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攝影理論與作品對攝影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理論“決定性瞬間”更是被攝影師們奉為經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攝影的天地,而布列松對“瞬間”的把握,為我們在攝影的天地中指引了方向。通過對他理論及其作品的討論,從而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攝影的理解。
關鍵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紀實攝影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生(Henri.Cartier.Bresson)法國人,1930年第一次接觸攝影。抱著對攝影的熱愛,布列松一直將普通民眾作為拍攝主體,作品陸續(xù)在報紙或雜志上發(fā)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布列松一直奔波于戰(zhàn)場,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珍貴影像。戰(zhàn)后,他帶著照相機周游世界,他從獨特的角度捕捉了許許多多不被人留意的細節(jié),展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等各個方面,這些作品至今廣為流傳。正如伊夫·邦內福伊(Yves Bonnefoy)所寫的那樣:“他帶著便攜而專業(yè)的徠卡相機,在世界各地的街道和鄉(xiāng)間漫步,謹慎地尋找內容和構圖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決定性瞬間。”①本篇文章將從他的理論出發(fā),結合相關作品詮釋布列松的“瞬間”之美。
一、注重捕捉——處處即使瞬間
“決定性瞬間”是一部著名的攝影理論。1952年,布列松以“決定性瞬間”為書名和序言標題,出版了他的攝影作品選集。此后“決定性瞬間”便成為歐美各國乃至世界現(xiàn)實主義攝影家及新聞攝影記者共同遵循的攝影金科玉律與攝影美學經典。它的意思是捕捉一個短暫的和自發(fā)的事件的圖像代表了事件本身的本質(PetaPixe,2013)。②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供了一種攝影思想,這種思想對當時的攝影理論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捕捉技巧。觀察、創(chuàng)作和拍攝都必須有假定和本能的準備。正如布列松所暗示的“構圖必須要用你的眼睛去看,或者傳達生活本身提供給你的東西,按下快門的時候必須要用直覺去獲得。”③
所以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捕捉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所有的表現(xiàn)手段中,只有攝影才能準確地捕捉到轉瞬即逝的瞬間。捕捉應該是一種獨立的創(chuàng)作方法,重要的是攝影師的觀點和審美標準。卡蒂埃·布列松總是捕捉不易被察覺的畫面。正如卡蒂埃·布列松所暗示的,“人類表達的偶然性,好奇、厭倦、發(fā)現(xiàn)、挫折、熱情、信仰或快樂這些短暫、微妙、獨特的變化,應該用現(xiàn)代工具——照相機的力量,并由你的直覺捕捉。”④
二、做出判斷——此刻即使瞬間
做出正確的判斷,捕捉這樣的時刻,對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決定性瞬間不僅需要足夠的經驗和對目標的準確預測,還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對光圈、快門和構圖做出果斷地設置。正如卡蒂埃·布列松所說:“它是抓住我們共同經歷的時刻,短暫的手勢、表情及事件,以及微小的細節(jié)和不同元素,以一種其他意識無法做到的方式。”⑤
例如,1936年,喬治六世在英國舉行加冕禮。(圖一)⑥世界各地的攝影師都聚集在這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凝視著這個雄偉的儀仗隊。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卡蒂埃·布列松關注的是街上的群眾。一個人因為沒有地方看到閱兵,所以在報紙中間睡著了,當儀仗隊終于走近時,他絲毫沒有察覺。這就是卡蒂埃·布列松的獨特風格,他與大眾的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從中得到了靈感。長期的實踐賦予了卡地亞·布列松敏銳的洞察力,并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抹自由的色彩,然而,這些作品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精心創(chuàng)作的。
總之卡蒂埃·布列松是一位偉大的攝影師,他的作品影響了許多當代的攝影師。他的著名理論《決定性瞬間》雖然不再完全適應數(shù)字時代,但至今仍很流行并為后來的攝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思想指導。此刻即是瞬間,敏銳的觀察力是布列松捕捉的利器,正確的判斷幫助他留下決定性瞬間。
作者簡介:李順堯,鄭州財經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