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藝術的起源一直有著紛繁的答案。答案其一認為,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描摹。而當后現代藝術的思潮席卷而來,這一答案就未免顯得片面了。藝術的發展都包含著超出日常生產生活的自我意識的表現。從洞壁涂鴉到CG繪畫,從堆石頭到建筑藝術,人類將現實抽離,佐以想象力并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與認識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各種表現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藝術形式。而目前,這些頗具意味的藝術形式還在伴隨著反復的實踐不斷分化前進。
關鍵詞:藝術創作;主觀能動性;靈感
一、主觀意識是藝術來源和動力
任何一項藝術都包含著主體(即藝術家)對客體(即創作材料媒介或手段)的主觀能動作用。即使是常被人認為僅僅是復制客觀世界的攝影,也包含著藝術家的藝術觀念。藝術作品直接反映著藝術家的思想品德、藝術素養、志趣情操和情感感悟,作為藝術家的審美對象和觀念對象,它來自每個藝術家的生活經歷,是藝術家觀察世界經驗的產物。它承載著創作主體的理念,而主體想要表達的欲望也正是藝術創作的內部動力。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使藝術家成為藝術家的是作品。因為一部作品給作者帶來聲譽,這就是說,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藝術的主人身份出現。[1]
二、藝術在實踐中發展
藝術的發展始終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古今中外的歷代藝術家在現實世界中實踐中反復探索,不斷地更新認知。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繼承和創新是藝術內部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藝術的創作與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人類在藝術活動中對現實材料進行提煉和運用,并在實踐中分化出不同的藝術門類和藝術流派。這種分化與發展準確地來說是呈螺旋式前進的,是曲折但持續向前發展的,其中有符合歷史規律的循環,也有創造性偶然飛躍,但總的來說,不管是歷史進程中藝術門類和流派的分化與匯流,還是藝術作品的創作與發展,是符合并且不會脫離實踐的基本規律的。藝術家對原始素材進行積累,對客觀世界進行總結,開始的藝術創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以攝影藝術為例。人類對攝影藝術的探索源于1837年攝影術的發明。當按下快門1/25秒的瞬間就能記錄下繪畫工匠數日辛勞才能完成的畫面,人們找到了新的手段來進行創作。相比較于傳統藝術油畫,其便捷的操作和較為低廉的入門成本成就了那個年代的另一批藝術家。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每個藝術門類都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得到保留,反之將會被歷史淹沒。在藝術創作中人們發現,攝影除了復刻現實世界外,還能制造出異于繪畫的特殊效果,比如通過改變曝光時間和各類暗房技術能夠創造出的非現實感。這時,攝影藝術有了獨特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表達方式和審美內涵。
一個藝術門類的理論和審美都并非是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來的,人們總是在藝術實踐中得到新的認知,而這種認知也并非一成不變,時常會有矛盾甚至是推翻,但從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這種認知和發展始終是前進的向上的。當印象派突出了19世紀現實主義的重圍,現代光學的研究和作品中濃烈的主觀氛圍情感刷新了人們的認知。沿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們越來越熱衷于使用現成品來進行藝術創作,挑戰傳統制度下的文化觀念。而今天看來,利用現成品作為藝術創作的材料已經是當代藝術中很常用的手法之一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深廣,作為精神勞動的藝術創作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指導藝術創作更好地進行
千百年來,人們對于藝術創作奧秘的求索從未停止過。流芳百世的佳作究竟是來源于一次靈感的迸發,還是藝術家殫精竭慮步步打磨的結果。究竟是理性指導著實踐,還是豐沛的情感占主導地位。藝術創作作為一項有目的有意識的精神活動,其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把握好這種客觀規律能夠更好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并且檢驗和完善藝術創作的發展途徑。而在創作過程中怎么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來進行謀劃是每個藝術家都值得思考并為之付諸反復實踐的。幸運的是,當代藝術創作們已經擁有了大把資源和前人的經驗,可以在理論指導下以直線化的路徑將設計好的作品實現。我們已經拋棄了那些未必能達到預想效果的暗房技術而轉用更高效的Photoshop軟件,我們已經有了三維掃描技術甚至不需多加建模都可以復刻萬物,我們甚至可以利用算法來使計算機自動繪制變幻莫測的圖案。但不幸的是,這些也正在削弱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比起20世紀的現代藝術大師們,當代確實更加缺乏這樣具有活力的藝術創造者。各類科學技術不當成為我們創作過程中的掣肘,反之,我們在積極掌握或了解了技術之后,應為轉化為藝術表達的媒介并為創作所用。作為藝術創作者,敏銳地察覺媒介的特性,以需要表達的內容和主題為核心,確立風格和受眾的定位,靈活運動各項技術來建立敘述語法,將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大。
四、總結
認識論提出,指導實踐的認識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又會反作用于實踐,在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和創作者通過自身的實踐不斷證明了這一真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藝術家的創作相比過往,環境更加自由、更容易被主流受眾接納認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環境下,當代的藝術創作者需保持自身觀察事物的敏銳度,通過生活素材的被動與主動的積累,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熟悉媒材屬性掌握一定的新興技術,在主觀能動性最大化的條件下加以運用,在認識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從而更好地推動藝術創作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作者簡介:程心怡,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