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瑜 張虎彪 張靜凱 羅左瑤 陳康旎
摘要: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鄉村公共游憩空間景觀設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西北堡村公共空間建設主要服務于當地村民及少量外來游客,其目的在于解決村民游憩空間不足,改善村內環境問題。設計從村莊實際需求出發,充分利用前期調研所獲得的場地信息,緊密結合了場地地形地勢、民俗特色文化和人文歷史等有價值的資源。項目不僅拓展了村民的游憩空間,也對村內基礎設施進行改善,使西北堡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關鍵詞:鄉村公共游憩空間;村民;景觀設計
美麗鄉村建設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大熱點問題,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美麗鄉村建設是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對傳統文化有著保護和傳承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村精神文明的需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村民利益,促進民生和諧。美麗鄉村建設會使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傳承發揚,同時吸引人才和資金,形成城鄉融合的城鎮化結構,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作用。
雖然鄉村振興計劃已經實施,但農村生活環境并未得到村民的滿意,并且有些鄉村改造未能夠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進行改造,而是違背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性,只為一度的進行表面上的改建,根本問題沒有被解決。鄉村中公共活動空間、村民游憩場地及交通基礎設施不齊全,這些都是美麗鄉村需要建 設的重點。
西北堡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境內,地處順平縣、保定市、北京市、石家莊市的中心地帶,臨近國道G107,附近交通便利。村子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通過對西北堡村的調研分析,發現了當地主要存在的問題及可利用的鄉土文化,并對這些問題制定解決方案。
一、村落問題現狀
我們選取了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西北堡村為調研設計對象。
(一)村落西南部的后花園,園中種植瓜果蔬菜,整體綠化過多,觀賞性較差,地面鋪裝破碎,場地部分空間長時間荒廢,雜草叢生。
(二)建筑風貌:以老舊磚、磚混建筑為主,多為1-2層,沿街建筑界面大,經過統一粉刷。
(三)道路情況:道路不成系統,村莊主要道路硬化,巷道水泥地過于硬化,街道缺乏觀賞性。部分現狀水泥路面需修復;道路綠化不完善。
(四)綠化情況:村莊大面積空地,綠化率低,道路兩側、住宅前土地基本裸露狀態。
(五)基礎設施:水量不足,無供熱設施,場地內沒有公廁,不能夠滿足人的需求。
(六)服務設施:村內公共活動空間較為缺乏,鄉村文娛設施缺乏,功能設施不夠完善。
(七)經濟資源:村民現狀收入主要來源為種植草莓,以及進城務工。而依托草莓種植提供相應的配套設施不完善,自發生產,缺乏管理。雜物堆置,占用空間公共空間,荒廢院落,空廢現象明顯,環境衛生較差。
(八)村落中心偏東地塊,緊鄰村委會,是村民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進入西北堡村后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并稍做停留的場所。是兩塊尚未開發的土地。南邊的這塊土地是一個較大的土坑:北邊的這塊綠地現存的樹木較多,緊鄰北邊村子里的小型圖書館。但此地塊缺乏治理,塵土飛揚,地塊內有兩處土坑,成為垃圾堆放場所,影響村民正常生活和交通。
二、解決方案及措施
(一)村莊整體改造
1.建筑整治:屋頂使用黑色瓦片;墻面用白色涂料(或采用淡黃色、淺藍色、淺綠色涂料):坡檐為黑色瓦片;護墻選擇石制材料,將鄉村參差不齊的建設做一個視覺上的統一。
2.道路整治:在植物搭配上進行合理化設計,在鋪裝設計上以當地石材為主。把對院落的綠化作為重點,可為街巷道路提供樹蔭,對原本的街巷進行重新整治,對建筑外立面進行粉刷和設計,建筑門前鋪地采用石制植草磚結合綠化設置;增設垃圾收集箱、休息椅、路燈等小品。
3.圍墻整治:對原本圍墻進行清洗,清洗后可選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修補;墻面勾縫較臟或已損壞的可重新用白色或灰色水泥進行勾縫。
(二)農家樂設計
由于村內沒有大型活動空間,村民常在西北堡村后花園聚集進行社交活動。此處周邊沒有飯店,在改造過程中配合園內瓜果蔬菜做餐飲景觀設計,設計成農家樂形式。
整個空間形式借用泡泡的形式,用多個圓圈相互交錯相互來構成;以路為主枝干,將多個交錯的區域相互串聯。在局部區域采用波紋的方式將一些區域變得更加私密。
景觀餐飲中,由于包含散座區域和包間區域,因此借用泡泡的形式,以每個泡泡作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安排一種職能;另外利用道路將這些泡泡串聯。通過在每個單元周邊種植不同的花徑來強調突出每個單元。整個農家樂由多人大包間、花階、精品小包間、樹蔭空間、樹蔭散座、中心散座、衛生間、停車場、后廚來構成。
(三)廣場設計
1.整體概述
村落中住戶分布密集,但缺少一個承載集散(如每月集市)、會議、休閑娛樂的場所,而村落中心偏東,緊鄰村委會地塊地理位置便利,結合健身娛樂等功能設計廣場,廣場設計為此次改造的重點。
本案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西北堡村,現狀地形為兩塊綠地,一塊為種滿樹木的林地,一塊為較大的土坑。北邊緊鄰小型圖書館,東邊是村子的主要道路,緊挨著村委會。村子里的大型活動場所較少,所以這兩塊綠地適應設計成一些大型活動場所,以供村子里的老人和兒童玩耍鍛煉。因此結合整體來說,對這兩塊進行鄉村綠地改造。
2.規劃原則
(1)以人為本——以居民的生活環境為重點,創造一種綠意盎然,自然寬敞的活動環境。
(2)相互融合——注重人與環境之間的融合,注重休閑區與村內運動場地的融合,注重居住空間與村內游憩空間的融合。
(3)安全——對人車進行分流,增添人行、車行以及游憩道路的利用率。
(4)完善——對村內基礎設施進行修建。
3.設計理念
在游憩場地中布置花架、石凳等小品設施,能夠使得居民的活動與村內建筑、綠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村內的交流、活動場所,也與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相符合。通過對村莊的調研,結合當地地勢地貌進行自下而上的設計。整個廣場以圓形中心,由老人健身活動區,兒童娛樂區,安靜休閑區和植物觀賞區等五部分組成。健身區利用當地鄉土樹種國槐,為基調樹,對場地進行圍合,既能提升景觀空間感,又能形成樹蔭,樹下設置小品坐凳為人們提供休憩場所。中心廣場的鋪裝與整體形式相互呼應,村民可在此地進行娛樂活動、聊天等,促進村民之間的和諧。植物觀賞區豐富的植物景觀,以喬灌草進行搭配,豐富植物的多樣性,增加其生態價值,在整個設計體現了良好的新農村文化內涵。
4.植物配置
將村中常見的毛白楊、國槐作為整個空間中的基調樹種植。在場地中種植當地常見樹種,既能使植物的存活率得到保障,又能夠降低種植成本。
村落由于地處北方,干旱少雨,水資源較少,在植物的種植上選擇抗旱性植物,如國槐、白楊、旱柳、松柏、合歡等植物。在種植中結合當地地形地貌,以及場地功能定位進行合理的植物種植。由于村中不像城市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所以在植物的選取上盡量選擇多年生植物,降低人工成本,減少后期管理投入。
在植物配置過程中,將喬,灌,草進行合理的搭配,增強空間的層次感;結合各異的種植形式以及植物色彩來烘托出場所中豐富變換的空間,將景觀的觀賞性充分發揮;花卉點綴于花壇之中,構成美麗的鄉村公共游憩空間。
三、總結
通過對西北堡村的景觀改造設計,充分了解場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從場地與周圍環境出發進行自下而上的設計;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習慣,當地民俗人文歷史,創造一處有鄉村歸屬感的場域;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產業資源與地理環境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并且在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注意保護原有動植物,使得生物有更好的棲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
利用有限資源,實現當地可持續發展,要改善人文環境,強化在地性記憶與情感,同時能夠創造多元化業態空間,促進村民與游客的良性互動,形成商業價值相互支撐,打造“眾創、共建、共享、共贏”的產業生態圈,全面推動鄉村的經濟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加文,貝倫斯,等.城市公園與開放空間規劃設計[M].李明,胡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美)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4](美)羅杰·特蘭西克.尋找失落空間——城市設計的理論[M].朱子瑜.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