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陽 曹啟東
摘要:喀什土陶是一種集實用性、欣賞性、精神象征性于一體的手工制品,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物美價廉的金屬制、玻璃制和精美細致陶瓷的進入,造成的市場沖擊,導致喀什土陶漸漸地退出市場,土陶制品慢慢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土陶行業也逐漸沒落,但是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卻日趨顯現。喀什土陶是東西文化融合的重要產物,更是祖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通過“一帶一路”援疆項目的帶動,喀什土陶與景德鎮陶瓷之間又產生了緊密的聯系,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喀什土陶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兩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
關鍵詞:喀什土陶;景德鎮陶瓷;交流;創新
一、喀什土陶的發展與生產技術
新疆土陶藝術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一時期主要以彩陶為主,這些彩陶大多是夾砂紅陶,顏色多以褐色、紅色、黑色為主,紋飾上以渦紋、三角形紋、幾何形紋。公元 8 世紀之后,新疆硬陶開始出現,并進入廣大普通民眾生活。16 世紀開始,新疆土陶表面開始出現用灰白釉料燒制出的藍色,并且模仿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和花卉圖案,這一時期標志著新疆土陶逐漸成形,基本奠定了之后的土陶技藝。[1]改革開放以后土陶作坊受到現代窯業技術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價格低廉的塑料制品、精美細致的陶瓷、玻璃制品迅速地占據了土陶制品的市場,直接導致了土陶品種日益減少和陶窯廢棄,傳統制陶技術的落后和收入微薄導致土陶藝人們紛紛改行,口頭相傳的傳統制陶手藝面臨失傳消亡。
喀什地區土陶工坊主要分布在喀什市、英吉沙縣、阿克陶縣。喀什土陶制作的陶泥都是從附近河床里就地取材,陶泥前期制作的大概程序為:河床采泥-曬干泥土中的水分-粉碎干泥-泥粉篩選過濾-加水踩踏成泥-泥巴靜置等六道前期工序。喀什土陶使用的釉料一般都是用當地的一種白色鵝卵石與金屬鉛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的低溫鉛釉,燒熔溫度大約在 800 - 900℃,這種低溫鉛釉雖然釉面硬度較低,但釉面透明平整,釉料玻化程度較高。在制作工藝方面,喀什土陶保持著最原始的手工生產模式。主要以手工拉坯和翻模成形這兩種制作模式,土陶經過手工制作出相應的形狀后,再通過銜接的方式把相應的部位(耳、環、把)進行泥漿粘接,等到土陶泥坯在半干或者干透的狀態下通過再次進行深度加工裝飾(彩繪、上釉、雕刻)后才進行燒制。
經過對喀什當地土陶作坊的窯爐結構調查發現,當地以前的窯爐結構基本都是升溫速度快的升焰式圓窯結構。這種直焰窯爐土陶存放的空間小、燒制過程中不易把控溫度和土陶的燒制質量、并且柴火燃料浪費嚴重等弊端。
喀什土陶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土陶最發達的喀什市現在只剩下幾家祖傳制陶藝人還在堅持從事土陶器生產,主要以制作旅游紀念品和花盆為主。面對這種形勢,對喀什土陶這項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是刻不容緩的,喀什土陶的發展必須尋求突破和創新,使喀什土陶的文化和精神得以傳承。
二、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
景德鎮的制瓷歷史長達一千多年,它擁有高超的制作水平和悠久的歷史底蘊,并匯聚了大量的陶瓷人才,使陶瓷技藝與產業越發成熟和發達,成就了世界陶瓷技藝的高峰,成為一座當之無愧的“世界瓷都”。
進入新時代以后,景德鎮陶瓷產業快速與時代的發展高度結合,依靠景德鎮上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蘊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與時俱進;大力引進高新設備,提升陶瓷產業鏈數據化和精準化和科學化;努力發揮自身品牌優勢,建立國際產業鏈;高度重視高端科研人才培養,與高校緊密結合,大力培養陶瓷人才,努力提升陶瓷文化知識依靠;充分與當地旅游業緊密結合,將陶瓷產業融入文化產業開發當中;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陶瓷產業相結合,努力打造陶瓷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2]
時代前進、藝無止境,而今的科學、技術,呈日臻成熟的多元發展趨勢,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在陶藝家的辛勤耕耘中,融全國乃至世界的藝術風格,在借鑒中超越,更為韻味獨特、博古創新、絢麗璀璨,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內涵和藝術功底,再次綻放出異樣的風采。
三、景德鎮陶瓷和喀什土陶之間的交流與影響
產業援疆,影響深遠,2016年江西對口援疆,為更好地促進新疆土陶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景德鎮學院支持新疆阿克陶縣土陶產業轉型升級框架合作協議》這一項援疆項目的實施,拉動了兩地之間的交流學習,同時也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大舉措。
2016年10月9日在景德鎮陶瓷大學,以來自新疆阿克陶縣的土陶藝人為主的土陶產業轉型升級培訓班正式開課,通過一些兩地產區手工制瓷技藝學習和又一次陶瓷文化技藝的交流,在制作、設計上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強學以致用,也學會在從事土陶生產的同時充分發揮想象力,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而助推新疆土陶轉型升級,使土陶文化得到進一步改善和保護。
2018年7月,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族土陶藝術人才培養計劃》通過歷時兩個月對喀什市的高臺民居、阿克陶縣和英吉沙兩縣的走訪調查,向觀眾傳遞了以“經典傳承與設計創新”的主旨,為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土陶制作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邁出了第一步。
《新疆維吾爾族土陶人才培養計劃》是由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組織實施,聘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師親臨授課,旨在對新疆土陶藝術人才進行專業化培。該項計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學員和高校老師把先進的現代設計理念與了解的喀什當地土陶文化相結合,對土陶產品進行研發創新,為喀什土陶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經過一系列援疆計劃的實施和景德鎮的影響,加強了新疆土陶向新型產業化的發展,刺激了喀什土陶藝人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學習,前后不少土陶藝人通過政府組織和自主前往的方式向景德鎮學習新的制陶技藝,加強理論實踐學習。使喀什土陶的發展有了飛躍的進步,主要表現在:
(一)在燒制技術上:柴草直焰窯燒制向電窯、氣窯燒制的轉變。通過對喀什土陶作坊的窯爐結構調查發現,當地以前的窯爐結構大致上都是升溫速度快的升焰式圓窯結構的直焰窯。這種直焰窯在燒制的效果和溫度等方面不好完全把控。而且以柴草為燃料且利用率低下,對環境的污染嚴重,窯內空間狹小。
經過對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學習和影響,現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制陶匠人家全部采用先進的氣窯和電窯,在溫度上和燒成氣氛上更加容易掌握,土陶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土陶中的低溫鉛釉以及鐵鈦質黏土等材料使得土陶本身不易完全燒結,易破損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同時對環境的保護也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二)在制作設備上:人工手動拉胚向電動轉速調節拉胚機的轉變和手工煉泥向電動煉泥機的轉變。通過調查發現以前制陶拉胚主要有人工手動拉胚和腳蹬式拉坯機。 將泥料放置在轉盤上,快速轉動轉盤,借助快速轉動的旋轉力進行制作,但是這種手動拉胚不易掌握,對力道的控制要求高,制作速度緩慢。制陶的泥料是從附近河床里采集而來,全部采用人工制作,這種泥料的煉制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時間,對于年齡比較大一點的制陶藝人來說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雇傭年輕勞動力來進行,這也加重了制作的成本。目前,制陶藝人基本采用了先進的電動拉胚機和電動煉泥機,極大地提高了拉胚的速度和質量,也更容易掌控,拉坯時也更加穩定、對稱。電動煉泥機的投入使用加快了練泥的速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和減少一定的資金投入,同時大幅度地提升了黏土的質量,黏土更加細致,同樣提升了土陶的質量。引進了先進的機器,做出的作品更加均勻漂亮。
(三)在手工技術上:隨意粗糙的制作技術向更細致制作的轉變。 以前喀什土陶藝人在制作手法上過于隨意粗糙,釉料上面也沒有精確的配比,大部分商品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在通過與細致精美的景德鎮陶瓷比較學習下,現在的喀什土陶在制作手法上和釉料配比上也變得更加精確和細致精美起來,有著傳統喀什土陶的樣式、花紋,顏色也更加溫婉的土陶不斷出現在市場,更加襯托出新疆民族風情和傳統特色魅力。
(四)在發展思維上:從原有傳統制作工藝向創新方向的轉變。以往的喀什土陶器物,主要以實用為主,主要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自從價格低廉、精美細致、輕巧美觀、色彩濃郁帶有新疆特點風格的塑料制品和陶瓷以及玻璃制品的市場占據,喀什土陶直接暴露了自身的缺陷,這也直接導致了土陶品種日益減少和陶窯廢棄。面對喀什土陶在發展中的這種衰落,國家政府部門結合陶瓷業發達的景德鎮發展經驗,采取了大力保護和挽救措施。英吉沙縣政府在芒辛鄉建立了土陶村,并修建了土陶文化廣場,結合當地的餐飲和生態景區,探索出了以土陶文化為基礎的經營模式,這與景德鎮的發展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喀什土陶作品現在的發展處于從實用性功能向審美性、裝飾性功能的過渡期。調查發現,非遺傳承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喀什土陶的發展與當地高校美術教育相結合,培養出高素質土陶人才,構筑人才培養高地。政府部門對喀什土陶的發展及特色進行拍照影像等方式進行宣傳,利用當地的旅游優勢資源,開拓外地市場,增強土陶品牌的影響力,以此擴大土陶知名度。
(五)在銷售渠道上 :從單一的當地市場走向全國市場的轉變。第一,利用網絡平臺的便利與先進,大量的商戶和土陶藝人開通了網上店鋪,增加了銷售量和增大了銷售門路;第二,增加土陶商品的精美包裝,在土陶的銷售過程中配上精美的包裝,更加增加了喀什土陶的觀賞性,使送人贈禮時在表達特色的同時更加顯得上檔次有品位,從而提升了銷售價格。
通過學習和交流,喀什土陶的傳統制作工藝吸納現代制陶科學技術,促進新興設備材料與喀什土陶之間更好銜接,積極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新材料和新工藝,創作出具有新疆風格特色的現代藝術土陶,使喀什土陶煥發新生,彰顯新活力。
四、結語
喀什土陶藝術是新疆人民生活歷史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情感表達,喀什土陶藝術更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研究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和對喀什土陶的影響,能更好地在喀什土陶的發展中不斷的突破創新,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不斷利用喀什土陶特有的造型語言和藝術形式訴說新疆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其獨特的藝術文化展示自己的語言,創作出富有濃郁新疆民族氣息的喀什土陶,在保護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學習先進的陶瓷文化,不斷地學習改進,不斷與社會需求和市場相結合,不斷對傳統工藝喀什土陶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就是弘揚新疆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高偉松,霍成偉.新疆土陶非遺傳承研究[J].陶瓷研究,2018,33(06):103-104.
[2]朱虹.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9,40(01):24-33.
[3]朱虹.關于加快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升級的思考[J].中國陶瓷,2015,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