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記錄世界各民族各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的民族舞蹈,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僅僅提盒民族生活方式,符合民族的審美特點,是我們甚至世界非常珍貴的一筆文化財富,首先我們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基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能隨意去改變,這就是非遺舞蹈再現和創作概念的區別。
關鍵詞:“非遺”舞蹈元素;群文舞蹈創作;體現
一、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人們對于精神文化參差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文藝作品創作是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生活方式。非遺凝聚了人們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凝聚了人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情感,民俗舞蹈是各民族風俗活動的具體體現,群文化就是群眾文化,群文化的前提是群眾這一基礎,群文化的創作不能離開群眾,因此,群文化在創作過程中始終要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群文舞蹈具有群眾性、自由性等特性,因此,群文舞蹈創作時要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群文舞蹈內涵要和群眾生活產生聯系,要以群眾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創作素材,使其創作具有一定的藝術特性又能夠做到通俗易懂。
二、“非遺”舞蹈的重要意義
2003年國際標準法律曾經對非遺做出準確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個群體視為文化遺產的實際實踐。當前社會形勢非遺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非遺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特質等,這些民族特質即使經歷社會變遷仍然有很強的民族感情維系功能,比如說嶺南民間舞蹈就是嶺南地區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具體表現,嶺南民間舞蹈是民族特色舞蹈之一。鑒于非遺的這一重要性,當前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開始成為重要任務。
三、“非遺”舞蹈元素與群文舞蹈的保留與創作
眾所周知,我國作為民族大國,民俗文化自然也很豐富,非遺項目傳承作為社會熱點,預保護的歷史文獻也是我們保護的重點對象,近十年來,國家開展多項活動對公眾宣傳非遺項目,普及公眾對非遺項目的認知,將盡可能多的民俗文化流傳下來。
“非遺”舞蹈是一種很值得保留的文化軌跡,非遺舞蹈大多來自宗教氣息濃厚的地區,一般是在節假日和祭祀中會用到,通過肢體動作表達人們對生活的訴求,比如廣東嶺南地區的特色獅舞、龍舞、采茶舞、獵步舞等舞蹈,就是在特定宗教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舞蹈,一旦離開這個特定的背景,那么將很難體會到舞蹈的內涵和感情。
而當今文化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國內文化也在高速發展,形式豐富的舞臺表演將許多民俗舞蹈搬上舞臺,同時民俗舞蹈變得更加豐富,但是民俗舞蹈失去原本環境的依托,只是完整地在舞臺呈現,這一點還是值得商榷的,所有的文化都要傳承和創新,非遺舞蹈一樣也要經歷這一過程,哪些部分可以傳承,哪些部分可以創新,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表演類一般都是將事物再現舞臺,不加任何新的元素及手段。但是創作類的民俗舞蹈,就必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表現在群文舞蹈尤其顯著,民俗素材很多,但是如果要成為一個作品就需要通過創新手段將素材變得更有意義!
四、“非遺”舞蹈元素對群文舞蹈的創作影響體現
(一)舞蹈藝術形態
嶺南地區尤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因此,嶺南地區的舞蹈或者藝術形式側面反映了當地的生活特色,曾經有一個法國批判家說道:“作品的生命力是由其時代特點決定的。”這也進一步說明,嶺南舞蹈在經歷悠久歷史后,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局面,嶺南舞蹈創作運用了許多該地區原生態的元素,通過對這些原生態元素的加工,提升舞蹈形態,以直供村民老百姓最初級的慶典祭祀事象為例:嶺南地區人民以酒歌的形式表達祈福驅邪的情感,他們一般邊跳舞邊喝酒,連續三天,這種跳舞喝酒的藝術形態通過藝術家的加工,就可以加入任務角色,呈現一個完整的舞臺再現。
(二)作品的內涵
作品內涵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因素,二是精神因素,環境因素就是文化結合當時人們生活和生產過程,將生活和生產中的特色轉為舞蹈特有的神韻。由此,在進行群文舞蹈創作時就要考慮到人們生活中所處的環境、生活習慣等。精神因素就是將時代的價值觀和思想內涵表達出來,在創作群文舞蹈時通過舞蹈形式 把這一時代的特征和在這一時代中人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收獲的成果以及這些付出對整個時代的意義表達出來。
五、結語
總而言之,文藝創作人員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總結出一系列創作素材,之后將這些創作素材以更加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藝術創作是依據人們的生活需求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創作活動的素材來源于社會生活、基層人民,非遺文化舞蹈和群文舞蹈在一定層面上來說是相似的,因此,當今群文舞蹈創作中引用“非遺”舞蹈文化獨具特色的核心元素,在藝術形態和作品內涵兩個方面激發群文舞蹈創作的構思和藝術靈感。
參考文獻:
[1]楊曉娜.“非遺”舞蹈元素對群文舞蹈創作的體現[J].戲劇之家,2018(32):114.
[2]鄭增琴.非遺舞蹈對群文舞蹈創作的影響[J].參花(下),2019(11):156.
[3]戴沉沉.提高群文舞蹈創作審美高度的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9(11):7-8.
作者簡介:譚圣博,河池市宜州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