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巍


摘要:泥塑是傳統雕塑形式的一種,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用手捏制成的一些簡單的各種形體。根據我校地處山區的特點,大山深處多的是黏土和石料,同學們在各自的家里就地取材,通過線上網課學習,可以做出很多想做的作品。
關鍵詞:雕塑;設計;制作
一、引言
山東省沂源縣河湖中學,地處沂蒙山腹地——沂源,顧名思義,這里是沂河的發源地,不光有豐茂的水草和植被還有各種土壤。這就為泥塑學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本學期,筆者把初中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賦予材料以生命》的第二課《雕塑小品設計制作》之二——“泥塑小品制作”作為研究課題,希望學生能在學習傳統技藝的同時有所創新。雖然大家都居家上網課,但這并不妨礙筆者通過網絡和電話進行正常的交流學習,下面是筆者在網課直播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和實際教室面授不同的是這一系列的環節是用直播的方式展示在網課上而已。
二、泥塑小品的制作及教學方法
由于泥塑制作方法不太復雜,成品即可作為陳設擺件,又可作為學具玩具;所以,學生對泥塑興趣極大。現將泥塑小品的制作及教學方法簡單介紹如下:
(一)材料和工具
黏土:塑造的基本材料。將黏土風干后,除去雜質,用水浸泡一晝夜,再經過多次摔打,土就變得細膩圓潤,一直摔打到不沾手為止然后把泥用濕布包上,置于塑料袋內,保持水分待上課用。如果無黏土,可將一般泥去掉雜質,摻入少許棉花和棉纖維加以捶打,也可增加粘性,干后防開裂。
(二)制作步驟
雕塑分為圓雕和浮雕兩種形式。圓雕是全立體的,浮雕是半立體的。泥塑大都是立體造型,這樣對實物就要進行全面觀察,抓住物體的特征,把復雜形體加以概括成簡單的幾何形體,用表現性的手法進行制作 。首先從整體塑造出一個大的輪廓,然后再刻畫塑造局部,最后統一調整。
在本次泥塑教學中,讓學生開始做一些簡單的立體造型習作,用泥設計制作一件小擺件。第一課時先讓學生臨摹或寫生一些靜物,然后過渡到動物及人物制作,等學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后,再在第二課時的創作課上,要求學生創新制作出一兩件小型作品。為了使泥塑成型后能穩定陳列,制作過程中可將鐵絲骨架釘在一個木板底托上,如下圖所示。
三、彩塑
彩塑是我國傳統雕塑藝術的重要形式。它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捏塑成的各種物體,涂上艷麗的色彩,加工制成的民間工藝品。民間彩塑,多做玩具或欣賞品,風格質樸,不求細節但求神似。北方民間彩塑色濃艷麗,如濰坊民間彩塑。南方的彩塑則色調淡雅,風格寫實。
彩塑的步驟是:先把做好的泥坯晾干,再用濕布揩擦,使表面平整、 光滑,然后均勻的用丙烯顏料涂上一層白色。丙烯白色顏料,作為底色,待底色干后,再涂其他顏色;最好用丙烯上色,干后不怕水不開裂。如果用水粉顏料上色,涂好晾干后,可刷一層清漆或雞蛋清作保護,同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掛泥塑形時應盡可能地對被表現物的外部形象特征及其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局部做比較深入的了解,然后通過對泥料的堆加和剔除,先塑造大形,如圖所示再刻畫細部,一點一點細致深入的逐步刻畫,直至完成。如下圖所示讓學生把握好泥塑是以靜態造型來表現動態,這往往是作品取得生動效果的重要原因。
四、浮雕
和立體的圓雕不同,半立體的浮雕是被壓縮在平面上的一種雕塑形式,在壓縮的基礎上運用形體凹凸的面,以及受光所造成的明暗關系,透視關系來表現它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它像立體的畫,人們只能從正面欣賞。人們習慣的把較厚的稱為高浮雕,較薄的稱為低浮雕。在本課的學習中也可采用浮雕這種形式來進行練習和創作。
浮雕的制作方法:先做一塊泥板,用小刀在泥板上畫出所要表現人物的輪廓,然后根據輪廓去堆泥或先挖去輪廓以外的泥,作為基本層次。層次對浮雕來說很重要,所以一開始就要確定大的層次,定出最高點與最低點,然后根據所表現人物的形體、結構,以壓縮后的高低起伏來塑造,直至調整完成。引導學生在學習吸收傳統制作方法的同時,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點創新出其他的花樣。豐富泥塑的題材和內涵。
五、總結
總之,泥塑課的教學涉及許多方面,它擴大了學生表現藝術的范疇,使他們從習慣于平面繪畫,發展到用立體造型來表現物體,使他們的審美水平、立體造型能力、創新能力都更上了一層樓。我認為這種課既發揚了傳統文化的技藝特點又可以讓學生在傳統的基礎上隨意地加以創新和改造,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泥塑小品的學習和制作,給上網課的同學們帶來了許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