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然走過90余年的風雨歷程,與此同時,軍旅舞蹈也從中一步一步輝煌的發展了90年,一直貫徹“為兵服務”的思想軍旅舞蹈可以從“紀功象武”的軍事舞風、“擴紅救亡”的使命擔當、“赤色舞星”的尋求探索、“追本溯源”的傳承發展這四個方面分層把握。軍旅舞蹈創作不僅是豐富了舞蹈事業的格局,也一直在推動舞蹈文化的發展前行。而如今軍旅題材作品層出不窮,對于軍旅舞蹈發展更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關鍵詞:軍旅舞蹈;古代舞蹈;赤色舞星;吳曉邦;創作與發展
一、軍旅舞蹈的創作歷程
(一)“紀功象武”的軍事風格
人們談到軍旅舞蹈的源,第一想到的就是解放軍成立時期戰士舞蹈或者軍事舞蹈,但其實早在西周的《大韶》《大武》到唐朝的《秦王破陣樂》,再到明朝的《滕牌舞》就已經有了軍旅舞蹈的作品,這類頌揚帝王功績、彰顯國威、弘揚軍威的舞蹈一脈相承,直接表現戰斗情景,戰斗布陣和軍事操練,在中國古代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軍旅舞蹈無疑是繼承了古代軍事舞蹈傳統,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推出了一些“紀功象舞”的舞蹈作品。
(二)“擴紅救亡”的使命擔當
“擴紅”即中國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救亡”即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這也是決定了當時我們軍旅舞蹈發展的方向“擴紅救亡”的使命擔當。在“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對“紅軍宣傳工作問題”進行了編制,組織進行宣傳鼓動任務,除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以外還有舞蹈,這也說明了軍旅舞蹈是政治宣傳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軍旅舞蹈在服務于政治宣傳和抗日斗爭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在“擴紅”這過程中創作的作品有《工農兵團結》《慶祝紅軍勝利》《擁護省黨代表大會》等作品。隨著工作中心轉移到“救亡”作品的形式與風格逐漸變得戲劇化如《保衛黃河舞》《小小鋤奸隊》等,也正是這段特殊的時刻造就了新中國創作的大型歌舞《人民勝利萬歲》對后世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黃河》《中國革命之歌》《復興之路》都有重大的影響。
(三)“赤色舞星” 的尋求探索
談到軍旅舞蹈總離不開擁有“赤色舞星”之稱的李伯釗、“現代舞之父”吳曉邦、胡果剛、查烈等人。從莫斯科學習歸來,長期受蘇聯紅軍舞蹈和俄羅斯民族舞熏陶,又受伊莎多拉·鄧肯的影響,在回到中央蘇區的李伯釗與石聯星、劉月華創作了《工人舞》《農民舞》《紅軍舞》一舉被當時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譽為“三大赤色舞星”,推動了當時軍旅舞蹈的風格特色與形式,一度成為當時的潮流。吳曉邦教授通過教授現代舞的理論和技術,開辟了軍旅舞蹈的新世界,它將我們慣用的身體運動方式破除,從而使我們在軍旅作品中對人物的塑造,對空間的運用走向了另一個高度。在吳曉邦和胡果剛的共同努力下,創作了軍旅舞蹈史上經典之作《進軍舞》。胡果剛中國第一支舞蹈隊的隊長,在20世紀50年代處,提出來“軍旅舞蹈可以通過民間舞的元素來進行加工創作”這一理論的提出對后世影響重大,胡果剛在軍旅舞蹈發展中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五朵紅云》,通過樂章的形式,以及舞蹈動作在空間的變化與復雜交錯的戲劇矛盾發生的化學反應,也就是圈內人說的“交響編舞法”。這樣的創作正是對生活的寫實化表現,實際是將“追本溯源”的創作意識,放入作品當中。
二、軍旅舞蹈的發展
在9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品都有“追本溯源”的創作想法,那么這個源又是什么呢?隨著時代的審美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對創作不局限于一種題材或者特定的人物形象,因此,不論什么流派的編導,對都需要對自己重新定位,找到能夠與時代共鳴的思維與情感方式。而軍旅舞蹈的源正是當下最有優勢的核心,“軍魂”是一種信仰,一種信念,正是我們的“軍魂”讓我們軍旅舞蹈發展一個又一個的高度,當下把做得最好的作品無疑是《永不消逝的電波》,它很好地詮釋了“軍魂”的意義,無論它是從還是創作手法還是舞美設計都是很好地保護了信念的傳遞,正是這樣的作品層出不窮才更加讓軍旅舞蹈事業發展有了無限的空間,同時我相信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軍旅舞蹈的姿態也會以不同的方式綻放,就像90年的風雨歷程一樣,苦中帶甜,走一路,紅一路。
參考文獻:
[1]劉敏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1.
[2]吳曉邦.我的舞蹈藝術生涯[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王天一(2000.6.9),男,湖南,本科,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