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炳城
我國民間常有“父債子還”“人死債消”的說法,前者是說父母去世后,生前債務由其子女償還,后者則說人去世后,其生前所欠債務一筆勾銷,均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對于債務人去世后的所欠債務,我國民法到底有著怎么樣的規定呢?
【案例】2018年1月25日,文某向諶某借款40000元,雙方約定季度利息為750元,文某向諶某出具借條一份,載明“今借到諶某現金肆萬元,一年歸還,利息每季度付750元”等內容。其后,文某意外身故,其家屬獲賠70余萬元。事后,諶某多次與文某家屬溝通,要求歸還借款,均未果。諶某無奈,遂訴至法院。法院最終判決文某家屬在繼承文某遺產范圍內清償諶某借款本金和利息共43000元。
【評析】法院判決并無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其一,權責統一原則,即遺產繼承與承擔債務清償權責相統一,接受繼承的繼承人在享有繼承被繼承人財產權利的同時,應依法清償被繼承人生前所欠債務(指所欠稅款和一般財物債務,下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其拋棄了被繼承人財產權利的同時,也無須再承擔相應的財產義務。其二,繼承人承擔債務清償,以其接受繼承并實際取得遺產為前提,如果享有繼承權的繼承人放棄繼承,或者接受繼承但沒有實際取得遺產,則無須承擔被繼承人的債務。其三,有限清償原則,繼承人清償被繼承人生前的債務,以其所繼承遺產的實際價值為上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不負有清償義務。其四,保留特定繼承人遺產份額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十一條規定:“繼承人中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即使遺產不足清償債務,也應為其保留適當遺產,然后再按……規定清償債務。”