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涵
摘要:蓋格爾試圖通過《藝術的意味》,將美學的真諦完整的傳遞給讀者。在本著作中,蓋格爾并未用形而上的研究方法和枯燥的理論術語為現象學美學找一個共性本質。而是在批判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美學推理與“自下而上”的心理學演繹的基礎上,從更寬泛的意義出發。運用現象學的理論和方法,將藝術的各種意味結合科學背景、審美經驗和審美價值,將審美客體最原本的本質展現在讀者面前,以此建構出一個平等對話的美學世界。這本著作,不僅為現象學美學開創了因“方法比結論更重要”而避開具體結論的研究方式,也為各流派的美學研究帶來了重大變革。
關鍵詞:蓋格爾;現象學美學;藝術的意味
周憲曾在《美學是什么》一書中曾提到,“所謂美學的真諦,我想說的是美學精神的核心乃是一種平等的對話理想。”。蓋爾試圖通過《藝術的意義》向讀者傳達美學的真正意義。在本著作中,蓋格爾并未用形而上的研究方法和枯燥的理論術語發現現象學美學的共性。而是在批判傳統的“從上到下”的美學推論和“從下到上”的心理學演繹的基礎上,從更廣泛的意義出發。他運用現象學的理論和方法,將藝術的各種意義結合到科學背景、審美價值和經驗,將審美客體其個性的本質表現在讀者面前,以此建構出一個平等對話的美學世界。這本著作,不僅為現象學美學開創了因“方法比結論更重要”而避開具體結論的研究方式,也為給各流派的美學研究帶來了重大學術變革。
一、現象學的美學研究方法
蓋格爾在整個章的文章中向讀者敘述了美學所經歷的研究過程,詳細敘述了現象學美學的美學思想和研究方法。蓋格爾認為,美學研究以美學哲學思想為中心,重點放在了以審美客體為關注點的時期,有以心理學美學為中心以審美主體為關注點的傾向。然而,在蓋格爾看來,方法比結論更重要。要真正理解“美學”這個詞的意思,首先要認定為“獨立自主的特殊科學”,利用現象學的研究方法重新考慮其本質,“懸置還原”“本質直觀”是蓋爾的美學研究方法的根本。
(一)懸置還原
胡塞爾曾首次提出現象學還原的方法。所謂“現象”,就是呈現出意識的一切物體,內含意識對象、意識活動。所謂“現象學還原”,就是一種“隔離方式”,把一切存在都括于括號內,將現實世界、歷史與經驗都懸置起來,還原出一個獨立空間作為審美對象的范圍。蓋格爾延續了胡塞爾的這一方法。
蓋格爾曾指出“審美價值或者其他任何一種價值的缺乏,本不屬于那些作為真實客體的客體,而是屬于它們作為現象被給定的范圍”。[1]他將那些作為人類美學本質特征及其他審美現象客體的各種審美觀和價值現象劃定于審美現象的適用范圍內。再將“所有客觀事物與主觀事物存在的實在性問題”進行懸置還原,主張在“客體的現象的側面”的美學研究中才能探其本質,尋其價值。
(二)本質直觀
蓋格爾認為“本質”并非為傳統學說慣用的演繹推理而來,也定不能從經驗主義者的歸納總結而得,應不依賴于概念,而是通過個例,從直觀地角度找到相一致的規律,并逐漸從中領會其普通的結構或普遍性法則。
蓋格爾強調,要做到直觀本質,審美主體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要求其在掌握廣泛的信息后靜觀審美對象,進行理性分析;其次,并不是所有主體都具備直觀本質的能力,審美主體必須具備直觀的天賦;最后,要求審美主體通過學習和訓練使自身達到一個可直觀到審美價值的位置。只有如此才能從個別作品中掌握藝術的本質。
綜上所述,蓋格爾通過層層舉例與論述向讀者們逐步建構起了三個標準。第一,它依附于現象,課題是研究現象。第二,它直接存在于人對現象的領會過程之中,不是存在于偶然的、個別的側面之中,而是直接存在于基本特性之中;第三,不能通過直接演繹或者歸納經驗來領會這種本質,而是只能通過直觀來領會這種本質。
二、審美經驗的探討
蓋格爾在本書中并沒有對審美經驗進行具體的定義,而是分別圍繞審美表層與深層的藝術效果、快樂與享受、內在與外在的專注以及審美態度與非審美態度、審美判斷與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五組對立概念對審美態度、審美體驗和審美判斷進行了論述。
(一)表層藝術效果與深層藝術效果
一般的心理學說或其他理論學說在分析藝術體驗的過程中與日常生活體驗不做區別,但蓋格爾認為,審美活動異于日常活動,審美對象也區別于日常的客觀物質,進而審美經驗也不能與日常的生活經驗混為一談。他更進一步提出,不同的藝術作品或其審美價值帶來的藝術體驗也會直接影響精神效果的深度,即“表層藝術效果”與“深層藝術效果”。
“表層藝術效果”主要是源于某一感官的直接刺激以及審美主體對某一審美客體的關注而產生,主要對生命領域產生影響,也與非審美領域中的效果存在聯系。而深層藝術效果是審美主體對內在于藝術作品中的審美價值進行領會,多是對人格領域產生影響。除此之外,表層藝術效果只是為了追求表層的快感——快樂,而深層藝術效果則是為了深層的美感——達到一種幸福狀態。
(二)快樂和享受
若將“深、表層藝術效果”定義為一種側重于從客體的兩個層面的論述,那“快樂和享受”則是審美領域中的兩種直接經驗,后者更側重于從審美主體的層面展開論述。首先,在蓋格爾看來,快樂“并不是一種從理智的角度出發來表示贊許或者貶斥的態度,而是一種適合于情感的、前理智的態度”[1]。是因為藝術作品的價值而快樂;而享受并不是一種理性態度,而審美主體領會后,對藝術作品產生的情感震蕩,是一種過程。其次,蓋格爾曾于書中提到“快樂是明智的,享受是盲目的。”[1]是因為,快樂體驗是主體將自己置于開放的狀態,主動去欣賞藝術作品并產生情緒。而享受體驗是一種被動狀態,是藝術作品對主體產生影響。
(三)內在的專注與外在的專注
審美態度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所逐漸形成的個人心理傾向,蓋格爾認為審美態度是開展有效審美活動的先決條件,專注性則是審美態度的基本特征,也是區別非審美態度的重要核心。
“內在的專注”指在審美主體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 將注意力集中于激發或喚起主觀情感和體驗上。而“外在的專注”則是指審美主體將注意力集中于審美對象本身的客觀特征。例如當我們在欣賞一幅畫作時,當我們被畫作喚醒了日常生活中的回憶,屬于“內在的關注”,此時畫作只是引發情感的手段。而當我們欣賞畫作的色彩、光線和構圖時,屬于“外在的關注”,此時我們將畫作當作是審美對象,是區別于日常生活經驗的審美經驗的存在。因此,審美主體只有將自己置于“外在的專注”中才擁有端正的審美態度,才能區別于“也與藝術愛好”體會到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
(四)審美判斷
審美主體通過審美態度對藝術作品進行直觀,并在藝術作品中得到了藝術效果,之后進行審美判斷。對此,蓋格爾對“感知”與“快樂”“審美判斷”和“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兩組對立概念進行區分。“快樂是人們用來領會審美價值的器官,感知是用來領會外部世界的各種事實的器官。”[1]由此得出,快樂連接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世界的,而感知則連接審美主體與外部世界。主體間的感知能夠互相交換、相互替代,但由于“在審美領域中,一個人自己目前的快樂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它頑強地堅持它自己存在的權利”[1],“快樂的獨裁”便成了唯一的出路,也成了審美判斷的主觀性依據。
蓋格爾對“審美判斷”和“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這對概念也做了區分,以進一步證明其客觀性依據就是“審美價值”。“審美判斷”是對客體本身及其所具有的審美價值的判斷,而“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則是主體對于所激發情感的判斷并非對審美客體本身的判斷。
三、審美價值的統一
作為一種價值論美學,審美價值論是現象學美學最為核心的部分,蓋格爾在堅守審美主客體統一的基礎上也展開了對審美價值的論述。他強調,由于審美客體因審美主體的意向性活動而存在,所以審美價值對于審美對象而言是客觀性的存在,而對于審美主體而言又具有主觀意味。
(一)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蓋格爾認為審美價值作為產生深層藝術效果的基礎是客觀存在的,他將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分為三個層次,即形式價值、模仿價值和積極內容價值。
形式價值與藝術作品的形式有關,是審美價值最淺層的價值。蓋格爾將審美對象的色彩、線條、構圖等形式稱為“和諧律動”,它既是一種能被主體把握的秩序,也是審美客體存在的前提。除此之外,主體在觀賞藝術作品時,藝術作品能通過模仿,再現事物的客觀本質從而使得主體體會到一定的人生體驗,所以蓋格爾認為藝術是具有模仿價值。模仿價值不同于形式價值通過有秩序的形式從外部把握事物,模仿價值借助于再現事物的存在,從所再現存在的內部本質把握審美對象,把握審美價值。如詩詞、歌曲通過作品的內容向審美主體傳達藝術家的某種思想觀念。蓋格爾認為積極內容價值是指“生命成分和精神成分”,是最深層的價值體現,也是審美客體存在本質的核心內容。
(二)審美價值的主觀性
審美對象的構成離不開審美主體的參與,審美價值主觀性和審美主體有著密切的關系。蓋格爾將審美主體分為三個層次,即純粹生命的層次、經驗性自我層次和存在的最深層次。純粹生命層次是構造形式價值的自我,其認定形式激發的感官愉悅。經驗性自我層次是構造模仿價值的自我,其認定藝術作品的內容層面。存在的最深層自我則是構造積極內容價值的自我,其在完全將自我隔離日常生我領域將自我置于審美領域。
由此看來,蓋格爾看來審美價值并不屬于審美主體也不屬于審美客體,而是在主客體統一的關系中存在的。
四、結語
現象學美學打破了主客二分局面,超越了傳統的美學,找到了研究美學價值的第三條道路。雖然蓋格爾的美學思想由于主觀傾向過強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完善了現象學的研究方法,為各流派的美學研究帶來了重大變革。
參考文獻:
[1][德]莫里茨·蓋格爾.藝術的意味[M].艾彥,譯.華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