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歷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來闡述中國人物畫主題更迭的原因,以及列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及作品。
關鍵詞:中國人物畫;主題;變遷
中國人物畫是中國畫中一個重要的繪畫分支,承載了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在不同時期,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主題也有很大的變化。這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分不開。每個時期的政治領導者不僅決定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還引領著文化潮流以及審美趨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繪畫始終是和經濟息息相關的藝術,是人民在滿足物質需求后對思想層面的探索。文化無所不包,繪畫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和主流思想、文字、建筑等一樣體現著一個國家的靈魂。
一、以逝后升仙為主題的目的性人物畫
中國畫的歷史源遠流長,人物畫成型最早并日漸成熟,發展至今,經久不衰。最早發現有人物圖案出現的是在陜西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主要以線為主的藝術形象,這應與當時的圖案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系?,F在大家提到最早的人物畫作品一般指戰國楚墓出土的帛畫《人物御龍圖》和《人物龍鳳圖》。畫面承載了墓室主人逝后飛仙的美好愿望。戰國時期,楚國巫風盛行,楚人對靈魂再生有相當深厚的信仰,所以才有這一類非衣繪畫的不斷出現。西漢時期此類繪畫的代表作品為馬王堆T形帛畫,相較于前兩幅,這幅作品的畫面更加豐富,描寫更加細致,設色艷麗,作品中從新的角度傳達出楚國文化,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此類作品主題因社會文化潮流的影響,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寄托。
漢代有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為畫像石和畫像磚,既包含了繪畫又囊括了雕刻藝術,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巔峰,在美術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作品以人物為主,主題多樣,有描繪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仙世界等。漢代軍事力量雄厚,經濟發達,農業商業空前發展,技術革新,百姓安居樂業。兩漢時期文化科學異常活躍,推崇儒家并成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下,人民更加關注生活,人物畫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主題表達不再受限于死后的靈魂寄托。出現了描繪人民的生活細節,還有描繪忠君孝臣、貞節烈女等歷史故事以及伏羲女媧等神話。所以說,漢代畫像石內容豐富,主題取材廣泛,畫風質樸,是一座永遠巍然屹立的藝術豐碑。
二、以說教性質為主題的人物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畫是為政教服務的,“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佛教從兩漢時期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盛行,所以人物畫主題的表現大多為佛教人物畫,同時涌現出幾位有很高造詣的人物畫家,如顧愷之,張僧繇等。人物畫的發展日漸成熟,形成了多種繪畫風格和代表樣式,疏密二體在這一時期演變而來,繪畫理論為后來的人物畫奠定了基礎。除了佛教人物畫還有具有說教性質主題的人物畫,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三、主題的多樣性
說到人物畫的興盛不得不提的是隋唐,隋代人物畫的主題廣泛,表現能力也有所提高,到唐朝形成一代新風。唐朝經濟富足,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繪畫氛圍濃厚,主題幾乎涵蓋各個領,有以吳道子為代表在道釋主題的人物畫《八十七神仙卷》《送子天王圖》等,以閻立本為代表的紀實性主題的《職貢圖》《步輦圖》,還有肖像主題《歷代帝王圖》等。仕女主題的人物畫也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主要代表有張萱《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描寫皇家貴族的生活,為歷代畫家所推崇,可見其在人物畫方面的成就。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系,人物畫主題也更貼近百姓生活日常,出現了風俗畫。除了具有代表性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還有蘇漢臣《秋庭戲嬰圖》、李嵩《貨郎圖》等。所以人物畫主題從唐代的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城鄉市井的平民生活,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有了大幅度的進步。隨著山水花鳥畫的崛起,明清時期的人物畫地位日漸衰落。以陳洪綬、仇英、唐寅為主要代表的人物畫家的繪畫主題依然為仕女畫,同時人物肖像畫趨向于寫實傳神,也占有一席之地。清末畫家任頤繼承傳統,吸收西方技法,取各家所長。主題大多反映現實生活,針砭社會,精于寫像,其人物畫對現當代人物畫家有很大的影響。
朝代更迭與政治經濟文化的衰落與興起都影響著中國人物畫主題的變化,從人物畫的主題也能反映出各朝文化、社會狀況、風土民情、宗教信仰等幾乎無所不包,是一門深沉博大的藝術,它提供給我們一個認識歷史的新窗口。
作者簡介:崔自慧(1989.11-),女,漢族,籍貫山東臨沂,北海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碩士學位,專業為美術學,專業方向為中國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