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在漫長的西方音樂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重要的音樂現象,就是對西方音樂史產生了一定影響的世俗音樂。世俗音樂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一定西方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等方面的變化。研究世俗音樂的發展對我們研究西方音樂來說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究了西方音樂發展史中世俗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世俗音樂
一、引言
現階段,西方國家的音樂史學在我國音樂科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雖然對其研究實踐比較短,可是憑著自己的特性促使著很多學者進行研究,同時獲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可是在對其進行研究當中研究最深的就屬于西方學者的概念框架,如果從中國學者角度探尋該學科的理論及特色,和當前西方音樂在我們國家傳播的范圍方向是背道而馳的,這將是科學研究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困難。
二、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的產生
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和改善。根據生產力發展的不同程度,形成了鄉村和城市。也正因如此,產生了一些民間藝人。這些民間藝人活躍在大街小巷,傳唱著一些簡單的歌曲,深受人們喜愛并且逐漸流行起來。在當時,這種民間流行音樂是被禁止的,因為它改變了教會音樂長期以來對人們的束縛,讓人們擺脫了教會的控制,更加追求自由和民主,促進思想解放。而在此時產生的世俗化思想,更是有別于傳統嚴肅的宗教音樂,形成了自己獨特多樣化的特色音樂。
三、西方音樂史中世俗音樂的發展
(一)世俗音樂在中世紀的發展
雖然宗教音樂在中世紀時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這一時期,世俗音樂也在不斷發展。這一時期的世俗音樂通常以聲樂曲為主,但是也出現了世俗的器樂作品。聲樂作品具有很強的即興性,用一件樂器進行伴奏,而且旋律以單聲部為主,歌詞采用押韻的詩歌,用方言進行演唱,調式主要采用伊奧利亞和愛奧尼亞調式,歌曲形式也只有分節歌和主副歌的形式。在相同的時期宗教作品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復調音樂及多聲部音樂作品,歌詞采用散文式的通常用拉丁文進行演唱,宗教音樂形式多樣。中世紀時期器樂的發展要好于宗教音樂的發展,這一時期,教會音樂通常以聲樂為主。中世紀時期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世俗音樂有神秘劇和奇跡劇。這兩種都屬于禮儀劇的形式在中世紀時期十分盛行。其采用地方方言演唱,而且汲取了大量的民間音樂,把《圣經》的內容和其他內容結合到一起,使用幽默,滑稽的劇情表演,演出時用豎琴琉特琴等樂器伴奏,在當時深受大眾的喜愛。中世紀比較出名的世俗音樂——《我看見云雀撲打著翅膀》是中世紀詩人貝爾納·德·文塔多恩創作的一首分節歌,表現了詩人遭遇愛之冷淡失落與抑郁之情,在當時流傳比較廣。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游吟詩人、騎士歌手、戀詩歌手,名歌手和流浪藝人這樣的世俗音樂的創作者表演者和傳播者。這些藝人可以自己作詩、作曲、演唱和彈奏,他們的存在也為當時世俗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游吟詩人的發祥地是十字軍東征時期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他們用普羅旺斯方言演唱,有各種形式的音樂,如情歌、牧歌、小夜曲、晨歌等,內容通常是以愛情為主。戀詩歌手屬于貴族騎士,他們演唱的歌曲也大多以愛情為內容,他們的音樂受到法國游吟詩人的影響。名歌手則是戀詩歌手的進一步發展,多屬于中產階級,名歌手在行會里有不同的地位,而他們創作的音樂也有十分嚴謹的規范和要求。
(二)西方音樂史研究中的文化缺失修正建議
在對國外音樂歷史進行研究過程中,針對文化缺失的問題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探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著認真學習的態度,主動對西方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學習,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努力解決一些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不平衡的相關問題,發現一些關于制約我們國家的西方音樂歷史中的相關限制因素。客觀講音樂是感性的,可是我們在對國外音樂歷史進行研究屬于主觀的,有可能會和西方人的文化內容相互沖突,由此就會致使我們對此種音樂歷史研究過程中出現某些文化缺失的現象,這是兩邊文化沒有達到共識的現象。因此,我們還是應該加強自身的音樂素質,特別是對音樂相關內容的學習方面,學習態度要謹慎、謙虛對待西方音樂文化內容,對相關內容進行正確的理解,能夠確保更多的人可以有效地融入西方文化歷史當中,感受西方音樂帶來的藝術氛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世俗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世俗音樂帶有非常強的即興性,不同于宗教音樂,歌詞也多采用押韻的詩歌作品,有的用方言演唱,歌曲的形式通常也以分節歌或者主副歌,形式較為單一。世俗歌曲的演唱演奏者、創作者和傳播者通常是漂泊在歐洲各地的游吟詩人、戀詩歌手、名歌手和流浪藝人等,他們對世俗音樂在西方音樂發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志謙.西方音樂歷史若干問題的新視野[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
[2]高士杰.對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的思考[J].人民音樂,1991(06):44-46.
作者簡介:付逸雯,山東大學藝術學院2017級音樂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