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寧馨
摘要:當今經濟、科技與各類產業迅猛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各類藝術隨之蓬勃發展,例如我國的傳統拉弦樂器二胡、板胡,近一百年來無論從作品創作與演奏層面來看都是歷史性的飛躍,特別是在胡琴的演奏技巧與樂曲創作上有重大的突破與創新,開拓了胡琴演奏領域的‘新視野。本文以曲目介紹為線索,對近現代二胡與板胡兩種拉弦樂器演奏的發展階段做簡要淺析。
關鍵詞:中國民族器樂;拉弦樂器;二胡;板胡
一、引言
中國傳統的民族拉弦樂器有眾多種類,例如二胡是流傳最廣的弦樂器,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唐朝時期;二胡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樂器,但現在的二胡并不是最初“奚琴”的樣子,在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改革與發展,現代的二胡已經在制作與演奏、曲目創作等方面都具備非常高的造詣。二胡在近代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性的時期,每個時期不僅見證了二胡演奏技術發展的不同難度,而且從各時期創作的曲目為線索便可探尋出時代性的社會文化大背景。
二、二胡近現代發展史
(一)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二胡發展歷程
自20世紀前半葉劉天華先生將二胡進行改革;1918年至1932年之間結合西洋作曲手法創作的十大二胡曲先后問世標志著此時期二胡的地位從伴奏樂器逐漸成了獨奏樂器,劉天華的十首二胡作品大多表達的都是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在黑暗中探尋、掙扎、彷徨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有借美景表達自己追求美好和光明的心志。20世紀50年代初對無錫盲藝人華彥鈞創作演奏的樂曲進行收錄整理中得知20世紀30年代華彥鈞(阿炳)創作的二胡作品有《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是以岳飛追擊金兀術的民間傳說為素材,表現作者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格。另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二泉映月》則是表達了從事民族音樂的民間音樂家所經歷的辛酸、痛苦和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和憤懣,樂曲是七聲G宮徵調式,曲式為自由變奏式多段體結構,演奏用特制二泉胡,定弦比二胡低純四度。《二泉映月》堪稱二胡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也是全世界受眾面最廣的二胡曲;同時期收錄的《寒春風曲》主要是以描述春天的寒風來襯托作者對生活艱辛的感受,這首曲子可以算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
(二)二十世紀60-80年代二胡的代表曲目
在20世紀60年代,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創作的二胡作品可以稱為是賦予歷史性的代表作,例如《豫北敘事曲》是這時期劉文金的代表作,曲式為再現性復三部曲式,調式為民族七聲調式的C宮a羽調式,采用民間“犯調”手法以改變核心音調性使作品顯得色彩豐富,這是二胡音樂語言表達手法的一次創新。在80年代左右劉文金創作的《長城隨想曲》,這首四樂章的隨想曲是一部史詩性的作品,謳歌了中華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也抒發了對祖國未來前景的美好期望,具有贊嘆的抒懷風格。調性方面《長城隨想》采用四度、五度的嚴格模進和等音轉調,清角為宮、變徵為角等等手法都極大程度地展現了作品的絢爛色彩。樂曲《紅梅隨想曲》是根據歌劇《江姐》中的音樂為素材創作的一首氣勢磅礴、悲壯激昂的作品,主要以歌頌革命先烈高尚品德和英雄氣概為主題,以核心動機發展變化得以展開,作曲家吳厚元在創作時演奏技巧有以七聲音階為基礎的八度跳進、六度、七度大跳等、段落之間富有戲劇沖突性,更增加了人物內心復雜情感的表達,并且演奏時演奏者應剛柔并濟在從容穩健中求得變化。關乃忠創作的《第一二胡協奏曲》,反映了像作者這一代青年人的理想與抱負,以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為創作背景。同時期還有部分小提琴移植曲目的出版,20世紀80年代是二胡技巧發展的第三個時期,無論從作曲家創作的樂曲難度上還是演奏技巧上都是時代性的大拓展。
(三)二十一世紀前后二胡演奏技巧的飛躍
近二、三十年的二胡作品創作以繁難技巧與民族特色、戲曲元素等相結合,這時期作曲家王建民創作的五首二胡狂想曲分別以中國的云南、湖南、新疆、西北、內蒙古的民族音樂元素為創作的主題,這幾首狂想曲不僅代表著二胡獨奏曲創作難度歷史上的最高,還體現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狂想曲這樣的曲式中應用的巧妙之處。本時段的小提琴移植曲有《陽光照耀喀什庫爾干》《引子與回旋隨想》《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隨想曲》《卡門主題幻想曲》等;中國音樂學院的曹德偉教授還編寫了《二胡演奏技巧訓練》,將部分小提琴練習曲移植為二胡五線譜練習曲,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二胡的技巧訓練。21世紀涌現出一批新時代的優秀作曲家,他們為二胡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例如關乃忠創作的第二二胡協奏曲、高韶青創作的二胡隨想曲《思鄉》《蒙風》《炫動》;王丹紅創作的二胡曲《我的祖國》、李博禪創作的《楚頌》《古巷深處》《曾侯乙傳奇》等。這些曲目都表達了新一代作曲家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他們的作品帶有對中華民族的崇拜與贊譽。
(四)二胡演奏的技巧發展
在近現代二胡演奏技巧的訓練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左手技巧訓練:變化音程、大跳音程、分解三和弦與七和弦、自然與人工泛音、半音八度、快速轉調、混合節奏、同指與異指換把、琶音綜合、音程模進、五聲音階快速轉調等;右手技巧訓練:長弓、分弓、連弓、長短弓復合、混合弓法、快弓、跳弓、切分弓等。除以上技巧的練習曲外還移植了小提琴開塞、頓特、馬扎斯、克萊采爾、帕格尼尼等適合二胡訓練的曲目。
三、板胡近現代發展史
(一)新中國成立前后板胡的發展歷程
板胡是伴隨著中國戲曲誕生而隨之出現的一種拉弦樂器,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板胡的出現距今大概有300多年的歷史。因琴筒采用椰殼蒙木板而得名,板胡音色清脆明亮原是秦腔、評劇、晉劇、豫劇等多種地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新中國成立后才成為現在舞臺上的獨奏樂器,作為獨奏樂器后的板胡被制琴師們改良了它的形制與音色,現在常用的獨奏板胡有低音板胡、次中音板胡、中音板胡、高音板胡,幾種板胡的音區不同音色也不同,高音板胡聲音洪亮音色柔美,中音板胡音色堅實有力,次中音與低音板胡音色深沉柔和。
(二)二十世紀60-80年代板胡演奏的代表人物
在談及板胡近現代的發展史,不得不提到著名胡琴演奏家劉明源先生(1931-1996),劉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著名弓弦樂演奏大師,精通多種胡琴的演奏,并對各種胡琴的音色與演奏技法的掌控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劉明源先生的演奏音色細膩柔美、技術嫻熟,對不同風格樂曲的韻味把控精準并演奏得活靈活現,劉先生把板胡從戲曲伴奏的角色搬上了獨奏舞臺,以評劇板胡為基礎改良制定了高音板胡,奠定了板胡以后的發展基礎并先后創作了板胡獨奏曲《郿鄠聯奏》《喜洋洋》《月牙五更》《豐收的喜悅》《喜車紅馬運糧忙》等一大批優秀的板胡曲目。在此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還有張長城先生,他在五十年代初對板胡進行改良制定了現在的中音板胡,除演奏外張長城先生還創作了經典板胡曲目《紅軍哥哥回來了》《春滿田間》《秀英》等。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歌頌新中國成立后全國人民逐漸過上幸福生活為創作的主題。
中央音樂學院李恒教授在八十年代前后創作了一批時代性的板胡獨奏曲,代表作有《敘事曲》《汾水情》《秦川行》等;李恒教授創作的這幾首隨想曲與敘事曲是近代板胡發展史上很有代表性的曲目,較之前的板胡曲相比,在曲式結構和篇幅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創興使得板胡的演奏技巧大幅度提升。在幾十年的板胡教學中李恒教授還制定了《板胡教學法》《板胡演奏基礎教程》等一系列板胡演奏技巧科學化的訓練教材,在近現代板胡的教學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得板胡的教學具有系統性與科學性。
(三)二十一世紀前后板胡演奏技巧的飛躍
現在有部分音樂學院都開設了板胡專業,畢業了許多優秀的青年板胡演奏人才并任職于全國各大院團與高校,使得板胡藝術在近三十年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現在板胡的演奏相比五十年代與八十年代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板胡近幾十年的演奏技巧由最開始的風格性獨奏曲發展到現在具有繁難技巧的現代派曲目只用了短短三四十年時間,例如近幾年較新的作品有《第一板胡幻想曲》單丹峰創作、《板話》薛首中創作、《亂彈琴聲》王丹紅創作;這些獨奏曲不僅有地域性民族音樂的元素還結合了西洋曲式的篇幅結構,使得板胡演奏技巧緊追二胡的步伐并不斷被開拓創新。
(四)板胡演奏的技巧發展
板胡近現代的演奏技巧訓練方面跟二胡大致相同,主要也是左手按弦與右手運弓兩方面。不同之處在于板胡有高、中、低音之分,每個音區的板胡大小不同按弦指距就有了差異,所以板胡的音準問題相對來說比較難把控。演奏者必須熟悉各種板胡之間的指距,熟練板胡的同音階不同指法、一指多音等按弦特點。相比二胡來說板胡的演奏會用到更多的力度,對右手運弓的爆發力、力度的持久性要求較高。那么系統的板胡技巧訓練有以下幾個模塊:右手臂力練習、腕部彈性練習、換弦練習、全弓、斷弓、快弓、連弓、顫弓、跳弓等;左手按弦技巧主要有音階、同指與移指換把、滑音、勾弦和彈弦、泛音、各類節奏練習等。在板胡的演奏中還特別注意地方風格樂曲片段的練習,因為板胡曲目的風格以地方性戲曲元素或民間音樂素材為主。
四、結語
縱觀二胡與板胡近百年來的發展歷史,見證了我國民族器樂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現在的胡琴演奏技巧難度與曲目創作難度上不僅能比肩國外的拉弦樂器而且還具有我們華夏民族特有的音樂元素。中國的民族器樂在制作方面也在不斷創新與改良,為了使樂器的性能能夠匹配演奏技術的需要,胡琴制作師們不斷研發改進制作工藝,為演奏者們提供了品質穩定、音色明亮柔美的樂器。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后胡琴藝術的發展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