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
摘要:戲曲老生行當是一個具有豐富民族文化歷史原型內涵的藝術符號,近千年來,戲曲舞臺上士人君子的故事、上人君子的形象一直是主要的形象,主要載體就是戲曲老生這個行當。在戲曲老生行當這一行當的角度出發,其無疑可以歸屬是戲曲藝術中充分體現了儒家士人君子道德理想的一個角色,本文借以老生的藝術形象以及唱腔藝術進行淺談簡論。
關鍵詞:戲曲;老生;形象分類;唱腔藝術
一、戲曲老生性質、區分
中國戲曲藝術這一門傳統藝術,雖說沒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卻孕育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戲曲這一門多元化的藝術載體,不僅孕育歷史豐富,其藝術體裁也非常地多彩,她的生旦凈末丑、唱念做法、手眼聲法步、燈服音效化.....等將戲曲彰顯得淋漓盡致。然而戲曲老生行當是一個具有豐富民族文化歷史原型內涵的藝術符號。老生又稱須生多以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胡子,戲曲行業的專業術語稱之為“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胡子,專業名稱又叫“蒼三”。白色的三綹胡子叫作“白三”。還有一種就是整片滿口的胡子,但是種類別的人物角色不分綹,術語統稱他為“滿”。
老生行當中除了胡子(髯口)外,其中老生還分為文武兩種,通常人們是以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文老生,武老生。文老生又可以歸類于唱工老生又稱安工老生,主要是以唱、表為主。其動作性較次要,態度安閑沉穩從容。武老生多以武打為主。老生這個行當作為戲曲行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塑造了無數經典的角色,對于老生的角色形象的分類或是流派的劃分,抑或是表演特點的挖掘,都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關注與研究的東西,這對于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近千年來,戲曲舞臺上士人君子的故事、士人君子的形象一直都是受眾最為喜歡的人物角色,也是正面人物的主要代表的形象,主要載體就是戲曲老生這個行當他能夠很好地將戲曲行當藝術中老生這一門行當那種文質彬彬、積極有為、鐵肩擔道義的“士人”“君子”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老生”行當中的形象分類
從主觀角度去評判老生行當無疑是中國戲曲藝術中最能充分體現出儒家士人君子的那種道德理想的一個行當角色,出客觀角度去看有能夠很好地流露出了其背后隱含的是民間藝術對社會精英群體最美的歷史記憶和想象。以傳統士人君子為原型的老生行是由一系列指向穩定而鮮明的具體人物形象群所建構起來的,繼承了元雜劇、明傳奇末行、正生扮演“公忠者”正面形象的特點,具體來看,主要由三大類構成,其中的老生角色人物,通常可以分為關鍵英雄、忠臣好人、帝王先賢等人物,
戲曲藝術關于老生這一角色的“關鍵英雄”通常泛指的是根據人物的原型以及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些英雄人物,在關鍵重要的歷史事件中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為,進而改變了整體局勢,即為關鍵英雄角色例如:鄭成功、林則徐、戚繼光、岳飛等英雄人物。該類角色往往與我國各類記載歷史典故有關,隸屬于歷史上真實存活的人物,然而是戲劇工作者進行了文學整理改編形成戲劇表現的藝術形式,最終形成了戲劇舞臺藝術作品。這類的故事通常比較引人入勝,情節也跌宕起伏,尤其是老生角色,它在這種題材元素下作為正義的化身,在這類的戲劇當中往往有比較多的戲份和表演出現。所謂亂世出英雄,這類戲劇的背景從劇情角度設定通常都是涉及國家危難之際,所以往往具有非常強烈的代入感,也能起到促使人們通過戲劇的形式認識到很多的道理。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所以該類的老生角色形象往深入人心。
另一種的“忠臣好人”角色當中,往往是充滿了正義感、正能量的角色群體,與其好的人物對象的情況中通常會有對應的壞人的形象,這樣的好與壞、善與惡的互相對比凸顯出老生形象的高大偉岸。在戲曲傳統的古典戲劇作品中,該類的老生角色往往是以除暴安良、為民除害為主居多,而近代戲劇的老生角色則往往以拯救家國的形象出現。那么在“帝王先賢”這一類的老生角色當中,往往都是塑造了非常好的明君形象,這些明君的形象往往不是真實表現,而是人們的寄托美好向往的一種化身,是劇作家通過文筆的勾勒,流露出一種人民以及社會向往的人物形象。在戲曲舞臺作品里,雖然帝王先賢都掌握著很重的權力,處在社會中心的位置,但他們還是為民著想,處處替各位百姓擔憂,為國家社和操操心。在這類老生角色中很少有不好的君主形象出現。
三、“老生”的唱腔藝術
唱念做打是戲曲藝術區別于其他戲劇藝術的根本。談及唱,那么戲曲老生作為戲曲舞臺行當角色的一員,其的傳統唱腔藝術形式,也是具有和其他唱腔迥異的藝術特點,那么作為戲曲從業人員,尤其是擅長扮演老生的業內人士而言想要展示戲曲老生唱腔的韻味,那么演員自身就得必須苦加練習。作為一名專業演員如果在表演過程中,演員無法掌握好老生的唱腔藝術標準和演唱技巧,那么就會很直接地影響到戲曲藝術形式尤其老生這一行當角色的發揮。老生的唱腔韻味獨特之外,其的唱腔在戲曲發音方面也是較為特殊的,通常的戲曲老生演員慣用的是一種提喉的方法,這種提喉的方法能夠有效地使得口腔和鼻腔之間產生共鳴,對聲音進行調節,觀眾可以根據行當唱法尤其是老生唱法的不同,領會到戲曲藝術不同的魅力。
從戲曲藝術綜合性、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老生唱腔和傳統的唱腔以及其他行當的唱腔相比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相而較之老生唱腔在唱腔方面是有折自己有很多獨特的優點,例如聲音洪亮、吐字清晰、字正腔圓、發音自然等特點,那么在這么一個好的基礎上我們作為從業戲曲專業的從業者應該的認識到它的利害之處,所以筆者認為表演者必須保留住傳統唱腔的優點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完善對于傳統唱腔的傳承,戲曲之所以繁衍生息未曾斷層,那就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不斷地創新、不斷學習總結出來的結果,所以作為新一代的繼承人,我們要把傳統的東西繼承下來,在繼承的基礎上去發展。所以說我們要在掌握了傳統唱腔的演唱技巧之后,可以嘗試去創新新鮮的唱法進行結合,利用傳統與創新相互融合從而帶給聽眾新鮮的藝術享受。更加具有舞臺表現力,使得老生唱腔形式更加豐富、更加多彩。
說到傳承我們會聯想到發展,提到發展當然離不開創新,那么戲曲;老生的唱腔藝術的創新意識如何深入呢?筆者認為老生唱腔的創新它需要多的還是專業的表演人員來完成,戲曲老生唱腔想要獲得更好地發展,需要表演者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創新的需求量,和強化演員的創新意識,只有注重這三方面的基本那么老生的唱腔才能更好的為觀眾呈現。不然的話就像很多表演者在練習老生的唱腔唱法的時候,往往在乎傳統的唱腔技巧的練習,幾乎沒有結合自身的經驗去融入、去探討從而進行調整,所以說作為專業人士在學習傳統的唱腔藝術的同時,包括發音和咬字的時候,必須根據自身特點對老生唱法進行揣摩,尋找到完善演唱技巧的路徑,實現老生唱腔的創新目標。
四、結語
如果說,戲曲藝術形態的老生行當以角色的建構、形象指向的構成及其劇目敘事,定格了中華民族積極有為、鐵肩擔道義且文質彬彬、中正穩健的士人君子形象類型,那么反過來說,傳統社會精英群體的士人君子則清楚地表征了老生行當角色現實中原本、最初的形象類型。因此,無論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還是戲曲行當藝術的理論研究,老生行當蘊涵的深層文化意蘊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然而戲曲藝術的行當角色在我國歷經了很多的發展和進步,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行當表演體系以及表演形式,那么老生角色在梨園行業內的受眾也是非常廣泛,說白了也是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相信在未來通過各位從業者的努力,會獲得更好更快速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越悠久、原型的意味就越濃厚、越豐富、其影響力也越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