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代表著祥瑞、喜氣、熱烈、奔放、激情、斗志。紅色在中國大多都是象征積極形象代表,在生活中離不開所謂的中國紅。通過不同的含義,傳達給讀者不太一樣的感受。
關鍵詞:原始;崇尚;紅色;象征
一、靈魂的出處
原始時期在我國北京附近周口店山上發現了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他們通常喜歡用紅色裝飾自己的住房。這一舉動便是最早前內心意識對紅色的初步行為表現。而原始人為何要這樣做?其初步認為,一紅色代表血,而血是人類身體生命力的象征。這種看法可能是原始人當時被野獸襲擊后,流盡了鮮血,導致死亡。或許是自己捕獵,親眼看見他們流血而死。二紅色代表火,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在凄凄長夜中,火給人帶來前進的方向,在遇到野獸時,迎來戰斗的勇氣。在寒冷風高冰天雪地時,帶來母親般的關懷,原始人圍坐在篝火旁,感受著火給他們帶來的溫暖。
二、“癡迷”紅色的真相
自周朝以來,他們對紅色的癡迷已經到了一種境界,在東漢壁畫墓中有一個《馬車壁畫》,其中馬選用的就是紅色,其意象征祥瑞。漢朝以來,稱為赤帝之子的漢高祖劉邦,就特別喜歡紅色,紅色就此演變成高貴的象征。于是漢朝皇帝和皇后的服裝以紅色為主,朝廷的官服也是黑紅相間,就連皇宮的墻和周圍事物也都是紅色的。
在唐朝,唐太宗時期規定,普通老百姓不得穿紅色和黃色的衣服。所以紅色的衣服只能貴婦享用。在周昉《簪花仕女圖》很直觀地再現了昔日的情景,幾位衣著紅色服飾的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游園中,向人們展示在幽靜空曠的庭院以白鶴、蝴蝶取樂的閑適生活。當然紅色在婚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點綴,在閻立本的《步輦圖》這幅畫就突出了這一特點,特地將典禮官位于畫面正中間的軸中心人物畫成紅色,給人眼前一亮的視覺感和凸顯出唐朝宏偉的氣勢。只有典禮官一個人紅袍加身,未免孤零零,仍會感覺不到喜慶的氣氛。于是作者運用了晁蓋頂和宮女的服飾相結合,映襯出一團祥和、喜慶的氛圍感。到了明朝,皇帝姓朱,所以紅色更是被尊崇到無與倫比的地步,各朝帝王把紅色視為尊貴以及權力的象征,把紅色的朱砂作為國寶,批奏章、點狀元,都要用朱筆完成的。
宋代時,朱砂色也就是紅色,在繪畫中的作用也越發的重要。人物、山水、花鳥中都見到紅色的影子,表現手法也是相繼越來越廣,平涂、點燃、分染、套染等。宋徽宗《聽琴圖》和李嵩的《花藍圖》就是最好的見證。
元明清時期的,一直以來都是沿用宋的工筆繪畫,只是在寫意畫中出現少量純以朱砂繪制的作品,如趙孟頫《人騎圖》、丁云鵬《白馬馱經圖》、仇英《漢宮春曉圖》、任伯年《朱竹磨石圖》等等。朱砂的紅色鮮艷濃烈卻又沉穩凝重,在李可染《萬山紅遍》就是以朱砂紅為主色,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審美視角。
從朱門紅墻到紅木箱柜;從孩子的貼身肚兜到以中國紅為主題的婚禮;從本命年的腰帶、佩玉的流蘇到壽星的壽服壽桃;從舞龍燈的繡球到鑼鼓嗩吶的飾物;從深閨女兒的紅頭繩、香囊到扭秧歌的舞綢;從開張大吉的剪彩到恭賀新禧的賀卡;從銘刻著權力的印泥到記錄著功勛的錦旗;從過年過節懸掛的燈籠到家家戶戶張貼的春聯、倒福和窗花,從“壓肚腰”的壓歲紅包到除舊迎新的爆竹;無疑不是崇尚紅色的表現。
中國紅——熱情、溫暖,象征著喜慶、熱鬧與吉祥,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的顏色,是一種有生命力的色彩。中國古典畫家王沂東就喜歡用紅色去傳達自己的情感,用古樸凝重而又俏麗靈動的藝術表現在畫面中。在他畫的畫面中你會看見紅圍巾、紅頭繩、紅項鏈、紅鞋子、紅棉襖、等紅色,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對紅色的熱愛,喜歡傳達人類的情愛主題。在王沂東畫家的筆下都是在謳歌女性的魅力的作品,他對紅色棉襖的癡情,已經到了一種中國情的精神內涵中去了。《洞房里的新娘》整幅畫中基本全是紅色,反映在喜慶中新娘柔情似水的面容;《花燭夜》新郎醉眼蒙朧,在紅彤彤的燭光下,新娘的羞澀,純潔,那杯酒卻承載著新娘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幸福的期盼。
色彩它既能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又能促進情感,是平復情緒的催化劑。 它是一種最容易被接受的藝術語言,可以在極其輕松自如的情況下左右人們的情感,它猶如沒有歌詞的純音樂,即使在完全抽象的情況下也能產生強大的感染力。關于紅色的研究,之前已經發現紅色代表著競爭、吉祥、喜慶、積極、熱情、活力等象征意義。但紅色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回避,因為他可能也會提醒人們的失敗和危險。顏色對情感、認知和社會過程都會有著或大或小的積極或消極作用。不論是情緒上的詮釋還是從權力依次到貴族、革命、無產者之紅,都與紅色密不可分。作為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紅色,是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從遠古時期開始到今天,我們國家的人們都始終“迷戀”紅色,似乎已變成中國的代表色。有的畫家就擅長運用中國傳統的顏色運用到自己的畫面中,從而表達自己內心的獨白。
作者簡介:張晨陽(1993-),女,漢族,籍貫山西大同,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