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走廊地區出土的文物大多以漢代時期為主,而其中的木雕最為特別,在種類和形式方面的多樣化,更加增添了木雕的特別屬性。現著重分析當時的各方面因素造就木雕的特別之處,且對現在雕塑的影響
關鍵詞:漢代木雕;地域性;材質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中西部,是內陸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也是歷朝必爭之地。河西走廊自西漢武帝初派大將霍去病打敗匈奴單于,使整個河西地區納入西漢版圖,并在此增設郡縣,河西地區得到了全面發展。
河西地區自西漢納入以來,不僅經濟飛速發展,在藝術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尤其是這一時期的雕塑和壁畫。不管在形式方面還是在材料方面都突破了當時的水平。而木雕在此時間段顯得格外耀眼。尤其以河西地區的武威和高臺出土數量居多,而且保存完好,木雕表面色彩斑斕。那么在這一地區這一時期出現了這么多的木雕,是如何形成的,這或許與當地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下面以四個方面做一淺析。
一、材料性
《史記》記載:“黃帝采首陽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以兩漢魏晉時期出土的雕塑對比發現,主要以青銅鑄造比較多見,據文獻和出土文物可知,青銅鑄造技術運用得很早。而青銅鑄造人物及動物造型的時間更加久遠一些,這或許是考慮到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需求,銅在當時比較貴重,具有金的屬性,更能體現出貴族的地位。還有銅這一材質利于保存,時間更為久遠。
而木雕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雕梁畫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木雕的使用才逐漸擴大,而到了漢代更是品類豐富。在河西走廊這一帶,主要出土的木雕以漢代和魏晉時期為主。這些木雕使用的木材主要是白楊木和榆木,而這些樹種在河西走廊是主要的幾種樹種之一,這些樹種現在也比較多見,但是這些樹種的木質較為粗糙,在雕刻細節的時候不宜表現,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木雕大多都是很整體的表現,沒有細致的五官,只是在木雕上面涂色以表現具體的五官。這些材料的不同,出現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只是在似與不似之間相互貫穿,給人一種新奇的感覺。在此,可以斷定,以木作為材料在河西走廊這一地區開始大規模使用。
二、造型性
在這一時間段內,出土的雕塑以青銅和木雕居多,而青銅雕塑,以寫實性居多,造型變化多樣,更是出現了以馬踏飛燕為代表的青銅奔馬,流暢的線條,輕便的身姿,顯得更加的活潑。而出土的木雕則采用簡潔古拙、粗獷奔放的雕刻手法,著意刻畫大的體塊造型,在形式方面并沒有特別的夸張之處,只求其形似。而意象性讓人覺得更加的有趣,古樸的形象深入人心,并將彩繪紋樣與立體造型完美結合,完全變成了另一種古意盎然。尤其是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木雕,反映了當時河西走廊木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堪稱是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木雕藝術的代表作品。
三、工具
在西漢時期鐵鑄工具已經開始使用,而且往具體化方面發展,鐵器的廣泛應用,對于雕刻方面應該是如魚得水,但在這些木雕的表面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制作者并沒有精細化雕刻,而是以大塊面削減,在以拼接而成。而相對于同時出土的銅鑄馬則是更加的精細化。是否源自鑄銅技術的成熟,還是因為材料的不同所致,我們知道,不同材料的運用產生不同的效果,而對于鑄銅的物件,首先是要用泥巴或者陶泥塑造好形象,再用失蠟法鑄模,這樣相對于木頭材料的雕刻要順手一些。畢竟一個是添加一個是去除。而這些與工具息息相關。
四、地域性
地理位置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的習俗和生活習慣,河西走廊地處于內陸,氣候比較干燥,易于保存木雕,而且就地取材比較容易,按照現有的資源來說,河西地區并沒有很好的石材進行雕刻,至今,都是從陜西和河南等地采購石料。再者,河西地區多山脈,綿延千里,從內地采購石材,按照當時交通工具的限制,更是費時費力。而木材的運用,則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成本。所以,對于這塊地域出現這么多木雕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地域性的限制在當時很重要,而我們現在能見到當時的木雕可謂慶幸。
五、結語
在河西地區出土的木雕都有一個統一的特色,稚拙古樸,造型簡潔大方,突出了人物及動物的特點,以大塊的切割手法在形象,并且在雕刻完成后,再以拼接的方式,組成一個完整的雕塑,又在木雕上面施以顏色,更加形象地凸顯出木雕的藝術效果,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刻繪結合,使得整體效果豐富多彩。這種形式的出現,也為后來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借鑒。
而造型方面不經讓我想起了這種雕塑的意象性,或者說抽象性,或許是當時的手工制作者的能力問題又或許是當時的上層人士的審美性方面造成的,但絲毫不影響現在我們欣賞它的美感。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古樸的美,在和青銅雕塑相比較中,更能體會到當時人們的審美多元性,寫實和抽象性相互轉換。這些木雕則生動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其中以動物木雕居多更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生活景象,而在當時動物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馬和牛,與當時的環境息息相關。
在這些木雕之中不難發現,裝飾性意味濃厚,簡潔的造型方式,把動物的神態雕刻的惟妙惟肖,動物的一舉一動都能在此展現,整體的雕刻有意在簡化,只凸顯出對象的整體形象,取其精髓,可以想見,當時手藝人的熟練程度。在此,不得不驚嘆當時的藝術水平之高。
參考文獻:
[1]馮昌泰.論武威漢代木雕的造型特點[D].西安美術學院,2012.
[2]劉宗超.漢代造型極其藝術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王春,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