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地方戲從清朝康熙年間伊始,至今已有近350年的歷史,以二人轉為本體的一樹多枝的舞臺載體,為東北地方戲的表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形成了“南靠浪,北靠唱,兩講板頭東耍棒”等多種流派;出現了眾多“轉星”燦若星河;各種表演手法、技巧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的達到了讓觀眾“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癡迷程度。
關鍵詞:二人轉;表演;特征
二人轉是東北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和魅力的品牌之一。美學家王朝聞先生說,二人轉“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是帶刺兒的玫瑰花”。二人轉來自民間,又流傳于民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以土香土色、載歌載舞、化出化入、靈活輕便而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人們稱它為“唱得好聽,舞得優美,逗得風趣,扮得逼真,絕活精湛”。二人轉之所以久盛不衰,其主要魅力,在于雅俗之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是二人轉的一個重要特色。有人將地方戲的表演手段概括為“說、唱、扮、舞、絕”五功,我認為還應拓寬補充,應為“說、唱、扮、舞、絕、學、逗、做”等更多的藝術形式。
一、二人轉的基本表演形式
一是說。說,在戲曲表演藝術中稱為“白”或“道白”“白口”,是戲曲表演藝術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曾有“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以言其重要性。地方戲中的“說”,稱為“說口”或“口”,又包括許多種,其中以“俏口”“套子口”“疙瘩口”等最為常見。
二是唱。唱是地方戲與戲曲的基礎表演手段,從前藝人被稱作“唱戲的”“唱二人轉的”,足見唱功的重要性。戲曲與地方戲的流派,主要通過唱腔藝術來體現,都通過各自的唱腔藝術的獨特風格來體現。同時,戲曲劇種的特色,也主要以各自的唱腔藝術為其標志。地方戲的唱功,除要求具有一般戲曲的“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等特點外,還要做到“字兒、味兒、寸兒、勁兒、份兒、趣兒”俱佳。字兒,即吐字清楚,不“吃字兒”;味兒,即有味道,有韻味;寸兒,即合“尺寸”,重節奏;勁兒,即重強弱變化,并要唱出人物的“心勁兒”,也就是唱出人物的內心感情;份兒,即角色的身份,要有主演的派頭;趣兒,即生活情趣。如二人轉《楊八姐游春》中楊八姐的唱腔、《馬前潑水》中崔氏的唱腔、拉場戲《二大媽探病》中二大媽的唱腔,雖然都是女腔,但名門閨秀、將門之女的楊八姐,與嫌貧愛富的崔氏及樂于助人的二大媽,個性迥異,所以其唱腔也各具自己的特點,絕不是千篇一律,眾口一腔。
三是扮。扮即扮相。地方戲表演中的“扮”,除了包含戲曲的“扮相”(化妝與服裝)外,還包含“賣相”,即表演,主要通過面部來表現,有時也通過形體動作來體現。
四是舞。舞即舞蹈,地方戲中主要是“浪三場”,也稱“走場”,既有戲曲舞蹈成分,又有東北大秧歌成分。
五是絕。絕即絕活,包括手絹、扇子、手玉子等各種功法與出手。
六是學。學即學其他藝術,亦稱“學舌”,雖系相聲常見的表演手段,但地方戲中也較常見,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戲表演中常中間“打住”,學唱一些流行歌曲,深受青年觀眾歡迎,此法應予提倡。
七是逗。逗即逗笑,相聲的一逗一捧,地方戲的一丑一旦,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是做。做即表演,是說、唱、扮、舞、絕、學、逗的統領與綜合。
二、二人轉的曲調形式
二是曲調豐富,優雅動聽。二人轉是“唱”出來的,俗稱“秧歌打底兒,蓮花落鑲邊”。二人轉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稱。主要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嗨嗨、武嗨嗨、抱板、紅柳子、哭縻子、四平調、小翻車、靠山調,所以又稱十大主調。
胡胡腔是二人轉主要曲調,節奏歡快、紅火,旋律跳躍性大、高亢、豪放。大多數用于二人轉節目的開頭,適于交代故事的時間,地點,背景,環境以及主題。胡胡腔是上、下曲體結構帶行腔的曲調,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適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詞。胡胡腔曲調豐富,頓板頗多。在《豬八戒拱地》中從日出東來還轉東到全憑大圣顯神通就是胡胡腔。
武嗨嗨是二人轉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曲調,是二人轉節目的支撐曲調。武嗨嗨曲調平穩舒緩,節奏變化豐富,甩腔棱角大,過門規范,紅火,長于演唱大段唱詞。文嗨嗨是二人轉主要曲調,上、下句曲體結構帶行腔。文嗨嗨旋律性強,抒情,落音固定,上句-2-1,下句-6-5,文嗨嗨分慢板,中板,快板三種。抱板也稱[流水]是一種朗誦調,絕大多數是歸“6”調式,沒有樂隊伴奏,其中還包括一種旋律性較強的曲調稱[抱板腔]。這個唱腔在50年代的二人轉《買雞送雞》有,就是在大娘去給大夫送雞的一節就是抱板腔。四平調又叫[東北大鼓調],它是從東北大鼓移植到二人轉里來的,它節奏緩慢,旋律抒情細膩,長于演唱大段唱詞,詞格十字句為最佳,多個字顯得好唱,俏皮靈活。在羅成算卦中從叫一聲列賢到不知道我算得全不全屬于此曲牌。靠山調又名[窮棒子調][盤家鄉調][搟面調],其節奏平緩,常于敘事,拉場戲的支撐曲調,靠山調旋律樸素,憨實,規律性較強,從而易記,上口,頗具戲劇性音樂語匯特點。紅柳子是單出頭和拉場戲的支撐性曲調,落音規范,上句-1,下句-3,甩腔-6。它旋律樸素,是說唱性和戲劇性并存的曲調,紅柳子是4/4節拍,擊三節板,節奏平穩,舒緩,長于表達莊重,深沉的情緒和氣氛。紅柳子中還有一種板腔叫[硬口柳子]往往用在一個節目的最后段落。小翻車又名[句句歡],屬于激情板腔,大多數用在一個劇目的最后段落,結尾處,它的腔格,詞格適應性廣,節奏自由,擺字靈活,抻一抻,緊一緊都行,1/4節拍。在豬八戒拱地中從師弟他把決心表到保護師傅去取經屬于這個曲牌。
總之,二人轉的表演,是說學逗唱、載歌載舞,上裝下裝,相得益彰;敘述統領,做舞配合;化入化出,變化靈活;“千軍萬馬,全憑咱倆”。作為一名二人轉演員,不僅僅要有好嗓子,更要有突出的絕技。
作者簡介:徐惠,饒河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