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然
摘要:會展在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會展不僅是空間和場地的利用,更是一門環境規劃的藝術,是以展覽為平臺形成人與環境、文化、社會和商品多元化互動交流的形式。而無障礙設計在整體的會展空間環境設計中占據關鍵的位置。該設計可以解決會展空間環境無障礙設計不合理、不規范的問題,確保殘障人員能夠平等、便利地參與會展活動。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會展空間環境無障礙設計的分析和總結,提出了物理無障礙設計和心理無障礙設計的方案,讓會展的空間環境設計處處突顯人文關懷的蘊意。
關鍵詞:會展空間;無障礙設計;規劃藝術;研究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經濟文化平臺的會展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但比起國外的會展空間設計,我國空間的無障礙設計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且在現有的設計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無障礙設計不具備規范的細節,難以發揮其應用的效益;其二是無障礙設計過多模仿發達國家的模式,一些標準和細節都是參照國外,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為了保障我國的殘障群體、老年和兒童等弱勢群體都能公平地參與會展活動,我們必須重視會展空間環境的無障礙設計,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二、會展空間環境的無障礙設計的意義
會展空間環境的設計理念是讓所有參會人員都能享受到會展帶來的經濟、文化、娛樂以及環境藝術的互動和交流。會展不僅是空間功能的利用,也是整體會展環境藝術的全民共享。但我國的殘障人和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很大,怎樣讓這些相對的弱勢群體公平地參與到會展活動和會展的經濟、文化、環境藝術的共享中,是會展空間環境設計者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除了傳統的弱勢群體劃分之外,另一些群體也是必須考慮的,比如外國的參會人員因為習俗、語言等諸多因素,導致其參會的活動受到制約,這種情況也是需要特殊關照的[1]。由此,會展空間環境中的無障礙設計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僅要在物理條件上實現無障礙,更要在環境藝術感受上無障礙。
三、物理無障礙設計研究
(一)出入口的無障礙設計
出入口無障礙整體設計包括材料選擇、細部構造、道路形式、標識設置等。為了確保輪椅能無障礙出入,出入口的設計必須采用坡道加樓梯相結合的方式;在盲道的設置上必須從室外延伸到室內位置且容易辨識。注重細部構造的設計,坡度不能超1:10;不能低于1200mm的凈寬度;為了方便輪椅回旋,入口與坡道的連接位置必須留有1500mm×1500mm的面積,同時在檢票口設置凈寬超過900毫米的輪椅通道;另外,輪椅坡道設置還要有相應的扶手、坡道轉折處設置休息平臺;在扶手的設計上要保持終點與起點處順延0.3米以上。展廳的出入口寬度不能低于1200毫米,確保輪椅的順利通行。在出入口建造的材料選擇上,本著利用接縫小的地磚、平整的材料,杜絕拐杖和輪椅被卡住。必須設置大而清晰的出入口標識,同時要有設施的信息提示,比如帶頻閃和聲音的指示燈。
(二)內部交通無障礙設計
地面、通道、電梯等構成會展空間的內部交通設施。在這些地方設置無障礙導向性很明確。展廳內不行通道的凈寬要超過1800毫米,地面確保不滑、較小的反光,避免采用厚地毯。走廊和通道的拐角位置應該做成曲面或切角,不要出現死角。針對會展空間有電梯需求的,必須在靠近大廳的入口處配備無障礙電梯,更要配備醒目的國際通用的無障礙標識。電梯門洞的凈寬度必須超過900毫米,務必安裝電梯緊急呼叫按鈕,電鈕安裝高度為900—1100毫米之間,方便坐輪椅者使用。
(三)無障礙的衛生設施設計
該設計包括無障衛生間、母嬰兒童的衛生設施等。衛生間內的無障礙廁所必須設置無障礙標識。針對大型的會展空間,廁所的入口設計必須方便輪椅的進出及回旋,入口和通道直徑不能低于1500毫米。男、女衛生間的無障礙設施不能低于一個廁位和洗手池。男衛生間還要設置無障礙小便器。衛生間要做好防滑設施,地面確保無積水。大型會展空間必須設置哺乳室,衛生間要有相應的兒童洗手臺以及兒童小便池。
四、心理無障礙設計研究
會展空間環境的設計不僅要保證弱勢群體在物理行為上享受無障礙,更要探索讓殘障者在心理感受無障礙的設計,具體措施是在會展環境空間里給殘障群體提供合理的幫助,讓他們樹立起與正常人的平等意識,盡量不讓他們感受到特殊保護的痕跡,讓他們逐漸消除心中的自卑和“差異感”,該設計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設施消除法
該措施的實質是借助硬件設施消除殘障人士心中的“差異感”。通用設計的提出者羅納德·梅斯,在20世紀90年代針對通用設計的設計理念中提出了最著名的平等使用原則[2]。該原則的宗旨就是不區分特定族群與對象,在使用方式上一致而平等。美國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所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應用了平等使用的原則。從外觀看,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形態就是一個倒立的漏斗;基于內部的螺旋形坡道,完全呈現外部向上、向外螺旋式上升。博物館的中間部分是開場的空間,采光設施是圓頂的玻璃,內部的曲線和斜坡直達展館的六層。3%坡度構成的坡道緩慢上升的態勢恰似一個巨型的螺旋樓梯,參觀者按照既定的路線完成無障礙垂直向上移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清晰地欣賞館內的藝術展品。該展館內部的上升結構在設計理念上以螺旋形坡道取代傳統的臺階樓梯,讓殘障群體可以和健全人以相同的方式體驗展品和空間環境的藝術魅力,沒有任何差異地置身在藝術氛圍的感受中[3]。這種獨特的會展空間設計雖然某種程度影響健康群體的觀展舒適度,卻真正可以滿足輪椅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消除了他們心理的“差異感”。
(二)行為消除法
行為消除法就是利用不同的行為消除殘障群體心理上的“差異感”。該措施同樣是基于弱勢群體的心理感受的出發點。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20世紀40年代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就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該論述把人的需求劃分為五類: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種需求具備從低到高的需求排序,弱勢群體在環境空間里使用無障礙設施時,首先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得到最基本的滿足,進而逐漸遞進式地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享受獲得尊重感、體現自己價值的滿足感、真正實現了人格尊嚴升華。比如,一些展會機構在對服務人員的培訓過程中,讓受訓人員模擬殘障人員親自使用輪椅、拐杖等參觀展覽,讓工作人員設身處地體驗一下殘障群體的心理感受與精神需求,避免服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對待的“差異性”,真正有效地消除殘障人員的心理障礙。再如,某博物館特別設置了一個負責殘障人服務的經理位置,保證對殘障群體服務的規范性和專業性。因為他們真正了解這些特殊的群體具備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心理特征,要求博物館的人員在對這些人進行服務和幫助之前征求他們的意見,出發點是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立性,不能假設他們需要特殊的幫助,真正消除他們在參會過程中心理上的“差異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享受。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殘障群體和弱勢群體不僅和健全人有同樣的享受娛樂活動的愿望,也應該具備同等的參與公共空間活動的權力。由此,在會展環境空間的設計中,我們必須以常態化的設計理念,將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同等重視,創造一個處處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暖、和諧的會展環境,讓殘障人員和弱勢群體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會展環境的所有資源,真正和正常人一樣融入經濟、文化和娛樂的互動交流。
參考文獻:
[1]張友皓,高藝倫.國內無障礙設計實施的現狀與對策[J].住宅與房地產,2018(18):13.
[2]李非凡.從展示設計要素看當代展示設計新思路[J].設計,2018(15):137-139.
[3]張萌.展示設計的人性化設計[J].大眾文藝,2017(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