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彥
摘要:《閃光少女》突破國產青春片的一貫愛情套路,在夢想上大做文章。電影以詼諧幽默的筆觸,立足少數人的夢想與堅持,通過民樂與二次元、古風圈的碰撞融合,打了一場與西洋樂的完美翻身仗,譜寫了一場青春勵志大戲。
關鍵詞:閃光少女;青春電影;夢想與堅持;主題特色
《閃光少女》作為一部青春電影,不同于如今大火的愛情傷痛青春,以“夢想”為主體另辟蹊徑,借助音樂的載體,發揚著少數派追求夢想、渴望認同的權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閃光少女》幾方面的主題特色,探討電影在“造夢”過程中的特色之處與不足,并站在“少數人”的立場上去看待影片中關于夢想的堅持問題,并期待未來更多此類青春電影能更加重視這些小眾文化。
一、尋求認同的平衡點
在《閃光少女》中,主人公們一直在尋找被認同的平衡點,二次元在三次元的夾縫中求生存,民樂希望能得到肯定、得到與西洋樂一樣的尊重和認同。“看不起”是電影最大的矛盾點,圍繞這一矛盾點,民樂團展開了一場“翻身”的較量。
在大多數人眼中,502寢室所代表的二次元文化是一種小眾的另類文化,所有人都避之不及,502寢室也以“人類退散”的標簽隔開了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而陳驚,作為一個民樂派的、渴望有一番作為的普通女生,由于西洋樂對民樂的歧視、民樂內部的松散,她想要組成民樂團的“夢想”便使她成了少數派。選擇502寢室,是陳驚在作為一個少數派被“排斥”后無奈的出路,也正是這種無奈,使得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民樂產生了爆炸式的化學反應。二次元的502寢室雖然自詡不需要三次元的認同,但面對同學們的疑惑、家人的不解,他們同樣也渴望著一個夢想與現實的平衡點;代表著民樂的陳驚更不必說,振興民樂,得到與西洋樂同樣的認同與地位,獲取一個民樂與西洋樂的平衡,是她的追求與堅持。
影片真實地再現了這種青春的煩惱憂慮與不放棄的熱血激情。設置多重對立情節,塑造差異化、多樣性的青春,是這部勵志青春的成功之處。影片以民樂與西洋樂的對立為根本,包含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民族與世界的融合、在繼承中發展的創新以及二次元文化與現實的對峙。解決這些碰撞與對峙,不僅是打破文化的藩籬,也是自我的突破與成長。“青年本身不是一個固定的、統一的范疇,它自身內部存在著種族、性別、階級和其他方面的差異。”[1]雖然有些問題不可避免,也無法得以良好的解決,但在尋求認同與平衡的過程中,就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就像陳驚決定放棄揚琴時,陳驚媽媽說的,這是你和揚琴的事——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寧靜,才是真正的成長。
《閃光少女》一直在追求、探索的平衡是最符合當下青春的徘徊感。二次元與三次元攜手同行,民樂和西洋樂最終也得以和解,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理想,就在這尋尋覓覓的平衡中得以閃光。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
《閃光少女》以音樂為載體,構建了西洋與民樂的碰撞,二次元與古風圈的融合。且這不僅是單純地追求夢想與認同或是青春愛情的單一青春電影,它更是將青春感情的懵懂和追求認同結合在一起,產生碰撞的不僅只有音樂與小眾文化,還有青春母題下涵蓋的熱情澎湃與沖動。
作為一個并不太懂樂理的人,在看斗琴的段落時,依舊能被感染,沉浸在“中西合璧”的激情中。大多數觀者在這一段落時的觀影感受,可能并不是注意怎樣“斗”“斗”什么,我們更多是被激昂的樂曲吸引。無論是《廣陵散》、德彪西,還是《野蜂飛舞》《百鳥朝鳳》,在音樂世界里本就沒有什么鐵柵欄。也正是斗琴這場碰撞之后兩派系的消解與融合,才使得民樂在西洋樂的幫助之下,有機會站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展現這個古老的民族的傳承。可國家大劇院最后的舞臺上,不只有民樂,還有與二次元的奇妙碰撞。將二次元、古風與民樂融合在一起,同樣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AGC文化這一曾經的小眾審美伴隨著80后、90后主體受眾群體的成長,呈現出了銳不可當的發展勢頭。”[2]國家大劇院中以陳驚為首的民樂團,不僅有傳統的民族樂器,還有電吉他、貝斯,以及最后飛舞在觀眾席上空的洛天依,民樂、西洋、二次元,三種文化交流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電影的主旨的確是堅守夢想、勇于挑戰的勵志青春故事,但勵志并不是一味地說教,也不是單純的追夢,它更多的是將立足點放在“青春”上,用真實的笑與淚,用真實的情感與陪伴來打動人心。影片伊始,陳驚想要組成民樂團的初心,是要將民樂的實力證明給自己暗戀的西洋樂班王文學長,以青春的懵懂愛戀為切入點,開始了這場勵志青春。雖然這場“愛戀”的結局并不是那樣完美,但陳驚還是收獲了一個一直默默陪伴與奉獻的油渣。雖然“愛情”在電影中只作為一個副線,但沒有了大痛大非、沒有了墮胎與第三者的青春電影,才更加真實與動容。青春感情的懵懂和渴望認同的不服輸交織在一起,是勵志青春最真實的表現形式。
在多元文化與青春因素的碰撞中,《閃光少女》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盡管在這場青春與勵志的碰撞中還存在著情節設計不合理、人物形象不夠全面等問題,但它已經跨出了突破國產青春的成功一步。
三、對待夢想的堅持
《閃光少女》傳達出的以追夢為主題的正能量價值觀,是當代少見的青春電影主題。同時,電影在為民樂發聲的同時,也將二次元、古風音樂等小眾文化搬上銀幕。雖然電影對這些小眾文化依然存在部分扭曲等不準確的解讀,但將其放在主體中也已是一種難得的堅持。
雖然女主角陳驚最初組建民樂團、渴望演出的動力是來自暗戀對象的殘忍拒絕,初心是渴望得到王文學長的刮目相待,但在最后502寢室的堅持下、母親的支持與引導下、自己內心的掙扎與交流后,找到了揚琴對自己的意義,也找到了堅持民樂的意義。“從表面看,主人公似乎是完全不接地氣的非主流少女,內里表達的卻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之道。”[3]在斗琴部分和最后的演奏部分,影片運用炫酷的鏡頭特技展現出民樂古風的魅力,同時也為二次元正名,這不僅是電影中人物對夢想的堅持,也是銀幕前千萬觀者的堅持。用年輕化、青春化的方式去演繹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能夠更多的燃起年輕觀眾對民族樂曲的興趣,而民樂與二次元的結合,毫無違和,且更顯青春活力。
但二次元并非簡單的cosplay,也不是非要與世隔絕建構高墻;古風音樂與二次元不同為一個概念,也并非需要通讀《史記》三四遍——但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將這些小眾文化如此處理,在情節上更加緊湊,也繪制出他們的大體輪廓,引人深究。且將這些小眾文化放在電影中,與民族樂曲融為一體,已是一種飛躍式的突破。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電影人能將視野投入二次元的世界,在電影中加入這些新奇的元素。
這部電影雖不是什么大制作,也沒有什么大明星,但這些演員與電影角色較高的契合度、漫畫式表演方式,都為這場追夢之旅平添了多種色彩。在青春母題下,突破框架,成就自我,實現了新時代青春的堅持。
四、結語
《閃光少女》的海報以女主角為主體,背后長出了透明樂符的閃光翅膀。外部的質疑、內心的動搖,都無法阻止夢想的號召,突破自我,勿忘初心,長出閃光的翅膀,永遠不要放棄“少數人”的權利。“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這句歌詞大概是《閃光少女》最佳的代名,也是我們這一代青春最好的勵志與激昂。
參考文獻:
[1][英]安吉拉·默克羅比.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M].田曉菲,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齊偉,李佳營.論華語電影的二次元審美文化現象[J].電影藝術,2016(5):80-89.
[3]周駿.《閃光少女》:二次元文化包裝下的傳承之道[J].當代電影,2017(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