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萍
摘要:遺址公園中不僅有大量的文物和遺跡,還有很多歷史與文化知識需要去多方位闡釋、挖掘和探索。如今國家對文化事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對遺址公園要加強多方面的保護,其中不僅要了解文明、更要揭示文明以及表達文明,還要滿足對遺址的保護、展示和規劃需要。本文從遺址和遺址的特征入手,分析遺址和遺址公園之間的關系,最后闡述“文態”與“生態”環境下的遺址公園建設,希望可以更好地展示遺址文態和生態環境。
關鍵詞:“文態”;“生態”;遺址公園;建設
我國擁有諸多的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為了加強文物保護,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加強政策扶持,保護了大量瀕臨損毀的古遺址。對于遺址公園來說,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著手建立與保護,2007年隨著我國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逐步開展,大遺址保護的概念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國內相關機構也逐漸將探索的目光投入到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上。這種全新的模式為國內考古遺址保護提供更為開闊的思路,同時也為考古遺址保護和文化推廣傳承之間搭建了平臺,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并將形成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一批重要考古遺址,具備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大遺址保護工作逐步完成,形成了具備公園形態的公共活動場所。國家文物局先后印發了有關文件,提出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概念,在2010年-2017底年我國分三個批次公布了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并發布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遺址公園建設進入到新時期。
一、遺址和遺址的特征
在《世界遺產公約》中對遺址做出了以下定義:遺址是從人種學、歷史、審美等角度具有突出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者人與自然共生的地方。不同于其他的事物,遺址經過了時間與空間的洗禮,具有顯著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具體說來:在時間維度講,就是從出現到現代承載時間的總和,可以說時間維度是文化脈絡,空間遺址是空間環境形態的總和,在遺址本體中可以體現出來。遺址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存在密切關系,是遺址的動態演化過程。遺址的特點在于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借助出土的文物遺存,可以對古人類生產與活動起到重要的研究作用[1]。
二、遺址和遺址公園之間的關系
遺址公園的出現,和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有關,我國的遺產保護總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對文物進行單體修復,之后開始對周邊的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最后是面向公眾展示文物遺址的內涵與價值。在我國文物保護體系不斷健全的今天,開始對文物遺址進行系統的保護與展示,促使了遺址公園的出現。當然,并非所有的歷史遺存可以以遺址公園的形式展現,公園中的遺址和遺址公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說的遺址公園經過了保護和修復,具有教育展示、科研示范、休閑娛樂、文化傳播等功能,是特定的遺址或者遺址群。其中以保護和展示為主要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展示出歷史文化,傳遞獨有的精神與文化內涵。
在時間維度下,遺址公園會與時代對話,所以在建設遺址公園的過程中需要展示出文化脈絡,展示出歷史與現狀,在展示遺址的過程中利用到考古資料、文史資料,同時考慮到歷史沿革以及遺址現狀,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展示,與當前的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并且傳遞給后代[2]。
在空間維度下,需要讓遺址公園和空間對話,關注空間形態和環境關系的表達,不同于一般的公園,遺址公園在環境特征和空間特點都有更高要求,需要對遺址本體內部的空間環境關系處理好,也需要把握好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保護和修復是遺址公園建設必須進行的工作,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遺址修復和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遺址主體的干涉,體現出材料修復的兼容性、可逆性、可識別性,意識到時代發展的局限性,進而更加有效的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三、“文態”與“生態”環境下的遺址公園建設
對于遺址來說,不僅是人類文明與證明,在建設遺址公園的過程中要求去理解、解釋和表達文明,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保護、展示和規劃。從文態和生態建設的兩個方面可以讓遺址公園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具體說來:文態環境是以遺址歷史遺存、空間形態為主體,貫穿場所精神和秩序的遺址文明,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遺址空間維度。在遺址公園的建設中,文態環境是中心,也是價值內涵的直接體現,而生態環境是文態環境低保障與前提,是承載精神文明的基礎。
首先,“文態”語境下的遺址保護與展示。對于歷史名城的生態環境來說,就是在總體規劃下合理進行建筑的布局,確定建筑的風格與基調,以此體現出“美的秩序”。文態環境是對遺址本體時間維度的認知,決定了遺址需要展示的內容。遺址文態環境是揭示文化內涵以及傳遞歷史信息、展示場所精神的分區域[3]。
在遺址保護方面包括了本體保護、空間關系保護以及環境保護,其中本體的保護是最直接體現,這也是遺址保護的主要內容,遺址之間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空間關系是保護的必要環節,也是傳遞遺址信息的條件,有利于人們對文態環境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對遺址進行文態保護的過程中,不同的遺址類型在保護措施上也會存在差異,總體上要堅持“保護、保存和提升”的原則,如果只是單一的進行本體保護,就不利于人們對文態環境的理解,如果缺乏對本體的保護而盲目開發也會因為缺乏真實性而出現偏差。
對于遺址展示來說,文態的環境展示包括了本體展示以及歷史文化內涵展示,在展示設施和信息的同時有計劃地對遺址價值和內涵進行宣傳,展示出文化、歷史、社會、事件以及人物關系,所以文態展示不僅是遺址價值和內涵的重要途徑,也是遺址和時代對話的體現,要賦予遺址現實價值,呈現出歷史信息與內涵,不可為了保護而保護。在文態保護工作的進行中需要加強思想宣傳,進而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這也是遺址公園建設的必然要求。從遺址的發掘到展示需要經歷一個轉譯過程,以此讓群眾容易理解,引發情感的共鳴,對我國遺址公園的內涵深入理解[4]。
其次,“生態”語境下的遺址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設計是遺址公園設計的本底,要從展示和保護為出發點,提升文物的實際教育價值。在遺址規劃方面,需要考慮到本體和周邊環境的關系,合理規劃功能區位、空間形態、交通組織。在生態遺址的規劃中要對遺址保護現狀充分認識,結合歷史資源以及3S技術對遺址環境專項分析,掌握遺址的演化過程,進而制定出科學的方案。在規劃和建設期間要避免人工對遺址的過度干預,根據環境特征和遺址分布劃分出具體的保護級別,顯著出遺址的主題,準確的展示出遺址價值和內涵。
在生態環境規劃中,主要包括了空間規劃、保護規劃、交通規劃和功能規劃,進而制定出不同的保護方案。在遺址的設計環節,遺址展示措施設計、遺址保護措施設計、遺址景觀設計、公園配套設施設計是主要內容,其中聲討環境設計對呈現狀態起到了決定作用,比如排水問題、展陳方式設計都會對遺址公園的面貌產生影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遺址公園的保護工作中主要是為了考古研究提供幫助,闡釋遺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歷史和文化價值也需要在人性化、系統化的設計中展示,帶領人們見證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在遺址公園中,需要以文態和生態兩個角度入手,讓人們更好地去理解、表達文明,推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景春,周丹.對大禹神話的考古發現及其資源化轉變——以禹會村考古遺址公園為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2(5):60-68.
[2]黃嘉穎,陳文彬,白雪.機動交通趨零化背景下城市公園交通空間調適研究——以西安曲江池遺址公園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9,34(1):74-80.
[3]黃景春,周丹.對大禹神話的考古發現及其資源化轉變--以禹會村考古遺址公園為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2(5):60-68.
[4]梅勇強.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的景觀策略探析[J].居業,2019(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