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欄刊出兩篇文章。晁雪婷、董曉博合作的《烏爾第三王朝貢物中心的檔案管理研析》提出,烏爾第三王朝貢物中心作為該王朝直屬行政管理機構具有當時最高水平的檔案管理和保存能力,可能已經形成專門的檔案管理部門,其所管檔案對研究烏爾第三王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具有重要意義。何珵的《智術傳統的繼承與革新——伊索克拉底演說辭<海倫>序言析讀》分析古希臘伊索克拉底演說辭《海倫》序言對5世紀智術師高爾吉亞斯的評價。伊索克拉底批評高爾吉亞斯空談,主張演說辭必須關注城邦重大主題,同時他又通過贊揚海倫美德來表達其重視道德教育的主張。
“拜占庭與歐洲中世紀”欄刊出的陳立軍《中世紀思想與話語的積淀——論西歐窮人權利理論的形成》提出,西歐窮人權利觀念濫觴于基督教教義及日耳曼人習慣法,經中世紀教會法學家的闡釋而成為理論。該理論為近代西方權利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思想與話語基礎。王棟《中世紀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新理路——讀<英國“憲政王權”論稿>》評論孟廣林新著《英國“憲政王權”論稿》,認為該書通過對“文本中的政治”、“制度中的政治”的研究,透視“實際發生的政治”,總結出政治史研究中的“利益原則”和“實力對比原則”,雖不無瑕疵但開拓了中世紀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新理路。
“中國先秦史”欄刊出許兆昌、史寧寧合作的《從<周禮·太仆>看清華簡<攝命>》。該文認為《周禮》所載太仆職事與清華簡《攝命》所載攝的主要職事存在一致性。《周禮·太仆》為解讀《攝命》這一新出文獻提供了重要線索。成富磊的《先秦君臣遇合的神學政治探源——也說<清華簡>“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認為,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中“惟尹躬(允)曁(及)湯咸有一德”句中,“咸有”意為“有”而非“皆有”,“及”字用動詞本義而非表示并列,整句意為“伊尹引導湯,使湯追隨自己,由此湯具有一德。”
“帝制中國”欄刊出3篇文章。魯浩的《六朝嶺南家族統治新探——兼論家族治下的地方權力構造》提出,六朝嶺南“家族統治”有在地豪族“世襲式”統治和僑人家族“斷續式”統治兩種類型,前者依托家族勢力在地方的領導力,后者依賴僑人家族與嶺南吏民的“義故”關系,二者皆反映嶺南地方豪族勢力之強大。鄭鵬《元代推官考論》認為,元代推官復設后廣泛設于路及散府,選任時注重法律知識與刑獄經驗,但始終未能建立類似宋代的專門選任機制,所謂推官“獨專刑名”主要指其負有刑名“專責”而非指“專權”。紀海龍《<明孝宗實錄>焦芳“曲筆”問題考論》認為,《明孝宗實錄》修成后因總裁官之一焦芳故作“曲筆”而備受詬病,但重修建議未被采納,刪正建議應亦未能實行。王世貞等人指出了《明孝宗實錄》中“曲筆”的證據,解釋了焦芳“曲筆”的動機。即便如此,《明孝宗實錄》的史料價值仍不可否認。李東陽、楊廷和等對“曲筆”也難免責。
“東亞歷史文化”欄刊出的馬云超《<新唐書·日本傳>天皇譜系的真實與虛構—— 以<王年代紀>的加工創作為線索》指出,《新唐書·日本傳》中的天皇譜系是在日僧奝然獻給宋太宗的《王年代紀》基礎上加工創作的,刪去了原有關唐亡以后部分,將僧人來華求法內容置換為遣唐使入貢的說法。該文獻反映北宋士人對日本歷史的基本認知。孫衛國《萬歷朝鮮之役前期明軍糧餉供應問題探析》考察“壬辰倭亂”時期明軍糧餉供應問題的由來,認為明軍入朝前朝鮮王朝謊稱已準備充足糧餉,明軍亦備軍需于義州鴨綠江邊,但明軍入朝后朝鮮王朝未能組織有效糧運供給,明軍以白銀為主要媒介的后勤供給也在不使用白銀并缺乏發達糧食市場的朝鮮無法發揮作用。糧餉匱乏是明軍最終接受封貢和談的重要原因。
“跨文化研究”欄刊出李琪的《“絲綢之路”中亞區段族群文明的碰撞與交融——關于中亞細密畫的歷史研討》。該文研究中亞細密畫,認為這是中亞眾多族群聚居、多種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匯中體現波斯、阿拉伯、中國等文化元素融合的結晶,彰顯了各時代中亞族群間的文化差異、交往與融會貫通。萬翔、韓雪飛合作的《專訪英國著名錢幣學家喬·克力勃》是對英國著名錢幣學家喬?克力勃的訪談,涉及錢幣學的方法論、英國錢幣學的最新發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錢幣學研究的主題,以及作者對中國錢幣學研究的認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