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的文藝創作生產應何去何從?筆者認為,文藝創作生產創新發展的本質就是要形成“文藝創作生產+科技+市場主體”的一個生態體系。如何將文藝創作生產依賴政府投入、向中省爭取資金的“輸血模式”,轉變為依托市場主體、依靠科技創新、注重文化創意要素提煉和產業化潛力挖掘的新生態,已成為當前荊州文藝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責任和擔當。
關鍵詞:文藝創作生產;全面融合;新生態;荊州
一、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要借助專業力量
區塊鏈、5G、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催生了文化創意要素在新經濟發展階段的作用,這就要求文藝創作生產的“精神性內容”必須融入這些因素。一是大型創作項目要向國內知名機構、組織尋求支持。密切與中省專業機構的聯系,確保文藝創作生產的學術型、專業型、權威型。全市重點文藝創作生產項目由黨委、政府牽頭負責,確定具體聯絡人負責與中省專業機構進行對接,爭取業務上指導和支持。同時,統籌全市文藝協會、團體與中省相關協會、團體進一步密切聯系,在創作前期就取得指導。二是創作主體要與新興產業尋求合作。文化和創意要素對經濟生態的反哺作用不斷增強,倒逼創作主體打破傳統創作生產模式。鼓勵創作主體樹立“招商引資”理念,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注入創作生產全過程,在創作、展示、推介過程中,以新形態的探索應用的創新作為文藝生產創新的主要內容,通過創新改變和提升低端文藝創作生產水平。三是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成為創作主體。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的文藝創作生產能力,已形成了開放的文藝創作態勢。進一步梳理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文化企業、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非企業類社會團體,特別是近年來新興文化業態催生大量新型青年文化社群和無邊界、隨機性的青年文藝組織,以各種O2O、抖音平臺作為基點,一批網絡主播、自由撰稿人、網絡作家等,應加強引導規范,確保有序發展。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也是在面對青少年等成長型文化消費群體時,自身與時俱進的發展和實踐。
二、文藝作品的推介推廣要構建專業平臺
新業態下的文藝創作生產需要注重精神內容、文化特質、市場需求的全面融合,真正做到以市場發展規律為基礎的跨行業融合,荊州應重點發展適合自身內生發展的特色業態,構建具備融資、包裝、推介等相應職能的專業平臺機構。一是融資主體功能。只有金融的深度介入,文化產業鏈條上的創作主體才能生存和持續創作,才能轉化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提供文化產權、文化股權等權益資產和文化藝術品、文化版權等文化要素流轉場所,采取“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協同發展”的方式,以市場化方式,發布文化產業投資指引目錄,公開披露文化產業信息,為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以及文化企業、文化項目提供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的線下線上交流平臺,與線上投融資項目推介形成立體化的交流格局。二是文藝作品包裝。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創新文藝作品的體驗模式。通過光影技術、裸眼3D以及環境營造等方式,營造多維度的沉浸式體驗,利用全息、投影等技術,讓平面作品立體化,深入探索傳統文化故事的科技效能,讓耳熟能詳的故事、口口相傳的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用更時尚、更輕松、更新穎的方式呈現出來。三是文化產品推介。參照中國圖書國際貿易總公司、北京電影節營銷模式,綜合利用互聯網的宣傳、營銷,提高荊州文藝作品關注度。在宣傳推介方面,利用好微信短視頻、抖音等新媒體,提高作品的關注度和曝光率。同時,在做好作品版權保護的前提下,探索演藝作品的互聯網化。最大化延展文藝作品生產產業鏈,形成文化挖掘、旅游吸引、商品銷售的產業內循環模式。
三、文藝作品轉化為文創產品要形成產業鏈條
新時代文藝創作生產應該更依托國內大循環謀劃布局內外雙循環。既要在當前波譎云詭的國際、國內大背景下,做到靈活有效地應對,又要立足文藝創作生產本身的發展規律,營造適合創新生產的生態環境,形成產業鏈條。一是最大化彰顯主旋律作品的社會效益。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注重創作品質,繼續深耕內容高地,做好抓精品的根本性、基礎性工作,通過精心策劃、專題指導、打磨提升、重點打造、全程跟蹤、動態化管理等方式,集中財力、物力、人力,特別是集聚優秀人才,推動荊楚文化題材創作,不斷推出優秀的文藝作品。二是盡可能發掘作品內涵的經濟價值。因地制宜既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傳承荊楚優秀文化,還能滿足時尚文化消費需求的文藝作品推向市場。推動荊州旅游景區、民俗街區、特色小鎮(村)等地,增設地方戲曲、歌舞、民俗表演等非遺項目展演等活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鼓勵主題餐廳、特色書店等文化設施在酒店、高鐵站、景區等人流密集區布局,形成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間,提升咨詢中心以及旅游標識等服務設施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傳播功能。三是加快文藝作品向文創產品的轉化速率。抓好文藝作品生產的“上游”和“下游”。創作主題應當更契合市場需求、政府的行業管理要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社會引導應滿足更多的公眾需求。從而使政府、市場和創新環境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平衡,形成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的“工業化”和文創產品研發的“精品化”。
作者簡介:杜鯤,中共荊州市委宣傳部文藝與電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