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筆執筆“無定法”。通過系統的梳理研究我們發現傳統的執筆方法有:二指單鉤法、三指執筆、五指執筆、“握管法”等,五指執筆法“復雜而繁難,死板而不方便。” 現在教孩子們學習書法,應該盡早放棄五指法,相對于雖然效果最佳,但難度最大的二指法,教給孩子三指法比較合適。
關鍵詞:毛筆執筆;二指單鉤法;三指執筆;五指執筆;握管法
一、關于執筆
上書法課時,我教孩子們學習執筆方法,主要講了三指執筆法和五指執筆法。很多孩子喜歡三指執筆寫毛筆字。時間不久,有的孩子家長和爺爺們反映說我亂教書法。我覺得有必要給孩子仔細地說一說關于執筆方法的問題。
關于執筆,啟功曾經說過,怎么舒服怎么來。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這句話道出了執筆的真諦。執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里,執筆是為了有利于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乃至漢代,人們寫字論述文章時普遍都是席地而坐的。正如我們現在看到日本人的桌子擺設那樣。身子高桌子低,或者不用桌子只是一手執竹簡一只手執筆。所以,執筆姿勢也相應地是握管或者用三根手指執筆。唐宋時期,高桌子高板凳逐漸成為家居的主流擺設,這個時候,懸肘懸腕等執筆方式就出現了。后來五指執筆法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實際上,五指執筆正是在唐代,被陸希聲提出來的。“中國歷代執筆研究”項目負責人,莊天明所長在收集大量圖像資料的基礎上,分析歷代執筆特征,發現各個時期,中國人拿筆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漢朝人在書寫時,筆頭朝下,整個手掌握住筆桿,像攥著拳頭,被稱為“握管法”。大量石刻表明“握管法”在東漢非常流行。比如山東臨沂畫像石上,倉頡執筆就是握管法。據此推測,當時為了使用與推廣這種執筆方法,便將造字之祖的執筆方式亦想象與定格為握管之法,以示握管法為古統和正統。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怎么拿筆?與他同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斫琴圖》中,人物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而宋代梁楷的《王右軍書扇圖》中王羲之的執筆方式也是二指單鉤法。晉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五代時期繼承了唐代執筆的傳統,執筆方法以二指單鉤法為主,輔以三指單鉤。南唐李煜在《書述》中有論述書法執筆的文字,并首次提出執筆的“七字法”壓、鉤揭、抵、拒、導、送,且與“撥鐙”聯系在一起。據此觀點可以看作為五指執筆的理論基礎,但這并不意味就是現代所提倡的五指執筆的理論。宋代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元代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并行的趨勢。黃庭堅又是怎么執筆呢?他在《論書》中說“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明代雖仍采用單鉤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雙鉤式的執筆法;項圣謨為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與書法家,自畫像中的執筆方式,大拇指與食指共執,中指、無名指與小指閑置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清代出現單鉤、雙鉤、四指、回腕等執筆法多元并存的局面。如何紹基晚年改用回腕式執筆法。乾隆的執筆屬于三指單鉤之法。清著名宮廷畫家丁觀鵬所畫王獻之書寫《中秋帖》之形像,其執筆為二指單鉤之法。著名的考古學家、金石學家羅振玉執筆腕臂不離桌面,應為掌豎式五指執筆法。經過晚清與民國書畫執筆方式多元的時期后,進入到1949年之后新的時代了。在這個時期執筆可以說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五指執筆法得到了空前的認可與推廣,創紀錄地首度成為主流性的執筆方法。以至于現代一般的公民們只知道自古至今唯有五指執筆法才是最正統、最優秀的執筆法。
二、結語
“在這漫長的一千多年里,中國人始終用兩三根手指拿毛筆,清代才出現四指。”再將時光拉回到現在。很多人童年學習毛筆字的時候,都用的是“五指執筆法”,研究發現,五指執筆歷史很短。主要是近代配有五指執筆圖像的書法基礎教材的陸續發行;同時,人們寫毛筆字由懸腕書寫改成腕臂枕桌書寫,五指法才成為了主流。普遍流行于現代的五指執筆法,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簡言之就是復雜而繁難,死板而不方便。”現在教孩子們學習書法,應該盡早放棄五指法,相對于雖然效果最佳,但難度最大的二指法,教給孩子三指法比較合適。
作者簡介:劉鐵軍,山東省肥城市查莊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