文學不僅僅只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它們還通過融合的方式出現在文學作品或美術作品中。中國畫中的文人詩畫,就是在美術作品中文學與美術相融合的例證。
中國古代文人向來重視詩畫的聯系,講究詩畫結合,所謂“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從而達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統一的境界。詩畫相聯系,既可以使繪畫富有詩意,更好的抒發感情,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又可以使詩意與畫境相結合,豐富詩的意境。例如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圖》中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畫與詩相得益彰,畫很好的表現了詩的意境,詩也很好地傳達了畫的精神,體現了文學與美術的完美結合。
而在文學作品中,美術與文學的融合體現在連環畫等體裁的文學作品中,這種“圖文并茂”的作品形式,體現了文學作品的趣味性,使得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我國畫家王叔暉于1954年創作的《西廂記》連環畫,以干凈細膩的筆觸和明艷清雅的設色描繪了張生與崔鶯鶯愛情故事的圖畫,與文字一起揭示了青年男女在封建時期對愛情的追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與美術之間之所以能產生聯系,互相影響,是因為它們都是感情的藝術,都具有形象性,都通過各自的方式反映和描繪生活,給予人生的啟迪和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美的感受。雖然二者也存在差別,但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進行融合,產生了不同面貌的文學作品和美術作品,使二者在同一載體中,交相輝映,達到深化主題和意境的作用。
作者簡介:肖音,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